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而大学英语教师教师作为大学英语课程开发的主体,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同时,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也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素质要求。本文旨在阐述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大学英语教师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英语校本课程 大学英语教师 素质要求
一、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位一体的模式,这就意味着课程权力的下放,加之,国外教育研究和改革实践中的一些新做法、新模式不断被引荐到国内,从此,校本课程开发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校本课程,即指学校等教育机构发挥办学自主权,依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愿景,针对学生及社会需求,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及办学条件,整合资源,以所在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而开发的一种课程或课程体系。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了一场国际课程研讨会,在研讨会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首次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然而,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学校按着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学校的部分或全部课程进行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开发;一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把“校本课程”看作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板块,把校本课程开发活动限定在允許的有限课程范围内。尽管两种概念界定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强调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自主选择性,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学校发生并展开,以国家或地方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纲要和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性质和资源等条件,由学校成员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研究者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大学英语学习需求的一切大学英语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大学英语课程改进过程。
二、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对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意义
大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会和广阔的舞台,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观念和意识、知识和技能、个性和潜能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和提升,最后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观念,培养意识。在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在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时,通过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计划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实施、修改等环节,逐步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培养了课程意识。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别于以往的个人孤立的工作方式,它需要作为开发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师群体与课程专家、学校领导、社会参与人员通力合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制定课程方案,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共同给予课程评价等,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以培养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2.完善知识,提高技能。教师的知识分为三种:本位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位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掌握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掌握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践时在具体教学场景中产生的经验性知识。前两者都是静态的,通过职前培训或校本培训都比较容易获得,而实践性知识是动态的,是情境化的。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能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不断学习、整合知识、反思其教育教学实践,并动态性地把握和领会知识,继而在实践中加以理解、消化、吸收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实施者,同时还要是课程的研究者和设计者。因此,在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通过自己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计划、进行课程评估、反思课程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包括课程开发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
3.拓展个性,挖掘潜能。我国以往的课程模式是“研究——发展——推广”,在这一模式中,教师只是课程计划和课程大纲的被动执行者,其参与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将权力下放给大学英语教师,凸显了教师的主体性。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开发者、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大学英语教师参与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主动设计课程,决定课程内容,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拓展。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主张利用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内的教材,也包括课外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更包括教师本身这一独特资源。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充分利用每位大学英语教师本身的学识、素养、能力等特点和优势设计校本课程的总体思路和框架,这一过程也是大学英语教师自我开发、自我拓展的过程,同时也挖掘出了自身巨大的潜能。
三、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劳伦斯·斯腾豪斯说过“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可见,教师是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直接受益的群体,也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研制的任务,最终要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师身上,要靠大学英语教师有力推进,具体包括:第一,课程需求的诊断。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或地方层面的课程开发的最大差异就在于它是为了满足学校自身的特殊课程需求,特殊课程需求主要指特定学校具有的独特的、个性化的课程需求。作为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协助学校领导和课程专家、调动学生和家长、联合社区人士等对特殊课程需求进行诊断,包括学校的总体大学英语课程需求、已经满足的学校大学英语课程需求和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才能满足的学校大学英语课程需求。第二,课程目标的拟定。在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中,大学英语教师在分析和确定校本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拟定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目标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在校本的课程总目标的统摄下保留、调适或创新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以更加适宜于校情。而大学英语教师在拟定校本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中所展开的各项工作都是在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调控下有序地进行的。其中,有些工作教师可以独立进行,而有些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第三,课程内容的选择。大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内容包括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这些内容的开发都是以大学英语教师为主体进行的,教师是活动成败的关键。第四,课程计划的实施。在大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大学英语教师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将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分割成若干部分,并且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需求选择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以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第五,课程质量的评估。作为大学英语校本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大学英语教师最方便获悉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真实信息、进展情况和实施程度,能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对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纲要的不当之处及时进行修改于调整,以保障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最终让课程目标得以达成。endprint
四、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要求
众所周知,教师个体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者和参与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实施能力、研究能力等,都直接影响到校本课程的发展和质量。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同时也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科学的课程理念。在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作为课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首先应具有科学的课程理念。第一,树立正确的课程制度观。三级课程的实施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树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第二,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既要考虑满足学生的某种需要为目的,也要考虑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实现二者的结合。第三,树立正确的课程类型观。三级课程的试行意味着将有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并存。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第四,树立正确的课程开发观。既然三级课程把部分课程留给学校开发,那么大学英语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既是课程的教授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
2.相应的课程知识。课程理念的确立和课程观念的转变都要求教师必须拥有相应的课程知识。课程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本位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位性知识是大学英语教师进行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条件性知识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而仅凭本位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进行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往往会理论脱离实践,使得课程远离教育实际,因此还必须要有在教育环境中实践并积累、反思、升华的实践性知识。
3.必备的课程开发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还给教师,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真正地融于课程的开发与探索活动中。這就要求教师具备课程研究能力,成为教育科学的研究者,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具有行动研究能力,要求大学英语教师通过对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情境的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校本课程的质量。
4.一定的合作精神。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必须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形成一股群体的合力。首先,大学英语教师与课程研究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培养课程开发的能力。其次,大学英语教师与家长、社区成员一起寻找社区课程开发的资源。最后,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师间的探讨、分析。总之,大学英语教师要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社区等广泛接触合作,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活动。
参考文献:
[1]任飞燕,张德良.简论大学教师在校本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4,(3):101-103.
[2]李冬平.论校本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J].高教高职研究, 2012,(1):157-159.
[3]靳玉乐,董小平.论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J].中国教师,2010,(1):4-7.
[4]李冬平.论校本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J].高教高职研究, 2012,(1):157-159.
作者简介:陈细波(1976-),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