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芳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学科素养”这个新概念的提出,各学科都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学科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一个健康的人格,做一个阳光快乐的人。
关键词:舞蹈学习 小学生 核心素养 重要性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標准》中“学科素养”这个新概念的提出,各学科都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学科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就音乐教学而言,面对日益复杂化、多元化的音乐文化环境,让未来公民接受高水准的音乐基础教育,提高未来公民的音乐学科素养,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1]
舞蹈是最美的视觉艺术,更是音乐教学里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教学的改革与进步,音乐课堂教学中,已不再是简单的歌唱教学,多元化的教学已逐步成为科学发展的教学方式,而我们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将舞蹈教学渗透在其中,既塑造了学生优雅的体态,又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精神,使学生体会到更多乐趣,收获更多更丰富的知识。那么,舞蹈学习对于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都有哪些重要性呢?下面,我将从这四方面进行阐述。[2]
一、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塑造学生优雅协调体态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娇生惯养,加上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忽略了身体锻炼,多数学生体质较差,含胸驼背比较普遍,舞蹈就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改变不良的身体姿态。因为舞蹈课运动量的生理曲线是波浪式,运动规律是大、小运动量交替结合,这一运动特点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在舞蹈课上不仅学会了舞蹈,陶冶了情操,而且身体得到了锻炼。如跳跃动作可以促进学生弹跳能力,踢腿动作可以发展学生腿部力量。长期得到这种锻炼的学生,不仅发展了肌肉韧带,锻炼了内脏器官,改善了肌肉质量,调节神经,而且还能改善学生的体形、体态、柔韧全身关节,使身体各部位保持匀称。舞蹈教学的关键是培养人体正确优美的姿态。一举手、一抬足都要保持美的线条。从地面动作到扶把练习,从蹲到跳跃至始至终要求学生做到收腹提臀、全身挺拔向上。学生在长期的舞蹈训练中形成的一系列优美姿态逐渐取代了含胸驼背的不良姿态。由此可见,舞蹈课上学生学会的不仅是舞蹈,收获更大的是自身形体的变化和体质的增强。学生在获得艺术熏陶和美的享受的同时,既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又健美了形体,以舞健身、以舞健美,正在成为他们的普遍追求。
此外,舞蹈是一种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这个从劳动生活中分离出来的行为艺术,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和它不衰的魅力,在音乐艺术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一个地位。这就要求人们对节奏的把握,对歌词的理解,用身体的协调性来展示音乐和内心情感。有的学生生来就有很好的身体协调性,在一手一足之间可以顺利的过渡,而有的学生协调能力不是很好,这表现在做动作时同手同脚,或动作跟不上节奏等各方面。协调能力是由人的小脑控制着,所以锻炼协调能力的同时,其实是对小脑进行锻炼。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师范,同学们在愉悦的心情下,进行身体协调性的锻炼,把那些同手同脚,跟不上节奏的小毛病统统丢掉。经常进行动作方面的训练,能提高和改善人的协调能力,所以以舞蹈训练,来锻炼学生们的身体协调性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方法。
二、培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美国著名心里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今天的教育不再是过去,教师应式的教,学生死板的学,而教育越来越成为艺术,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思维,他们的表现的能力,这是符合我们学校提倡“少讲多学,精讲多练”,培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舞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把课堂教学变的灵活多样,把教学阵地交给学生,教师只做一个“指挥官”,引导、点播学生,不能把学生变成“复读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会就要从点滴培养学生舞蹈核心素养。[3]
三、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随着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课堂器乐、校园集体舞、班级合唱、艺术实践工作坊等四项学校美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校园集体舞越来越得到重视,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集体舞的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各个班级之间竞争意识很快就体现出来,孩子们也不甘示弱,纷纷表现出最好的学习热情,增强了集体荣誉感。集体舞蹈都是以群舞为主,在排练演出是形成一定的集体,舞蹈表现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得到的,这样,可以增强集体向心力,以班级成功为荣。按学习迁移规律,在舞蹈排练中形成的集体荣誉感可以迁移班集体、校集体,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荣誉感上去。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一些独生子女性格孤僻、霸道,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都不是社会主义接班人良好的品质。校园集体舞要求学生们互相配合,尤其设计的转圆圈、交换舞伴,每个同学按照顺序依次找到自己的舞伴。在比赛过程中,有表现好的班级,当然也有表现不佳的班级,不好的原因就是因为同学之间配合不够,个别同学出现了错误,结果全班同学队型全乱,舞蹈无法继续下去。通过舞蹈排练,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得到加强,因为集体舞要求同学之间相互配合,平等互助,消除了学生的个别特殊化心理,又培养了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在今后的成长中,有很好的帮助。
