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巫溪非遗保护现状与发展

2018-01-28 07:05重庆市巫溪县文化馆405800
大众文艺 2018年18期
关键词:巫溪巫溪县山歌

(重庆市巫溪县文化馆 4058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自2005年以来重庆市巫溪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对非遗进行普查、传承谱系整理、制定保护规划等保护工作,人、物、财的大量投入使巫溪非遗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一、巫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巫溪县地处大巴山东段南麓的渝、陕、鄂三省市结合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非遗资源主要共有十类:1.巫溪民间文学,民间故事、白鹿引泉传说、传统吉令词、处世文、大宁河农事谚语、传统儿歌、节气歌、巫咸孝文;2.传统音乐,五句子山歌、巫溪民歌、巫溪薅草锣鼓、宁河夜歌、宁河船工号子等;3.传统舞蹈,尖山莲箫、板凳莲箫、大宁河巫舞、上磺狮舞、古路龙舞、蚌壳舞、彩船舞、转丧鼓、秧歌舞、腰鼓舞;4.传统戏剧,端公戏和川剧;5.曲艺,评书、花鼓和竹琴;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龙舟赛和巫溪传统院坝游艺;7.传统美术,大宁河刺绣、通城石雕、木雕、剪纸;8.传统技艺,巫溪传统手工制盐技艺、传统手工造纸、大宁河传统陶瓷制作技艺、砖瓦烧制技艺、传统手工编织技艺、巫溪烤鱼制作技艺、宁厂“走菜席”制作技艺、巫溪老鹰茶传统制作技艺等;9.传统医药,传统蛇伤疗法、传统跌打损伤疗法、大宁河草药验方、传统推拿技艺、烧灯火;10.传统民俗,观音会、花朝节、龙君庙会、月半节、巫溪传统丧葬习俗、巫溪传统婚俗、古路赶场习俗。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力度大

巫溪挖掘整理非遗线索资料有五句子山歌、巫溪薅草锣鼓、大宁河巫舞、巫溪老鹰茶制作技艺、巫溪传统手工制盐技艺等102种,建立了61个县级“非遗”名录,其中巫溪老鹰茶和传统手工制盐技艺、大宁河刺绣、大宁河巫舞、五句子山歌、巫咸孝文、巫溪民间故事7项被列入重庆市级非遗保护名录。目前,巫溪县命名了9个项目41个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包括13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效

巫溪县自2006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对非遗保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深入开展非遗项目挖掘普查、申报及建档工作,加强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保护体系建设,针对性成立民间保护工程小组对非遗进行管理,将民间文学、音乐编辑成书,编制五年保护规划及实行,如巫溪传统手工制盐技艺、巫咸孝文习俗、大宁河巫舞等。如编印了《五句子山歌集》,举办了五句子山歌传承训练班、传承人演唱会、传承活动、培养传承人、参加各类音乐比赛、开展民歌山歌文化交流等措施进行保护;县文化馆为大宁河巫舞、巫溪老鹰茶制作技艺、巫咸孝文习俗等项目均配备了专职人员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巫溪传统手工制盐技艺传承人中年龄较大的,重点采录其技术,同时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传带作用,培养年青一代的手工制盐新人,复建手工制盐工场,完善其设施设备,以再现手工制盐工艺流程的全过程。这些措施推动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加强了非遗的保护和利用,健全了传承人保护机制,增强了当地人对非遗保护的责任感,为发挥其主人翁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巫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

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圈,其传承与发展必须以人为载体,对非遗传承人现状探究是对非遗进行传承发展的关键。巫溪政府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投入大量人、财、物力,尤其是针对不同的非遗的传承人进行保护和支持,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传承发展巫溪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承人

在巫溪非遗项目中,共命名了41个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包括13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巫溪民间故事的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是程功全、刘仲谋、夏利国、傅玉涛、金良铸、谌德明等人,他们的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开始学艺时间为10~17岁,男性所占比例重。其中傅玉涛年轻时当过教师,搜集了很多民间故事,善于用民间故事教育引导学生,广泛传播巫溪民间故事;大宁河巫舞传承人乔心平,不仅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致力于保护,他收集整理《三宵书》,常年与师兄弟一起在民间的法事活动中展演巫舞;巫咸孝文习俗传承人黄绪,高小文化,早年拜师当地知名民间歌师刘德乾,学成后,成为当地著名巫咸孝文说唱人,主要在丧事场所说唱巫咸孝文;巫溪传统手工制盐技艺传承人黎帮喜、贺言修,分别是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大宁河刺绣传承人唐丽娟,于2017年4月巫溪县青少年宫组织的“宁河刺绣”非遗传承体验活动在“非遗”宁河刺绣基地举行,为大宁河刺绣的传承注入新力量。

综上,巫溪县非遗传承人以男性为主,女性为辅;传承人年龄在50岁以上占大多数,缺乏年轻血液;传承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传承人受过大中专教育的艺人2人,初高中文化的艺人占大部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程度不足,在传承文化方面力度和效度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传承方式

通过对巫溪非遗传承人家谱、口述等资料的梳理,巫溪县非遗的传承方式包含家族传承、师传和社会传承,但是大多数非遗传承方式都不是单一的,要么是家传与社会传承相结合,要么是师传与社会传承相结合,要么是家传与社会传承相结合。如五句子山歌通过王氏家族以口头传唱方式进行传承,其传承方式是家传;巫溪民间故事以社会传承为主,家族传承为辅,同样是通过口头创作和流传;大宁河巫舞传承是家传与师传相结合,具体表现为第四代传人乔正乾师承岳怀;巫溪老鹰茶制作技艺自清代起李氏家族就掌握种茶、制茶,其传承方式是家传;巫咸孝文习俗传承方式是师传为主,家传为辅,黄绪通过不断收集、整理成《巫咸孝文》一书,改变了以前以口传的方式传承;巫溪传统手工制盐技艺传承以社会传承为主,家族传承为辅。

