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梁归智
按照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曹雪芹原著共一百○八回,也就是说,八十回以后的佚稿应该是二十八回。而程高续书,我们知道,是四十回。在后二十八回原著佚稿和后四十回程高续书中,贾宝玉的结局故事是两种不同的情况。由于后四十回是实实在在的文本,故事很具体,而后二十八回则是探索研究,我们首先概括后四十回贾宝玉结局的轮廓梗概,以便与后二十八回的研究互相比照。
后四十回的贾宝玉结局可以概括为三项内容:婚恋败局,家族变故,看破红尘。
1.看破红尘
我们倒着来,先看三项内容的最后一项:看破红尘。后四十回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一片茫茫雪原,一条滔滔河水,河上漂来一只船,船上站着三个人,一个和尚,一个道士,还有一个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的非常帅气的青年,很潇洒,船靠近岸边,青年从船上跳下来,上了岸,向另外一艘停泊在码头的大船走去,那艘大船的船头正坐着一位老人,只见青年走过去,走到老人面前,双膝扑通一声跪下,拜了四拜。这个青年是谁呢?就是贾宝玉,而他拜的老人是谁呢?就是贾宝玉的父亲贾政。贾政大吃一惊,好久没有看见自己的儿子了,怎么在荒郊野外遇到他呢?贾政正要拉住儿子问话,只听后边的和尚道士说话了,说尘缘已了,该走了。三个人飘然而去。贾政一愣,跳下船就追赶,但哪里赶得上?只听见远远传来三个人的歌声: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2.婚恋败局
那么这个看破红尘而超凡入圣的最后结局,贾宝玉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这一幕的呢?回顾一下前面,后四十回续书主要写了贾宝玉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就是婚恋败局。注意我用了败局这个词,就是一场失败的恋爱婚姻。具体情节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调包计黛死钗嫁。前八十回写过,宝玉有通灵玉,他姨妈的女儿宝钗有一把金锁,据说和尚讲过金锁要和有玉的配婚,就是所谓金玉良姻。
后四十回就接这个茬,写有一天贾宝玉的通灵玉突然丢失了,他立刻从一个聪明的天才少年变得弱智钝拙了,“有疯傻之状”。他的家人很着急,于是他的祖母贾母、母亲王夫人和嫂子王熙凤,三个人一起商量,说赶快给他娶个媳妇冲冲喜,兴许就把呆傻病冲好了。但是宝玉的贴身丫鬟花袭人提醒王夫人,贾宝玉实际上并不爱薛宝钗,而是爱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父母双亡的姑妈的女儿林黛玉。那么怎样解决这样一个难题呢?要是贾宝玉不合作怎么办呢?贾母、王夫人和王熙凤一起商量,贾母拍板,薛宝钗合适,林黛玉不合适。为了解决贾宝玉不乐意这个问题,王熙凤想出了调包计。就是对贾宝玉说,要给他娶林黛玉,到时候让薛宝钗坐着轿子过来,生米做成熟饭。由于贾宝玉丢了通灵玉变得不聪明了,好糊弄了,因此虽然有一些波澜,如傻大姐把宝玉娶亲的消息透露给了林黛玉,但最后调包计还是成功地实行了。后来贾宝玉知道了,非常痛苦,因为在他和薛宝钗拜堂的那一刻,林黛玉悲愤交加地死去了。但是现实已经这样了,贾宝玉也没辙,这就是贾宝玉结局的第一个大故事,婚恋败局。
说败局,因为是包办婚姻,它没有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贾宝玉心里面很痛苦,而且林黛玉恨恨而死,薛宝钗也很委屈,既冒了林黛玉的名,不久宝玉出家,她一辈子守活寡,结局其实也很惨的。总之这场黛死钗嫁的婚姻很失败,完全是一个败局。但是从贾宝玉一方面来说,败局也很快有了转机,他的痛苦不久就解脱了。就是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又去了以前做梦去过的神仙世界太虚幻境,见到了死去的林黛玉,醒了以后,贾宝玉就大彻大悟了。知道人不能对感情特别是爱情太执着了,人的命,天注定,到头来一切皆空。于是贾宝玉的心灵变得非常平静,把一切都看穿了。连林黛玉的灵柩送回老家苏州的时候,他也笑嘻嘻地无动于衷了。
这时候,他丢了的通灵玉,也被和尚送回来了。和尚就是活佛,第一回的茫茫大士,活佛又和他谈了话,贾宝玉就大彻大悟了,平静地去准备功课,同时和妻子薛宝钗同房,薛宝钗很快就怀孕了,后来要生个男孩。贾宝玉准备好功课以后,就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他成功了,中了第七名举人,但在回家的路上失踪了,然后就接上了拜别父亲的一幕。
在这个婚恋败局里面,作为爱情和婚姻是失败的,但是作为贾宝玉的人生,他却转型成功了。那就是他模范地完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视的两个社会责任,一个为家族传宗接代,一个给家族带来荣誉,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然后自己超凡脱俗,成了长生不老的神仙佛祖。这其实是中国传统“儒道佛互补”在世俗文化层面的故事演义,与西方文化意义上的“悲剧”审美有本质的差别。这就是程高本后四十回所写贾宝玉结局的第一个故事:婚恋败局及其思想实质。