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孩子们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我在排练傣族舞蹈《快乐的泼水节》时,先找来了几张西南少数民族过节日时热闹情景的照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启发孩子们想象把自己当做一个傣族孩子投入到当地过节的欢乐气氛中去。舞蹈中孩子们尽情想象互相泼水祝福的场面,表现得非常到位。这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帮助孩子们完成了从平面形象到立体形象的升华转换,使学生的感知、联想、想象、幻想等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我在实践中发现,舞蹈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反映敏捷,记忆力增强。据调查,一般文化课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能使他们养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就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舞蹈就可以帮助学生做到这点,跳舞时,除了身体和情感并用,还要精力集中。因为教师在示范舞蹈动作时,学生必须记住它的动律、流动路线、内在情感及节拍,将这些信息输入大脑并很快用身体表现出来。如果没有高度的指向和集中是不可能完成的,如蒙古族舞蹈的“骑马步”动作,就是运用头部、肩部、腰部及手脚配合而成,教师在示范此动作时,就要求学生要精力集中,注意观察动作的变化过程,然后模仿练习。学生如果稍不注意,就无法正确完成动作,要想学会舞蹈,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高度注意,经过这种持续的训练,能促使学生养成高度注意的好习惯。由此及彼,当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时,由于其注意力集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比较快。因为人的知识和能力是后天培养的,舞蹈有利于学生提高注意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会了舞蹈,而且还培养了高度注意力。舞蹈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舞蹈课所需要的是身心相通,想完美地表现一个舞蹈,就要记住那瞬间变化的动作,记住音乐形象与音乐节拍,还要记住舞蹈动作、舞蹈队形。如果学生的大脑多储存一些复杂的信息,并经常去丰富它、运用它,学生就不会迟钝笨拙,记忆力会逐渐增强。学生由于接受舞蹈教育而进行着一种良性循环,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变得思维活跃,动作敏捷,注意力集中,学习成绩也会普遍提高。[4]endprint
四、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有很多孩子在家中受到亲人的宠爱,在公众场合可能会有内向害羞、娇气任性的毛病,而舞蹈是当众表演的,这种艺术活动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学生进行富有表情的表演。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集体活动,许多学生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参加艺术活动,开阔了孩子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开朗活泼的个性。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孩子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因此,有些比较娇弱的孩子,经过刻苦的训练,他们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磨炼。
传统教育下,三尺讲台前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总有一种高高在上或让他们产生畏惧的感觉,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并不多,而其实每个老师都在尝试着做这件事。而正是这一次的集体舞排练,让我从讲台上走下来,来到学生们的中间,细心分解教授于他们,当学生们站成圆圈拉手跳舞时,我时常也会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与他们一起愉快的唱着歌拉起手跳舞,孩子们的眼睛里流露出从刚开始的害怕或不好意思,到逐渐的熟悉和自然。这一些小细节的变化,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音乐课本身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与孩子们一起歌唱,一块跳集体舞,与他们之间进行近距离的互动交流,是我一直很渴望的事,所以这次的舞蹈排练,更是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让我有一些小小的成就感。
五、引导学生学习音乐要素,提升学生情感体验
基于舞蹈的种种教育作用,我们把它引入音乐课堂,使它和音乐教学相互关联、亲密配合,使之更适合小学生的发展要求。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亦受到音乐的熏陶,在某种程度上说,舞蹈亦用来解释音乐,借用我国著名音乐家吴祖强的话说:“从一定意义上说: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也.曾说过:“离开动作的音乐是无法想象的。”这说明音乐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即音乐的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常见结构、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例如在乐曲常见结构的学习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欣赏课《打字机》的教学就是很好的典型。这首乐曲是由美国作曲家安德森作曲的一首管弦乐曲,全曲结构为A-B-A`三段体结构,让学生能够判断乐段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根据乐段旋律的不同,教师带领学生做不同的舞蹈律动,从而使学生在快速、高效、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了解乐曲的乐段结构。又如人音版四年级《彼得与狼》一课,乐曲是由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作曲的一首交响童话,音乐中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弦乐四重奏、定音鼓和大鼓所奏出的具有特性的短小旋律和音响,分别代表小鸟、鸭子、猫、爷爷、少先队员彼得和猎人的射击声等,表现了小彼得以勇敢和机智战胜凶恶的狼的故事。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非常激动和愉悦,尤其是当听到乐曲中圆号演奏时,班里很多男同学都积极的用动作来表现凶恶的狼,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孩子们自由编创情景剧,分角色随音乐表演,多数同学很自然的加上了舞蹈律动,使音乐形象更加生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5]
小學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五线谱,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应该是一种与美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人们心灵的情感教育。
而舞蹈学习对于音乐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就让孩子们在舞蹈的律动中获得美感,让幼小的心灵在音乐的天空中展翅飞翔吧!
参考文献
[1]金亚文主编:《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康荣主编:《舞蹈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嘉评、卢青生编著:《儿童歌舞游戏新编》[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王程成.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探析[J].艺术教育.2017(17)
[5]章娟.高师舞蹈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分析[J].戏剧之家.2017(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