尽管当地政府高度关注非遗动态以及传承人现状,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现在文化传播方式多样、速度加快,老一辈传承人已经不再适应社会转型,甚者老一辈传承人的离世,很多非遗尤其是口头传授的民间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三)濒危非遗现状

巫溪县非遗传承与保护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很大成效,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困境。其中五句子山歌、巫溪民间故事、巫溪传统手工制盐技艺等面临着濒危状况。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精神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尚、娱乐欣赏成为中青年人的精神追求,新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出现促使五句子山歌和巫溪民间故事处于濒危状态,他们与当代主流文化不符,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娱乐方式。五句子山歌和巫溪民间故事均反映了人们劳动生活的方方面面。五句子山歌有劳动场景,有劳动间歇的活动,有各种社会生活习俗,尤其是男欢女爱,以及一些历史掌故、风土人情等,受当代流行文化、流行音乐的冲击,原本广为流传的巫溪民间歌曲,特别是巫溪独有的五句子山歌及其鸳鸯号子,只有部分年长者和边远的村民才能演唱。巫溪民间故事传承人越来越少、后继无人,在过几年,当年老传承人逐渐去世后,便面临失传境地。

巫溪传统手工制盐技艺在当代传承中也面临着濒危状况。原因如下:1.宁厂手工制盐的劳动强度大,核心技术要靠在生产实践中学习,并且其周期较长,加之熬制过程是枯燥重复,这就使很多年轻人不愿涉及制盐行业;2.原有的技术工人,年事已高,还有相当部分技工谢世,对手工制盐的传统技艺,造成十分窘迫的现状。3.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化作业有着巨大的产量落差,宁厂制盐的作坊式生产,在现代规模化的高效生产模式中,已显现它落后的劣势。

三、巫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策及建议

针对巫溪县非遗保护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尤其是濒危非遗传承与保护必须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保护力度、培养传承人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感。

(一)文化生态场域重构

巫溪县非遗保护的文化生态场域重构是以巫溪传统手工制盐技艺为主线,并于其他非遗相结合。首先,建立巫溪盐场生态博物馆,陈列制盐生产工具,展示制盐技艺相关图片记忆,小型传统制盐体验馆,让人民不仅仅了解制盐技艺,更让他们动手体验即将失传的技艺;其次,将巫溪其他申报市级非遗成功的民间文学巫溪民间故事和巫咸孝文、传统舞蹈大宁河巫舞、传统美术大宁河刺绣、传统音乐五句子山歌等引入到博物馆内;再者,大量收集巫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资料整理成数据库,以方便人们了解巫溪非遗,传播文化。文化生态场域的重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尤其是传统技艺传承的困境。

(二)非遗传承与旅游文化相结合

非遗传承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为前提,将其通过微电影、影视作品等文创产品方式展示出来。必须将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技艺、民俗以及传统医药与文化旅游业相融合,加强巫溪老鹰茶、巫咸孝文、刺绣、传统陶瓷制作、烤鱼制作、木雕、剪纸、传统蛇伤疗法、传统跌打损伤疗法、大宁河草药验方等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将非遗的资源优秀转化为经济优势。

巫溪老鹰茶制作技艺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巫溪老鹰茶制作技艺,是以对巫溪地区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保护为前提,是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完美结合,是自然环境和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独特的生产工艺,其产品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依托发展农业,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大面积种植茶,对内制茶技艺,对外进行商业旅游联系,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三)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在教育教学中传承非遗

非遗仅通过政府主导民间传承的方式是不完善的,还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地方高校对非遗进校园的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部门、传承人,最重要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才是主流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例如巫溪的传统音乐与当今实际生活像融合,传统音乐是以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的,随着社会转型,民间音乐文化生态受到冲击,导致大部分年轻人排斥这类音乐。

首先,培养新的传承人。调查发现巫溪县非遗传承人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尤其是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与其是一部分非遗的传承人年事已高,其非遗面临失传的绝境。由此,政府相关部门在对非遗知识普及、认知教育以及宣传非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挖掘非遗资料的同时还应该重点发现、培养新的传承人,注入青年力量,定期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培养传承人的责任感。

其次,推进非遗进校园,尤其是中小学阶段。可以将国家级与省(市级)非遗项目融入当地学校地方课程教材,将本省市的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非遗分别融入语文课堂、美术课堂、音乐课堂,将民间传统舞蹈融入体育课堂,将民间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传统医药等融入社会、历史课堂教学中。在地方高校开设非遗选修课,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并组织教师及传承人协同出版规范、内容全面的非遗高等教育教材,向优秀青年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从根本上解决非遗的传承问题。

最后,政府部门坚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演、展示会或博览会,依托传统节日进行非遗的宣传活动;还可以举办各种非遗项目比赛,鼓励全民参与,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促进非遗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传承人教育,让本地非遗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巫溪巫溪县山歌
巫溪县开展技术培训推动独活种植基地标准化发展
山歌还要妹起头
在十八梯遇见巫溪
山歌
“巫溪洋芋”拿到出口欧盟“通行证”
苗山歌
重庆市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