3.家族变故
再看第二个故事,就是家族变故。注意我用变故这个词。贾宝玉所在的贾府,是国公府,大贵族,可是他们家后来发生了变故。贾宝玉的姐姐贾元春,是贵妃,很受皇帝宠爱,这也是贾家最大的政治靠山。元妃日益受宠,皇帝经常临幸,当然赏赐也很多。但时间长了,贵妃的身体就发福了,其实就是享受太多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都出现了,越来越严重,最后就病死了。
贵妃死了以后,家族又发生了更大的变故,被皇帝下令抄家。这主要是宝玉的大伯贾赦和两个堂兄贾珍、贾琏犯了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比如抢夺别人家藏的古扇,违反规定放高利贷,御史参奏,就是纪检部门检举揭发,结果贾赦、贾珍被抓起来了,判刑流放了,三个人的家产都被抄没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家族变故。贵妃死了,家被抄了,家里有人被捕了。
但是要注意,这里面它只是变故,因为贾宝玉的父亲贾政这一房,最后查来查去没有什么罪,得到了宽赦,没有被抄家,贾政后来还升了官。特别是贾宝玉的祖母是跟他父亲一起生活的,他祖母积累了好几代的财产,也没有受到损失。因此我们看,尽管贾家遭到了很大的变故,但是这个变故对贾宝玉本人的影响,其实并不严重。他仍然是一个官宦富家子弟,衣食无忧,他顶多是跟着家人见山过山,见水渡水。
由婚恋败局到家族变故,然后就接上前面讲过的,贾宝玉参加科举考试后跟着一僧一道两个神仙,飘然出世,也就是最后一幕看破红尘了。这就是现在能读到的后四十回续书所写的贾宝玉的人生大结局。
后四十回续书是对前八十回的“续”,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它续得对不对?特别是前八十回遍布着密密麻麻的“草蛇灰线”,那么续书是不是能和这些伏笔伏脉接得上?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才能进一步讨论曹雪芹原著佚稿中写贾宝玉的结局究竟如何。
我们再回忆一下如何探佚的几种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三项:对前八十回文本的文学分析,对“草蛇灰线”的仔细玩味,以及脂砚斋批语的提示。审视后四十回续书是否符合曹雪芹原意,自然也离不开这几个方面。
1.婚恋败局的矛盾
再回顾一下续书所写贾宝玉结局的第一个故事:婚恋败局,即大家耳熟能详的金玉姻缘调包计黛死钗嫁。它的情节梗概是这样的:
丢玉——议婚——调包——黛死钗嫁——接受现实
仔细阅读前八十回文本,审视“草蛇灰线”,分析小说人物的关系和性格逻辑,立刻发现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扞格难入的矛盾。
(1)贾母和王熙凤
续书中为贾宝玉择配,弃黛选钗的关键人物是贾母,她是贾府的太上权威,一言九鼎,一锤定音。所谓:“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头最妥。”而王夫人和王熙凤则赞成贾母的决定,说:“不但老太太这么想,我们也是这样”(第九十回)。后来袭人挑明了宝玉的情感所属,贾母又说:“林丫头倒没有什么,若宝玉真是这样,这可叫人作了难了。”王熙凤就想出了调包计:“如今不管宝兄弟明白不明白,大家吵嚷起来,说是老爷做主,将林姑娘配了他了。”(第九十六回)后面的“黛死钗嫁”爱情婚姻悲剧就是这样开头的。
但一仔细阅读前八十回,就会发现续书的这种情节发展大谬不然。
首先是贾母,她是林黛玉的亲姥姥,贾宝玉的亲奶奶。特别是黛玉的母亲是贾母最喜欢的一个女儿,而黛玉父母双亡,成了遗孤,贾母成了她唯一的亲人。因此前八十回从黛玉进入贾府开始,就写她和宝玉都成了贾母的“心肝儿肉”。前八十回多处伏笔伏线,都暗示贾母非常希望把黛玉配给宝玉。有两处“草蛇灰线”最为显豁。一是第二十九回因为张道士给宝玉提亲,惹出宝玉和黛玉的情感纠纷,贾母急得哭了,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而宝玉和黛玉听到“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泪下”。脂砚斋批语说:“二玉心事,此回大书,是难了割。却用太君一言以定,是道悉通部书之大旨。”“一片哭声,总因情重。金玉无言,何可为证?”贾母的一句话说破了宝玉和黛玉的“心事”,是整部小说的“大旨”,金玉良姻则没有老太太的话“为证”。
另外一处至为明显的“草蛇灰线”在第六十六回。贾琏和王熙凤的小厮兴儿向尤二姐和尤三姐演说荣国府,说到宝玉的婚配,兴儿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再过二三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老太太早定了林黛玉配贾宝玉,这是最能揣摩贾母心思的王熙凤屋里的仆人说的,其实也是贾府的“舆论”,伏线还不明显吗?
