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林语堂《古文小品译英》

2018-01-28 07:57全莎沙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十堰442000
名作欣赏 2018年35期
关键词:林语堂小品译者

⊙全莎沙[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一、生态翻译学简介

2008年, 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将达尔文对自然界的“适者生存”理论应用到翻译中来, 强调翻译者与翻译时所处的生态环境的相互适应, 要更加全面地考虑诸如原作作者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读者所处的环境与接受程度、译者的自身经历与价值观、出版者的利益平衡度等问题, 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译语。它是一种以生态学的视角和途径来研究翻译的理论学科研究。生态翻译学运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提出并论证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以及译者“自我适应”和与生态“相互适应”的适应机制和“事后追惩”的制约机制。该理论汲取了生态学中“适应与选择”的理论精髓, 将之用于指导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从而进一步对翻译的本质、标准、原则、过程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新的阐释, 为人们再次审视并解读不同翻译现象及其思想提供新视角。

二、译者的翻译生态环境

林语堂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西方思想和创新的崇拜者,他鼓励他的孩子追求所有新事物。1912年,林被派往上海最好的基督教学校圣约翰大学,在此期间,林沉浸在西方文化之中,很少有机会学习中国文化。直到他从圣约翰毕业后,开始在清华大学教书,才开始接触到中国文化的精髓。1919年,林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现代语言,然后侨居英国、法国和德国多年。 1923年,林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中国语言学博士学位,并回到家乡。从1923年到1926年,林在北京大学教英语文学。

在新文化运动中,大部分作家和译者都偏向于贬低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他们倾向于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来重建旧文化,强调文学的效用,从而产生了革命文学。而林语堂则认为那些文学并不符合中国主流,他更倾向于性灵文学,通过“幽默”曲折地表示自己的不满。这就导致许多作家和学者的不理解和不满,包括鲁迅在内的许多著名作家对他的文学态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然而,林语堂的文学成就引起了美国作家赛珍珠的注意。她鼓励他写一本关于中国及其人民的书,于是林语堂在 1935年出版了《吾国吾民》。这本书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最有中国影响力和最令人满意的中国人的作品。 1936年,林语堂被赛珍珠邀请到美国宣传中国文化和精神。而接下来的三十几年,他基本都在西方国家度过。

由此可以看出,林语堂的人生经历中,东方教会学校的教育和长期的西方生活对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滋养着他的文学灵感。他独特的成长历程使他不仅熟识西方世界,也有着对中国的观察视角,从而使他成为一名能够用西方汉学家的眼睛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巨匠。由于时代变革的原因,他所处的国内的翻译生态环境并没有选择和接受他的作品,而欧美国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了他的作品。

三、译者和生态环境对文本的选择

(一)译者对文本的选择

译者“有血有肉”,一方面,他们翻译为生活;另一方面,他们翻译他们的精神需求。译者通常会选择那些具有类似审美观点和生活态度的作品,所以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和表述自我。此外,通过这种默契的预先理解,翻译者能够理解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内容,并使翻译成为可能。

林语堂也不例外,在他完成《吾国吾民》 之后,他打算翻译一些经典的中国著作,就像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我已经答应自己,我有一天会翻译一些最好的中国人对中国人的著作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理解,这些都是我自己思想的源泉。” 但当时这个想法在巴克的劝说下被放弃了。 1960年,他在《古文小品译英》 中实现了他的想法。

《古文小品译英》 是一本长达500页的文集,共107篇文章,分为15部分:如何看待人类生活中隐含的冲突;爱情和死亡之思;自然和四季之美;在艺术和文学中诗意栖居;茶余酒后;古人的智慧;诗人和作家中的癫狂之徒;如何回归简单和知足的生活;禅宗以及一些含有思想的警句和谚语;等等。林语堂在序言中说,这些文本并不是所谓的“百篇佳作”,并不是为了流传千古,而是“某个时刻的情绪和思想”的“快照”,能够滋养自己和他人的心灵、放松精神,更多时候是为了庆祝生命本身,包括无关紧要的路边野花。源文本的作者不仅包括苏东坡、庄子等著名文人和思想家,而且还包括今日尚未知名的作家。尽管如此,在林的眼中,所有这些作品都可以唤起他对自己和作品的赞同。

在翻译中,林语堂选择了那些“精神上的中国朋友”,尽管被时空分隔,他们有同样的想法和同样的感受,在精神上都完全理解对方。以苏东坡为例,林语堂非常喜欢苏,为他写下了传记,他在《古文小品译英》中选择了5篇苏东坡的作品。通过对林与苏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苏东坡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作家和一个态度乐观的思想家;林也是。此外,林欣赏苏的人物,并一生致力于苏生活方式的认真实践。只是因为林与苏的情感认同,苏的作品才能翻译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动。

(二)生态环境对文本的选择

翻译生态环境指“ 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西方“衰落”思潮也从经济领域蔓延到思维领域,在工业文明重压下,西方人的生活疲惫不堪,他们对所追求目标、价值观念感到迷茫。正如林先生刚到美国时所指出的那样:“一旦他们(美国人) 被留在家中,他们就像在笼子里的猴子一样变得无聊。”他们没有想到能够找到人生的乐趣。林语堂清楚地理解了这一点。

因此,在他的书中,他选择翻译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这些小品文都体现出中国文人生活舒适自由,贴近自然的生活情趣,向西方人展示即使在日常琐事中也可以找到不同生活方式的乐趣,将和平简单的感觉带入了他们的繁华生活之中,符合西方人的诉求,所以在心理上更容易被西方人所接受。尽管他对闲适风格的崇尚在中国尚未得到好评,但他对这些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西方心理发展的需要和追求。

