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守龙
从“举国体制”到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思考
袁守龙
(国家体育总局 竞体司 竞技体育训练处)
竞技体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是我国社会生活当中的一份重要事业,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得益于举国体制。奥运争光计划在当代中国体育发展进程中,很好地践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举国体制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中国体育振兴发展的坚强保障。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标志我国进入体育强国建设新时代,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进入全新发展时期。关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根据笔者的研究,我国竞技体育经历了主线清楚、任务不断承载、功能不断扩大的4个历史阶段,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政治经济发展赋予了竞技体育不同的发展使命和责任。第一,基础发展阶段,1949—1984年。主要任务是建立基本体育管理体系和制度,完成全运会制度设计,在国际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第二,水平提升阶段,1984—1995年。主要任务是恢复参加奥运会并呈现整体水平上升趋势,部分项目成绩保持国际领先优势。第三,快速突破阶段,1995—2008年。主要任务是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实现奥运会金牌奖牌世界第一。第四,转型升级和全面发展阶段,2008—2020年。竞技体育全面回应社会发展需求,社会对竞技体育价值功能重新定位,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全运会制度创新改革,奥运会备战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奥运会成绩出现震荡性下滑趋势。标志性的变化就是:群众体育、青少年组、全球华人和新增奥运项目均进入全运会比赛项目。备战奥运模式从垂直式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迈进,项目中心管理功能弱化到协会备战实权化转型,奥运备战实现国家、地方、社会多元化模式,举国体制优势向社会化、协会化、市场化、个体化、立体化机制转型。未来将进入下一阶段,竞技体育强国建设阶段,2020—2050年。将全面规划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时间表。
奥运争光计划实施以来,政府发挥了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调动了国家资源和全国体育系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以实现奥运会优异成绩为目标动力的管理体系。竞技体育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断扩大,竞技体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不断增强,整体竞技水平有新发展、新提升、新突破。我国不仅在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和世界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而且从体制调整到机制运行,从发展规模到发展效益,从政策制定到法规建设等,都已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竞技体育发展道路。
奥运争光计划不仅促进了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还成为中国各级政府主导和支持的一项社会管理重要举措,围绕着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将其作为展示本地区体育发展成果、群众体质健康、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平台,成为衡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小康社会建设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奥运争光计划还促进体育发挥多元功能和综合社会价值,在增强全民体育意识,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带动体育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力提升和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竞技体育铸就的中华体育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时代精神,正在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
任何事物发展既有时代性,又有未来性,举国体制和奥运争光也不例外。举国体制是对党的领导下体育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历史表述,更是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在举国体制保障和奥运争光目标驱动下,追求金牌、奖牌效益最大化催生了6大优势项目。这些项目大都是技巧类、个体类、非接触类的小球类项目,属于技能主导性项目。运动员水平和成绩与技术训练重复次数成正比,次数与时间成正比,时间与举国体制保障成正比。从国际来看,20世纪80~90年代是国际职业体育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社会办体育能力不强,职业体育发展十分滞后。因此,奥运争光计划的“月光效益”日益凸显,体制屏蔽、机制乏力导致我国在基础体能项目、集体球类项目等发展滞后。
可以说,奥运争光计划“月光效益”出现的竞技体育发展“4大失衡现象——项目发展失衡、东西水平失衡、冬夏项目失衡、竞技体育与青少年体育失衡”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命题和竞技体育发展的新方向。
竞技体育强国建设始终要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观第一次将国家、社会和个人紧密结合起来。竞技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就是继续实现世界一流成绩,提高中国体育的竞争力、影响力,为小康社会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竞技体育强国建设要分两步走。第1阶段:2020—2035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完善举国体制,初步实现竞技体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基本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市场支撑”的法治化管理体系。运动项目管理协会化、社会化、市场化、实体化;项目布局不断优化,基本实现东部和西部、优势潜优势和落后项目、个体和集体项目、夏季奥运和冬季奥运项目等协同发展,结构基本均衡,夏季奥运会和世界大赛成绩处于世界一流,冬季项目综合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世界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
第2阶段:2036—2050年。建设目标任务是:健全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潜力持续增大;形成具有社会活力和市场资本支持的国内、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和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别的竞赛体系,国内、国际竞赛体系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综合结构日臻完善。集体球类项目职业俱乐部蓬勃发展,国际体育明星涌现,职业赛事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提升,培育出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职业化超级品牌赛事,展现中国品牌,讲好中国体育故事,职业赛事品牌影响力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竞技体育成为全体人民共同参与且喜闻乐见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生活方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实现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时代精神和健康活力。
为了实现竞技体育强国目标任务,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观,不断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竞技体育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通过完善竞技体育法规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提高竞技体育管理水平;创新以奥运会备战组织管理运行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运动项目校园化建设,推动体教融合,厚植竞技体育人才培育土壤;加快项目协会实体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步伐,统筹政府、社会、市场、个人、行业等多元化力量,引导和鼓励有能力、有动力的地方体育和社会组织、企业、高校、个人承担奥运会训练参赛任务;整合竞技体育体制性资源,发挥各地在人才、科研、资金、政策、保障和管理经验优势,调动全国备战奥运会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重点项目,打造高精尖竞技运动员,构建国家和社会多元化竞技备战体系;创新国家队备战管理机制,提高备战奥运会保障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针对我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结构、优势项目和落后项目、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项目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和规模缩减的现状,制定系列政策调动不同区域发展竞技体育速度规模;扩大和巩固优势项目实力规模实施“集体球类项目振兴战略”,落实《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等方案,实施“体能项目全面提高战略”,不断提高田径、游泳、自行车、赛艇、皮划艇等体能类项目的竞技水平和实力,利用北京冬奥会大力发展冰雪项目,落实《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工程”,落实“北冰南展东进西扩计划”,进一步放大“三亿人上冰雪”的辐射效益;利用政策杠杆调整区域间竞技体育发展格局,使大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在管理、科研、保障、人才、区位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有机结合,提高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到2035年基本实现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开放共享,充满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项目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显著扩大和提升。
加强科学训练和技、战术训练大数据研究,提高专项体能训练和科学恢复再生水平,加快生物技术、体育装备、训练器材和科研仪器等更新迭代,提高训练过程和状态监控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改革完善竞赛制度,通过形式多样的系列赛、大奖赛、分站赛等,将国内比赛和国际比赛有机紧密结合,建立系列的既符合项目发展和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赛事需要,又符合青少年运动员成长规律和成才规律要求,且与国际接轨的单项竞赛制度;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竞赛体系,培育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化品牌赛事。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加大探索我国足球、篮球、排球、网球、冰球、高尔夫球等项目职业化道路,根据项目特点将国内比赛、世界大赛与市场化职业赛事的品牌建设有机结合,到2050年将重点培育出3~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职业化品牌赛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发展模式。
实施竞技体育人才强国战略,多渠道、多方式培育竞技体育运动员、教练员、裁判人力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竞赛组织人才队伍和国际体育组织认知的人才团队,增强我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发扬我国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研究新时代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和新方法,以运动员为中心,以教练员为首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深入挖掘新时代竞技体育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综合文化价值,通过互联网、电影、电视、文学、诗歌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塑造竞技体育人物形象;提高运动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为国争光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讲好故事,扩大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
1000-677X(2018)07-0012-03
10.16469/j.css.20180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