续书写王熙凤想出了调包计,成了制造黛死钗嫁悲剧的始作俑者。但一对照前八十回的描写,更是南辕北辙。
王熙凤是荣国府大房的儿媳妇,因为二房的大儿媳妇李纨是个寡妇,又“尚德不尚才”,才把王熙凤借过来管家。贾宝玉娶亲,其实意味着财产权力的再分配,就是宝二奶奶一过门,二房就有了合理合法的当家少奶奶,王熙凤就完成了历史任务,得把钥匙交出来了。而王熙凤的本质是个既贪财更贪权的女强人,那么在未来宝二奶奶的人选上,她首先从自己的利益得失考虑,其实是宁愿要身体不好又沉溺于诗性灵性生活的林黛玉,而不希望让与自己旗鼓相当更比自己有文化的薛宝钗当未来的宝二奶奶。道理很简单,形势极明显,林黛玉当了宝二奶奶,王熙凤仍然有希望继续留任管家,薛宝钗当了宝二奶奶,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王熙凤总是揣摩贾母的心思,捧老太太的场,贾母希望黛玉配宝玉,王熙凤当然会站在老太太一方。
所以,续书写贾母和王熙凤成了择钗弃黛导致黛死钗嫁悲剧的罪魁祸首,是完全违背前八十回的文学逻辑和草蛇灰线的。
(2)王夫人
后四十回续书写王夫人在宝玉婚配问题上没有多少积极主动的表现,好像就是顺着贾母的意思而已。实际上,前八十回通过种种伏笔暗示,写王夫人喜钗厌黛的倾向性与日俱增,与时俱进。王夫人骂晴雯实际上就是骂黛玉,此外王夫人致金钏儿之死的故事中,也暗示了对黛玉的不满,我在《新评新校红楼梦》和《红楼梦探佚》等著作中做过详细的分析。
其实只看一下王夫人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亲戚关系,个中奥妙也就耐人寻味。林黛玉叫王夫人舅妈,是王夫人丈夫妹妹的女儿;薛宝钗叫王夫人姨妈,是王夫人自己亲妹妹的女儿。是舅妈关系近还是姨妈关系近?更不要说薛宝钗身体健康,为人八面玲珑,极会讨人欢心,家庭是“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还有“金玉良姻”的说法;而林黛玉身体病弱,好弄“小性儿”,父母双亡而家道中落。王夫人喜钗厌黛,其实是再自然不过了。
金钏儿死后,王夫人要给她两套新衣服妆裹,但现成的只有准备给林黛玉过生日做好的两套。王夫人对宝钗说:“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去妆裹,岂不忌讳。”宝钗却立刻捐出了自己的两套新衣服。王夫人说:“难道你不忌讳?”宝钗回答:“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黛玉是夫家的亲戚,“有心”又“三灾八难”,宝钗是娘家的外甥女,落落大方又身体健康,王夫人要选谁当儿媳妇,还不是洞若观火吗?
