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选课,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2018-01-27 11:35孟令伟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程建设

孟令伟

[摘要]随着课改深入推进,选课走班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积极探索的项目。为了了解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对区域内9所学校自主选课的校本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调查。从校本课程的类型,课程与教师比,开发教师的专业和年龄分布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利用问卷、访谈、教师观察等方法对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抽样调查。发现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自主选课;校本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36005702

随着课改深入推进,选课走班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积极探索的项目。为了了解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对区域内部分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总体上看,各学校普遍开展“自主选课日”活动,学生全员参与校本课程的选课走班,极大丰富了教育的多样性。自主选课,不但深受学生喜爱,而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本次利用师生问卷、访谈、教室观察等方式采集数据,以期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情况较为全面、准确地了解,找到提升校本课程品质的切入点和路径。

一、调查概况

调查对象:9所学校参与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师,全体学生。共发放问卷104份,收取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为98.1%。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情况

1.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校本课程类型以艺体类为主,占0.63,其次是语文、英语、数学拓展类课程,如图1所示。科技文化和德育心理类课程相对不足,分别占0.04和0.06。科技文化类课程缺乏,与小学科学类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低有关。

2.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

课程数量与教师数量比值(以下简称课程教师比)如图2所示,竖坐标表示课程教师比,横坐标数字为学校代码。最高课程教师比为0.86,表示开设的校本课程数与教师人数接近。最低课程教师比为0.13,表示平均约10位教师拥有一门校本课程。调查分析发现:课程教师比与课程实施品质未呈正相关。当前对于多数学校来说,应该集中资源丰富课程类型,提升课程品质,加强对课程实施的过程性监督。

3.开发课程的教师情况

中文(汉语言)专业教师占0.34。课程开发者的专业,按照比例从多到少依次是中文,音乐,美术,英语,体育,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学,其他专业。教师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1-35岁,占0.46;其次是25-30岁占0.22。从中可以看出,课程开发者的专业以中文和音乐、美术为主,年龄以31-35岁为主。

4.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

通过对学生招募,校本课程排入课程表,以及学校、教师、学生对校本课程实施态度等方面的调查,初步了解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品质。从学生对校本课程实施态度的调查发现,学生在回答“你所選的校本课程上课中,与其他课程相比”,100%选择了“比其他课程快乐很多”。教师问卷中“学校领导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态度”,教师100%回答“很重视”。

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料分析:某些课程在开发校本课程时,缺少整体架构,缺少组织研讨,论证需求,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不够。在课程类型上,科技文化和德育心理类课程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兴趣需求。

课程差异大,一个是同校不同课程实施差异很大,有的课程教学目标模糊,教学过程随意,缺少反馈评价,开课率不足。另一个是不同学校课程建设差异大,有些是由于教室不足,教师个人因素等客观原因引起的差异;有些是学校缺少培训,激励措施不足引起的差异。

(二)校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开发教师课程素养不足

访谈与问卷均发现,有些教师不了解三级课程的特性和内涵。存在课程设计缺少课程纲要,课程实施过程缺少反馈与评价等课程结构残缺问题。以至于课上了,上课效果如何则是个未知数。教师缺乏课程意识和能力,更缺乏课程应用的规范程序,使得课程活动有很大盲目性。为什么要开设,以及怎么样开设等环节都没有经过很好的思考、研究和论证,导致出现“无效课程”。

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最重要的作用”时,83.3%的教师认为是“发展学生特性特长”,选择“打造学校特色”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校”,分别占到9.3%,7.4%。在回答“您认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是谁”时,有73.9%的教师选择“教师个人或团队”,13.0%选择“课程专家”,8.7%选择“学校管理层”。在回答“您最希望在提升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得到什么帮助”时,有72.5%选择“专业培训”,15.4%选择“典型示范”,12.1%选择“政策支持”,数据说明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自身课程素养的不足。

