从崔莺莺到杜丽娘
——因袭与变异

2018-01-28 08:51史可悦扬州大学文学院225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0期
关键词:崔莺莺老夫杜丽娘

史可悦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0)

从崔莺莺到杜丽娘,在礼教的长期束缚下,处于弱势的女性群体愈加强烈地渴望名正言顺地满足自己合理的感情需求。《西厢记》中,莺莺本是万里挑一的女子,却被父亲做主,许配给不学无术的表兄郑恒,这是门第观念造就的不幸。莺莺第一次见张生,便对他动了情,可是碍于身份,只能暗送秋波。她不敢大胆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心口不一的表现反映出她内心的矛盾纠葛。尽管对于“简帖”一事,莺莺心知肚明,在红娘面前,却硬要摆出局外人不知情的姿态,端着大小姐的架子:“小贱人,这东西哪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儿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1待红娘要去禀告老夫人了,她才立刻软了下来。用四句诗给张生回信,对红娘也有所提防。这一颇具喜剧性的情节表现出莺莺内心的忧虑与戒备。

老夫人要求张生必须进京应试,考取状元才能迎娶莺莺。莺莺对功名利禄本不在意,她想要的只是纯粹的爱情,更何况这一别离又为莺莺与张生的爱情埋下隐患,增加了不确定性。然而,面对母亲开出的条件,莺莺选择承受,而没有不顾一切地反抗。可见,尽管莺莺已敢于突破陈规旧俗,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主体意识逐步觉醒,但她仍要以一定的妥协为代价换来幸福的结局。

在元代,《西厢记》是才子佳人剧的最高成就,此后多有爱情剧以此为范本。至明代,《牡丹亭》问世,在一些方面对《西厢记》有所突破。莺莺的追爱之路,尽管坎坷不平,但她的压力主要来自母亲的严加管束。而《牡丹亭》中杜丽娘追求爱情面对的艰难险阻则更为复杂,她的反抗也更加彻底。《惊梦》中,杜丽娘第一次感受到青春的美好。然而,她只能呆在深闺中,生命的光泽黯淡。杜丽娘开始思春,甚而成疾。春香知道了小姐的秘密,在夫人的拷打下说了出来。然而,夫人虽能理解女儿,但迫于礼教的压力并不能做些什么。为实现“至情”的追求,杜丽娘喊出了“宁不做杜家女,也要作柳郎妻”2的心声,超越生死的爱情,极具震撼力,又显得如此悲壮。面对爱情,杜丽娘不曾有忸怩之态,不像莺莺先前那样端着架子“以假乱真”。最终,轰轰烈烈的爱情得到了皇帝的认可,《牡丹亭》以大团圆结局告终。

在两部剧作中值得关注的另外两位人物则是以贴身丫鬟身份出现的红娘(《西厢记》)与春香(《牡丹亭》),她们各具个性。《西厢记》中,红娘是促成莺莺与张生爱情修成正果的关键人物,也是沟通莺莺、张生、老夫人的桥梁。她在“赖简”、“拷红”等具有转折意义的情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当莺莺“赖简”时,奉老夫人之命监视莺莺的红娘对小姐并非一味服从,而是以告诉老夫人相威胁:“姐姐休闹,比及你对夫人说呵,我将这简帖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3逼着莺莺表露真情。红娘还常常暗中传递信息,帮莺莺和张生打掩护,后又在老夫人面前据理力争,颇具胆识。在这一过程中,莺莺时有顾虑,而红娘则显得十分果敢。

《牡丹亭》中,春香却没有红娘那般端庄沉稳,她更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无法理解小姐内心的苦闷,多以插科打诨的形式表达不满,出于本能地反抗传统道德而非源于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春香将杜丽娘引向花园却无法理解小姐内心对自由的渴求,于是当她“引路人”的任务完成后,在全剧的后半段便出现得很少。红娘与春香两个人物形象作为各自小姐性格的补充和对照面在推动剧情发展上实有特殊意义。

明代中叶,政治上出现新动向,经济上新的生产关系逐步开始影响社会生活。“在苏杭的一些丝织业,广州的冶铁、锻造业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他们的出现标志着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出现,而如何使传统的儒家思想与新的时代相适应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由于汉族与异族、皇权与绅权、都市生活与乡村生活、市民与士绅之间的种种冲突,社会生活在王阳明生活的正德、嘉靖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可是,在社会化生活的同一性在逐渐丧失的时候,思想的同一性却依然存在,那么思想将如何有效地回应和疗救这种危机与变化?这就是当时士人的普遍的紧张与焦虑。”5“为了解决这种焦虑王阳明发展了陆九渊之‘心学’”6,泰州学派又在王阳明的基础上对“心学”作了进一步阐释,提倡自然,肯定人的欲望,更加符合普通人的需求。汤显祖深受“王学左派”的影响,尝试探讨人性之善、恶。他认为“人生而有情”,“性乎天机,情乎物际”,“性无善无恶,情有之”7。他一方面认为人应当率性而为,适应天性,另一方面又始终希望“情”与“理”能和谐统一。因而,他在承认“人欲”的同时,又希望对人的欲望加以束缚,《牡丹亭》就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了。有学者认为,“《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就是汤显祖‘情’与‘理’矛盾冲突的产物”8。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一方面体现出“至情”战胜了所谓“天理”,另一方面死而复生后奉旨成婚,则是对礼教的妥协。在新的哲学背景下,汤显祖在作品中呈现了自己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而如何妥善处理人性与天理之间的矛盾关系在明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之际则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3.

2.欧阳光主编.元明清戏剧分类选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5.

3.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3.

4.余何.大时代背景下创作主体意识的嬗变——以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1期:178.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92.

6.余何.大时代背景下创作主体意识的嬗变——以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1期:178.

7.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151.

8.余何.大时代背景下创作主体意识的嬗变——以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1期:179.

猜你喜欢
崔莺莺老夫杜丽娘
浅谈《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知否爱情为何物:对《莺莺传》中爱情的探究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西厢记》的“母慈子孝” 新论
坦然面对挑剔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