而且在扩张过程中的美国人,需要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渴望学习其他民族的智慧。林的小品文中也着重于将古代中国人的哲学引入西方世界。

《古文小品译英》给西方人提供了生活中所能追求的乐趣,也提出了对生活的哲思,这也是英语世界对林译本如此喜欢的客观生态环境。正如其文集名字“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理解的重要性)”所暗示的,这本书的目的是让西方人理解中国,同时也对生活和自我有新的理解。直到今天,它仍然受西方世界的喜爱和推崇,正如当代读者乔恩·温莎在互联网上发表的评论所说:“《古文小品译英》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也提供了一个无价的中国思想的普遍主题。我最喜欢的文本是诗人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

林在西方翻译生态环境下实现了他的文学理想。他对翻译古代中国古代文学小品的兴趣在西方生态环境中找到了正确的位置,这是他的文学理想的种子能够深入异乡的重要原因,也是生态环境对于文本的选择。

四、林语堂《古文小品译英》中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和适应

生态翻译学提出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为主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三维” 的适应与选择均主要发生在翻译操作层面上,下文将分析林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将原文翻译成英文。

(一)语言维的转换

语言维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幽梦影

月下谈禅,旨趣益远;月下说剑,肝胆益真;月下论诗,风致益幽;月下对美人,情意益笃。

译本:

Quiet Dream Shadow

This what the moonlight does: it makes a conversation on Shan[Zen]seem more spiritual and ethereal ,a talk about swordsmanship seem more romantic, a discussion of poetry more charming, and a woman more enchanting.

原文本包含四个并行结构,都为四字结构,且不断重复“月”这个意象,这也是汉语习惯;四字结构可使作品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使句子流畅且令人印象深刻。但英语语言讲究简洁,去除冗余部分,所以若将其直译,译本会冗长乏味;林用“月”这一意象概括在句首,原文中的四字结构全部打散,并重组,句子变得更加简洁,在后文中省略了seem,形成了符合英文语法的排比结构,也更易于西方读者接受。

ST: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TT :It is a fortune of Chuangtse to dream of being a butterfly, but a misfortune for the butterfly to dream of being Chuangtse.

连接包括使用形式标记词使句子、从句和段落彼此相连,显示出作者希望读者以何种方式将未述内容

与已说内容联系起来。汉语为意合语言,所以很多时候句子中隐去连接词,读者通过句子的意思领悟句子之间的转折或者递进的关系;英语则为形合语言,句子中连接词使用较多,从而促进读者理解作者意思。林语堂翻译原文中两个句子时,添加了表转折的连接词but,从而增强了原文的逻辑性。同时,第二句中省略了it is,使译文简洁明了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促进目的语读者的理解。

(二)文化维的转换

文化维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ST:胸藏丘壑,城市不以山林,兴寄烟霞,阎浮犹如蓬岛。

TT:In possession of a lively imagination, one can live in the cities and feel like one in the mountains, and following one’s fancies with the clouds, one can convert the dark continent of the south into fairy isles.

此句中“阎浮”和“蓬岛”均带有文化内涵:“阎浮”取自佛经,阎浮红尘,指人间世界的凡俗尘世,也可以理解为世俗的种种烦恼;蓬岛指的是蓬莱仙岛,人类寻求长生不老的地方。在西方读者眼中,是没有这两种意象的,在这里,林语堂分别翻译为“dark continent”和“fairy isles”,虽然译文表述中将原文本的文化内涵抹除了。但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译文更加通俗易懂。

ST:红裙不必通文,但须得趣。

TT:Red skirts[women] need not to master literature, but they should have a good taste.

此句中“红裙”在中国通常寓意为女子,林语堂将其直译为red skirts,并进行加注,解释为women,既完整地表达了意思,同时也使西方读者能够认识到“红裙”的中国文化内涵。

沈中盈的文章《觞政》中,觞政是中国民间饮酒时一种助兴取乐的游戏,如果通过直译或者加注的方式,不仅会使文章名字变得冗长,而且对于英语读者来说难以理解。林语堂直接将文章名字与内容结合在一起,译为“Ten hints to hosts and guests(给主人和客人的十个小提示)”,言简意赅地向目的语读者阐明文章所述内容。

(三) 交际维的转换

交际维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为使译作更具可读性, 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多种翻译策略传达原文作者、作品中人物的交际意图并实现自己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流。

在林语堂的古文英译本里, 林语堂注重自己作为译者与西方读者之间的交流, 以序言或跋语的形式表达自己选择原文进行翻译的原因及对文章的观点看法,这在《石钟山记》中就有所体现。《石钟山记》是苏东坡的文章,意在告诉人们不应该通过传闻或肤浅的体验去理解世间万物,而是要通过观看和探究来了解真相。林语堂在翻译之前对苏东坡作了简要介绍,他在翻译过程中也加入了自己的评论和学者的现场调查,以使读者充分体会到石钟山的神秘之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三维转换,使译本忠实原文、通顺地道,同时也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 保证文化内涵的阐释与传递,并且实现了作为译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结语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看林语堂的《古文小品译英》可以看到,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产生了影响,译者也在寻求适合自己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在翻译时也会结合自身条件和外在环境对文本进行选择性适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从 “语言维” “ 文化维” “ 交际维”进行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从而实现自己的译作适应目的语环境并长效存在的目的。

猜你喜欢
林语堂小品译者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探访林语堂故里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