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爱武+王曦悦
2016年12月31日出版的《京华时报》在头版刊登《致读者:我们只是转身 我们不会离去》,宣布:2017年元旦,《京华时报》纸质版将休刊。《京华时报》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停止纸质印刷的都市报,全面转型新媒体。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媒体资源不再稀缺,业余人士拥有了媒体接近权和使用权,甚至是属于个人的自媒体,专业媒体人队伍受到挑战。于是有人质疑,在新媒体时代,记者的作用不再重要,在微信等快速阅读新闻标题的时代,记者也不需要再深入基层采写难度大的稿件了。现实真得是这样吗?错!笔者认为,在现今新时代,记者不仅不可或缺,更应该深入基层扎实采访,以出精品为不懈的职业理想和追求。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深入基层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的48字,分三个层次,前16个字: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说的是导向问题,是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问题;中间16个字: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说的是内宣问题,是面向人民传递正能量的问题;后面16个字: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说的是外宣问题,是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三个层次48个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有世界观,也有方法论,是做好新时期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基本遵循。
在这一基本遵循指导下,目前,我们“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把镜头对准老百姓,写出‘接地气的新闻报道,不仅仅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也让我们新闻记者感到欣慰和快乐,让我们在采写的过程中有了体验的快乐,有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也有铁肩担道义的成就感。
新华社记者汤计在长达9年时间里,克服重重困难,不惧威胁,通过扎实深入的采访、及时准确的报道,推动了呼格吉勒图案这一全国关注的重大案件的重审,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
2015年1月22日,新华社党组专门召开汤计同志记功表彰暨报告会,正如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在会上所说:“在汤计同志身上,既凝结着新华社记者忠诚于党、情系人民的品格风范,也集中体现了新华社记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传统作风”。学习汤计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忠诚于党、情系人民”的品格风范,就是要学习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传统作风。
二、坚持新闻理想出精品是新媒体下的特殊要求
今年3月,解放日报在全国党报中率先探索整体转型,迈出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步。报社每位记者都有了一个新身份--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那天起,整体转型的媒体人,每天都在努力学做一名“新记者”。借助新媒体平台,党报的报道更快了,突发和首发信息都能第一时间在上观落地,及时发出党报主流声音,为此,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这样说:“我们的工作节奏变了,平台变了,思维方式变了,不变的是以正确价值观引领舆论导向的使命与担当。”
正是有着这样正确价值观引领舆论导向的使命与担当,新闻工作者更要坚持新闻理想,靠双脚去丈量这片土地,用双眼去检索这个世界,深耕基层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洞悉民意的指向,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写出贴近生活和民生的新闻作品,以鲜活、生动的宣传报道,努力提高宣传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励人民群众信心百倍地创造美好生活。
實事证明,旧媒体并不会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被取代,只是新技术的发展打乱了它们的功能和地位;在新媒体时代,在“众人发声”、信息高度碎片化情境下,只有坚持新闻理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生活中写出精品,才能不断推出深刻反映党情、国情、民情和世情的报道,为国内外受众提供客观真实并有深度的新闻,为党和政府提供准确翔实并有价值的参考。新媒体时代,一方面记者进行调查研究有了更好的条件:大数据足以让记者的调查更精准更深入,无处不在的“自媒体”也让记者们追踪线索变得更为简便;另一方面,各类信息越发多样庞杂,众说纷纭中,“真相”的辨析、找寻也更为困难,满足受众的压力也更加强大。
“新媒体时代,可以降低身段,但不能降低品位;可以‘萌萌哒,但不能‘轻飘飘;可以‘碎片化传播,但不能让职业良知‘碎了一地”。这是对新形势下进行新闻传播要求的极为生动、精彩的表述。相信在现今和未来,传统纸媒的形态会不断和其他媒体更加紧密地融合,优秀的媒体人依然会坚守新闻理想,会穿越岁月的沧桑,继续守候自己的读者和用户,引领他们了解真相、思索人生。
三、坚持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是记者天职
目前,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新闻记者背起行囊、扛起设备、一头汗两腿泥,下农村、进企业、到社区、走边疆,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心灵感受民生,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把党的新闻事业牢牢根植于基层的沃土之中。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让我们新闻记者与基层老百姓建立了真情实感,实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个贴近,一改过去照抄文件,照搬会议的写法,写出的稿件更有灵气,更接地气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一次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三贴近”要求的生动实践。
记者的天职就是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只有走下去,以一线群众为主角,注重群众的情感诉求,才能了解人民的所需所盼。真正的好新闻来自基层一线和群众实践。真正的好记者也出自基层,只要记者肯付出艰辛的努力,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为此,当下我们必须改变记者的心浮气躁之气,改变放着基层无数“活鱼”不抓,却偏偏喜欢“缘木求鱼”,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采访肤浅、写稿程式化、文风呆板的模式。“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应当始终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必须做到持之以恒。
就我本人而言,从事记者编辑工作有十余年了,多年来,凡是能获得新闻新闻奖的版面、稿件基本上都是 “走基层”的稿件,真正体现了马克思新闻观的“人民性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是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之所以提出“政治家办报”这样的坚持党性原则的思想,就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坚定正确的导向,不走歪路、错路,不让人民白白受苦。而党在领导中,一直倡导坚持走群众路线,无论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宣传工作原则,还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都是从人民的需求出发,为生民立命,唱道义之歌,都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
长期以来,传统纸媒培养了大批专业新闻工作者,他们接受了大量职业培训,在新闻采访、写作、发稿等各个环节处处彰显着新闻专业主义,发布的新闻实事才更有公信力,这是其他自媒体所不能及的。
为此,纵使信息技术再发达,传播手段、渠道再丰富,对新闻工作者而言,这些都替代不了深入深入基层实际深入生活,替代不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为只有同群众在一起,才能感受到群众的喜怒哀乐,感受到社会的深刻变革,感受到时代的发展进步;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才能去伪存真、辨明真相,看清社会的主流支流,保证报道的客观真实准确。因此,坚持深入基层出精品依然是新媒体时代记者不懈的追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