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单位体育到社会体育——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思考

2018-01-28 10:21
体育科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组织化单位社区

任 海



由单位体育到社会体育——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思考

任 海

(北京体育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群众体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最为深刻的变化是单位体育向社会体育的演进。“单位”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的细胞,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4种功能于一体。它不仅是行政组织,也是生产、学习、生活组织,还是包括开展体育活动在内的文化组织,将政府行政指令传递到每一个人。单位体育以政府为驱动主体,依托单位,通过行政手段开展群众体育,具有以下特征:1)指令性:单位体育由政府启动,依照政府部门的指令性计划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动员范围广、执行力强;2)强制性:在行政指令的要求下,单位成员无论其意愿如何,参加单位体育是其应尽的义务,这在人们体育意识普遍不足的社会环境中,可相对有效地增强国民体质;3)全覆盖:单位体育活动围绕着基础层次的健身功能展开,整齐划一,全员参与。改革开放前,我国基于处于“有单位无社会”的状态。发达的单位制构筑了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体育的组织基础。单位体育依靠强大的国家动员力,极为有效地增强了我国体育组织化程度,为增强中华民族的体质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单位体育有其与生俱来的固有缺陷,主要是:1)外力驱动,难以启发人们参与体育的动机,形成被动体育人口,一旦外力消失,体育行为难以持续;2)活动单一,难以满足个性化的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3)组织封闭,蜂窝状的单位结构是自我封闭的,无法在单位间共享资源,导致体育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的矛盾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单位制的消解,人们的身份由“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单位体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而围绕“社会人”建构的社会体育兴起。中国群众体育呈现出鲜明的由单位体育向社会体育演进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是整体性的,表现为;活动内容由单一的健身转化为多类别多层次的体育活动及体育+活动;组织者由单位转化为多种社会组织;体育参与由集体性的被动参与转化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体育发展动力由政府驱动转化为社会驱动;发展路径由政府通过单位体系自上而下的传导,转化为居民个体通过社会组织自下而上的推动;运作机制由单位包办转化为各方协同。单位体育向社会体育的演进,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群众体育具有革命意义的根本变化,40年来中国群众体育取得的一切成就,遇到一切困难及存在的一切问题都是围绕着单位体育向社会体育的演进过程展开的,我国群众体育的实践创新和理论探求也都是以这一过程为基本逻辑展开的,目前这一过程仍在继续。

现阶段,中国社会进入鲜明过渡特征的后单位时期,其表现是单位制消解,但并未退场;社会组织兴起,但远未成熟。这一时期的群众体育因为单位制消解,去组织化进程加速,又因社会组织不成熟,再组织化进程缓慢,导致群众体育出现组织低度化,碎片化的松散状态,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单位体育与社会体育并存,此消彼长的今天,继续发挥单位体育的作用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但重点是构建社会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社区,是今天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具有多种社会关系的“生活共同体”。社会体育只有扎根于社区,才能服务社会、融入社会,最终内生于社会。今天,社会体育的关键在于构建组织,以解决当前单位体育解构与社会体育建构失衡的问题,为广大群众的体育参与提供必要的组织支撑。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提出“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建设、社会工作联动机制”,即“三社联动”。将构建体育组织纳入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参与“三社联动”,不仅可以让社会体育以组织化的形态进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且为社区居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从而将社区建设成和睦相处的生活乐园,心境愉悦的精神家园,提供人人可以参与和共享的平台。

旨在满足“社会人”美好生活需要的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基本形态,也是今天推动群众体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1000-677X(2018)07-0011-02

10.16469/j.css.201807006

猜你喜欢
组织化单位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中国现代物流现状及展望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影像社区
长度单位
影像社区
组织化管理模式对基层医院脑卒中患者随诊率的影响
关于政府伦理组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