后来王熙凤生病,王夫人让李纨和探春临时管家,李纨是二房的儿媳妇,探春是二房的小姐,都具有管家的“合法性”,而宝钗,只是借住在贾府的一个亲戚,王夫人却把她也请过来,成为“三驾马车”的临时执政之一。这一情节的暗示意味再明显不过,在王夫人意中,宝钗已经是未来“宝二奶奶”的影子内阁了。王熙凤是王夫人娘家哥哥的女儿,薛宝钗是娘家妹妹的女儿,用薛宝钗接替王熙凤当荣国府的内当家,正是王夫人筹划已久的如意算盘。
王夫人是贾宝玉的母亲,按传统礼教,宝玉的择偶成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最重要,王夫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权威和发言权其实并不在贾母之下。后四十回续书淡化王夫人在宝玉婚姻中的角色作用,不符合前八十回的种种伏笔伏线和人物性格逻辑。
2.贾宝玉丢失通灵玉的问题
后四十回续书所写贾宝玉“婚恋败局”的故事,一个重要前提是宝玉丢失了通灵玉而变得“疯傻”。因为不这样写,后面的调包计等一系列情节都没法子自圆其说。前八十回写贾宝玉聪明灵透,在感情问题上又那样执着,第五十七回紫鹃说了一句林黛玉要回苏州的玩笑话试探,宝玉已经闹得天翻地覆,让他在正常情况下同意娶薛宝钗而抛弃林黛玉,其实是没法写的。
为了解决这个写作难题,后四十回就编造了一个通灵玉丢失的桥段。但这个桥段却从根本上违背了前八十回的主题主旨、艺术结构,当然也完全背离了“草蛇灰线”。
原来第一回所写,贾宝玉是西方太虚幻境神瑛侍者投胎转世,而通灵玉却是大荒山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太虚幻境是在印度的灵河岸边,大荒山却在中国大西北昆仑山一带,二者距离十分遥远。是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把顽石变成通灵玉,去太虚幻境放到了即将投胎转世的神瑛侍者口里,贾宝玉生下来才含着通灵玉。补天剩石通灵玉是神瑛侍者贾宝玉的“随行记者”(蔡义江语),它的任务是记录下神瑛侍者转世后耳闻目见身历的经过故事,所以《红楼梦》本名《石头记》,这本书的内容是石头这个记者记录下来的。后来劫数完结,通灵玉复还本相,又回到了大荒山,空空道人才从石头上面抄录下来,交给曹雪芹问世传奇。
所以,补天剩石通灵玉和神瑛侍者贾宝玉之间,虽然也存在某种象征关系,但并非“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么回事,通灵玉里面没有贾宝玉的魂魄,并不是贾宝玉的“命根子”——那只是贾母等人的一种世俗迷信说法。前八十回为了金玉之说,贾宝玉对通灵玉又摔又砸,哪里是对待“命根子”的态度?贾宝玉也没有因为粗暴对待通灵玉而有任何不良反应。所以,按曹雪芹原著,贾宝玉即使丢失了通灵玉,也根本不会变得疯癫傻愣。后四十回续书为了解决自己的写作难题,才对第一回做了改写,把补天剩石、神瑛侍者合二为一,顽石、神瑛、贾宝玉、通灵玉,就四位一体了。
这是后四十回对曹雪芹原著最大的歪曲篡改。篡改后才能写调包计等一系列编造的情节。通灵玉长期离开了贾宝玉,离开了贾府,记者失职,逃离了故事现场,调包计、黛死钗嫁等编造的事情不再是“石头记”——当然也不再是“红楼梦”。
后四十回续书所写贾府的家族变故,也与前八十回的“草蛇灰线”榫卯难合。无论是第五回太虚幻境的判词、曲子,如“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还是第十三回秦可卿梦托王熙凤时所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悲生”“树倒猢狲散”,或者各种诗谶、谜谶、戏谶、语谶、谐音、引文、影射等,如元春灯谜“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如元春归省点的戏曲和清虚观打醮神前拈戏,如抄检大观园时探春的愤怒之语:“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到‘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等等,都十分清楚地暗示出,八十回以后贾府的遭遇,绝不会是后四十回续书所写的那样,那情况要严重得多。
后四十回所写贾府的“家族变故”灾难性程度太轻微,直接的一个后果是贾宝玉并没有遭遇多少真实的苦难,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情感精神方面。他的挫折感、悲剧感其实都相当轻微,也就不可能激发出强烈深刻的对人生、生命、命运等的形而上反思。
因而,后四十回续书写贾宝玉“看破红尘”的最后结局,思想内涵也就十分肤浅。他最后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拜别父亲后去成佛作祖,既不是因为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和抗议,也不是因为遭遇了家族苦难及人生打击后而幡然醒悟,而是一种相当世俗化的对人生完美理想境界的追求。就是前面已经讲过的,在完成了对家族的两大世俗任务——传宗接代和光宗耀祖之后,又实现了个人的长生与逍遥,就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那样一种美满的结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