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杭+白雪刚
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化城市建设项目成为了社会各级关注的焦点,建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平衡的发展模型才是绿色城市理念的核心。其中,海绵城市就是为了进一步有效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项目的新形式,将绿化环保理念和海绵城市发展模型融合在一起,才能进一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 问题 对策
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水问题”日益突出。当今我国城市正面临着水质污染、城市内涝、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水体不断消失等水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我国每年均有上百座城市发生城市内涝,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城市雨洪灾害和水污染管理是制约我国城市生态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海绵城市是化解城市水问题、解决城市内涝的有效手段。
1、海绵城市理念分析
海绵城市理论机制中,城市类似于海绵,能在下雨时实现有效吸水,并且在干旱时进行放水操作,建立自主調整城市干湿度的模式。为了更好的完成城市雨涝管理,从而有效适应环境变化,能在城市变化的基础上,建构更加有效的处理机制和管控措施。在海绵城市理论分析机制建立过程中,不仅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防止城市病,实现全面水资源利用。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践行海绵城市和生态管理的平衡化发展。
另外,在海绵城市理念建立和运行过程中,结合管理机制进行集中处理,能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从而保证自然管理机制和管控要求之间的稳定性。传统城市模式中,雨水收集往往是流入城市下水管道,是水资源的浪费。受到一些外界环境的影响,只有积极建设更加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也就是说,海绵城市理论主要是针对热岛效应建立的新型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缓解旱涝问题,从而减轻城市污染,为城市化进程增速提高实效性。
2、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海绵城市试点启动时间短,缺乏成熟的技术手段和可以借鉴的经验
我国2015年4月才启动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目前仅有少部分项目完工,大部分项目尚在建设中,未能发挥作用。从中央到各个地方,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可复制的经验,技术力量的短板制约十分明显,建设理念也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与完善。
2.2试点建设面积小,且存在碎片化现象
从各个试点城市公布的试点方案来看,试点区域的面积较小,而已经完成的建设区域更小,小规模的海绵城市建成区难以解决整体城市的内涝问题。且城市的面积在不断扩张,海绵化建设速度难以赶上城市扩张速度。此外,当前大部分措施都实施在小区尺度上,缺乏中观尺度和宏观尺度的项目,割裂了水系的系统性,容易出现“碎片化”现象。实际建成区与规划建成区之间缺乏整体考虑。
2.3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对自然地表地貌的尊重
天然海绵体受到严重破坏,恢复起来相当困难。海绵城市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偿还“生态欠账”。传统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削高填低的平面化建设导致大量洼地、坑塘等天然储水体消失;城市道路、小区、建筑等的硬化表面阻断了雨水的下渗,增加了地表径流;江景房、湖景房等向河流、湖泊等水体蔓延,抢占了河流、湖泊的排水、储水空间,等等,都使天然海绵遭到破坏。
3、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建构下沉式绿地结构
在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绿地管理的过程中,针对相关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分析,需要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化处理,结合整体管理层级结构和管控模型。针对目前问题,多数城市绿地设计项目结构都要高于道路路面,而利用条石对绿化带以及道路进行有效分割,这种传统的管理结构和绿化管理模型不利于雨水的流动和利用。而新型绿化海绵城市结构中,整体管理体系具有吸水性,其整体结构能像海绵进行吸水。正是基于此,在实际建立结构中应用下沉式绿地处理机制,能实现园林绿化的发展目标,且整体成效较为明显,利用下沉式绿地结构对调蓄容积进行有效控制和集中管理,真正落实蓄水和净水目标,要借助湿塘、湿地和生物滞留设施等对其进行集中处理,确保管理维度和管控要求的贴合度。
3.2是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提高海绵城市规划的科学性,通过“多规合一”的方法,加强与各规划间的衔接。在编制和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绿地、防涝等相关专项规划时,要将海绵城市作为重要内容。扩大海绵城市建设覆盖面,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由市中心向县城扩展。目前各试点城市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建设的,试点城市所辖的各个城区应着手部署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有条件的县城也应把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镇建设工作议程。针对新、老城区之间缺乏整体考虑的现实情况,应将老旧城区和新建城区进行统筹建设。虽然我国已发布了《指南》,但《指南》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力,因此,需要政策和法规等强制性手段支持。应立足城市实际,开展海绵城市专项课题研究,制定完善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设计、施工、验收、养护的标准规范或技术导则,因地制宜指导建设。
3.3摸清生态本底,尊重自然生态格局
我国地域差异明显,北方缺水型与南方丰水型城市、平原地区与丘陵山区城市、黄土高原与喀斯特地区城市等的生态基础不同,必须摸清生态本底。科学界定城市增长边界,城市红线、蓝线、绿线,夯实海绵城市的生态基础。实施低影响开发战略,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尽量保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系统,尽可能不要去破坏,保留下来,而且要通过完善它们,增强它们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能力。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下受损的海绵体,运用生态手段恢复和修复其功能。新建城区和小区要把渗水地表面积控制在一定比例以上,严格落实必要的生态空间,并根据需要适当开挖河湖沟渠等水域,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结语
总而言之,在海绵城市系统建立过程中,正是基于新兴城市形态的综合管控,需要在维护新型城市理念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落实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发展观念,也为了进一步推广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提供有效的助力。也就是说,无论是海绵城市管理还是控制模型,都要按照城市道路和内部规划项目有序推进。城市采取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积极落实建设政策,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亮.西北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路径探索——以西咸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6,40(03):108-112.
[2]夏闻雨,吕永鹏,张辰等.美国蚊蝇综合管理措施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与应用[J].给水排水,2016,28(12):55-59.
[3]徐君,任腾飞,王育红等.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动力机制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06):192-1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