2.学校课程开发理念落后

以“教材替代课程”,71.4%的教师认为教材是必需的课程呈现方式。许多教师首先是不理解课程纲要的概念,认为课程开发等同于教材编写。实际上,所谓“校本教材”不具有政策上的合法性,未经教材管理部门批准,学校教师没有编写教材的权利。其次是课程开发思路不开阔,课程资源挖掘不充分。没有把学生实践、活动计划,教师活页讲义,学生辩论、演讲等,包括音频、视频资料嫁接到校本课程中,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另外,课程开发的起点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程实施的前提是学生需求,而不是教师想当然的重要性。不否认某些课程要体现学校意志,打造学校特色,但是校本课程终极目的是要丰富教育生态的多样性。课程开发缺少前期调研,教师“拍脑袋”开发校本课程现象居多。endprint

3.尚未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难点,学校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没有制定量化的评价方法和激励措施。评价细则缺失是校本课程建设的软肋,制定量化的操作性强的评价细则是校本课程持续性发展的保证,也是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关键。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任课教师不清楚学校评价方法,不了解校本课程能否享受国家课程同等待遇;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不清楚教师需求和困难。有的学校虽然有评价,但是评价标准粗放,没有明确的量化激励措施。有的学校课程开发主体混乱,貌似人人负责,实际上人人无责,导致教研活动不能有效开展,骨干教师引领作用无法实现,课程研发缺少组织性,处于自发阶段。

在回答“您认为校本课程建设最大困难是什么”时,39.2%选择“教师能力欠缺”,10.5%选择“学校领导不重视”,11.7%选择“课时难以保障”,有38.6%选择“其他”。通过访谈得知:学校教室不足,活动场地有限;校本课程教师多数为兼职,其他课时量较多,教师精力和时间不足;课程开发资金不足,购买器材困难等因素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也有教师提出学生来自不同班级,管理困难,如何管理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也是学校面临的新问题。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各校对课程改革认识比较到位,普遍有效开展了自主选课活动,印证了各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坚定信念,今后要进一步保护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开发水平,增强可持续性。教科研部门要抓紧研究措施,采取政策引导、资金倾斜、资源支持等方式,将全面启动校本课程实施推进到稳定运行的轨道。

(一)典型示范策略

虽然课程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平衡。首先是学校间的不平衡,偏远学校、薄弱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在课程开发数量比(校本课程数量/教师数量)及实施质量上与先进学校存在很大差距。其次环节不平衡,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最好的环节是开发环节,其次是实施环节,最薄弱的是评价环节。多数学校仍在探索有效的评价、激励方式。鉴于这种情况,有必要推出校本课程建设的典型学校,树立学习的标杆,搭建各种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逐步实现先进带动后进,以点带面推动全区校本课程建设品质进一步提升。

(二)专业引领策略

課程建设首先是教师建设,通过本次调查,基本掌握了全区中小学课程开发骨干教师的信息。依据课程类别,举办研讨与培训,优质课与学案、教案展评等多种活动,建立教师之间的有效连接,形成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

建议加强针对30-35岁年龄和附近区域的教师培训,这部分教师教学业务已经熟悉,同时仍然具有较强的创新、研发能力。以专业的视角,对这部分教师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为学校提供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支持和典型经验。通过专题研究为学校提供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环节一般操作性框架,让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有规范样本做参考。及时深入学校指导,为学校提供针对性的、富有个性特色的具体指导。

(三)过程监督策略

通过抽查发现,许多课程没有清晰的课程目标,缺乏整体的课程规划、架构;或者忽略学生的需求调查,不能及时跟进学习评价;教学环节上,表现学习碎片化,缺少主题深入,学习很热闹,收获却很少。

因此,需要建立监督系统,从开发、实施到评价诸多环节加大过程监督力度。加强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事前分工明确,事后不准推卸责任。成立专门研发、督查机构,专门负责考核、督促校本课程的情况,并在监督检查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高度重视学生评价,增加学生评价的权重;建立校本课程警告、退出等措施,是评价一门校本课程的必然趋势。

此次调查,详细了解校本课程建设遇到的困难和教师希望得到的帮助等问题。个别访谈比较好的弥补了样本数量不足和调查问题设计上的缺陷。由于针对学生的调查容易受到干扰,降低调查信度,在调查中凭借教室观察,从器材布置,设施使用等细节,结合问卷综合判断课程实施的效果。此次初步调查,不仅发现校本课程开发本身问题,还发现诸如小学科学类专业教师缺乏,也包括正确的课程观与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等深层次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责编韦淑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课程建设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