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道办事处 261300)
通俗地说,基层文化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是能够为基层公共文化提供服务的重要组织。作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重要纽带,该文化站同样也是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的核心阵地,是传达国家层面党政方针、传播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媒介。鉴于如今基层文化活动普遍存在着活动少、内容单薄、执行落地能力较差等问题,创新执行方式和管理模式,推进基层文化活动走向“新生”,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之所以新时期基层文化站工作方式需要创新,是因为其传统的工作方式暴露出以下问题和缺陷:
首先,基层民众很大程度上不了解文化站的工作内容和主要形式,甚至于部分群众根本不知道文化站的存在。这充分说明文化站关于自身的功能定位宣传不到位,或者说以传统方式展开的宣传效果不佳,措施有待创新。
其次,管理队伍缺乏新鲜血液,管理方式陈旧老化,这促使文化站未能很好地履行其本应具备的职能与责任。
再次,经费管理和使用方式不当,导致部分文化站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要么斥资更新的“文化装备”过多,难以真正意义上发挥作用;要么仅依靠公费所能实现的“设备更新”有限,导致文化站难以真正意义上发挥作用。
最后,在基层文化站的服务细节来看,其内容、供需情况及形式都存在着与新时代脱节的问题。这意味着文化站所能提供的服务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基层人民的文化需求,尤其是伴随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群众的兴趣更为多元化,滞留原地的服务自然是处于落后的、亟待更新的状态。
基层文化站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媒介、传承、交流和对话作用,从固有的管理思维和方法中实现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网格化管理是基层文化工作站创新工作方法的首个突破方向,也就是将文化站辖区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设定为一个服务网络,并指派一名专职的文化管理人员,按照1:1000左右的比例,让网格管理服务实现高频率的覆盖,让对过往公共文化服务没有概念,不知晓基层文化站职能的民众得以了解其工作范畴,从而借助网络享受到平等、普惠和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而且采用网格化管理还有一个优势,即能够解决传统基层组织优秀管理人员缺失的问题,因为网格化管理可以借助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人员的重复利用,甚至可以远程借调优秀的管理人才,让文化站服务职能得以更好实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民众参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几率日渐增多,而民间资本在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作为基层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其可以广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其中,助力实现基层活动转型。具体包括这样三种形式:
首先,鼓励民间资本捐赠公共图书馆、文化展览和美术馆等活动或设施,引导他们能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当然所谓的捐赠过程一定要注重捐赠者的意见,要以维护其合法权益为前提,同时给予其必要的优惠政策。
其次,针对民间资本引入方面,在项目补贴、政府采购、定向资助等方面予以税收等形式的优惠,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全力支持民间资本筹备或筹办诸如书画社、乡村俱乐部、大舞台、民间剧院、社区文艺团等形式的文化组织,助力基层文化站直接面向社会大众,展开更加多元、更具公益性和广泛性的文化活动。
最后,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采购制度,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在文化惠民工程、公益性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等方面发挥作用。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8.02亿,其中手机网络用户已经达到了7.88亿——这充分说明网络在人们生活当中已经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为人们所依赖,而围绕网络所衍生出的各种新技术,正在慢慢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传统生活。
对于基层文化站而言,其可以使用乡镇(或街道)专属APP,实现特定区域内的文化资源整合,比如设置街道美术馆、街道掌中图书馆等,为群众得享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作为对“互联网+”政策的响应,基层文化站可以以站内为基点,开启“公共文化进万家”活动,通过手机、网络等载体,以网络和新科技为媒介,将公共文化服务传递给千家万户,减少产地等成本的投入,同时降低管理负担,提升到达率和管理效率,让群众更加满意。
总而言之,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文化站在整个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不仅是承接上级文化馆和下级不同民族文化生活之间的重要枢纽,更是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特色的关键性存在,并在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方面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长远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时期的到来,伴随大众文化需求日渐多元和广泛的发展趋势,基层文化站的管理和工作方式将在不断探索、实践和检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