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新生职业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

2018-01-27 18:28彭豪
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技工院校新生

彭豪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调查了808名技工院校新生的职业认知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技工院校中加强职业认知教育的建议,包括优化新生入学教育、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开展渗透性职业认知教育及培养学生职业探测能力。

关键词:技工院校;新生;职业认知;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1-0058-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均指出,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据了解,目前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但稳定就业率并不高。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三年内出现频繁更换工作的现象。对职业构成、职业特征、职业要求不了解、盲目应聘、盲目上岗、发觉不合适再换工作,是造成毕业生“跳槽”率高的重要原因[1]。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促进学生理性就业很有必要。笔者拟通过调查新生职业认知状况,为技工院校开展职业认知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职业认知是指人在生活、学习、交往中形成的对某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和评价,是职业选择、职业准备和职业进入的基础和条件。笔者的研究旨在了解技工院校新生职业认知状况,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问卷调查主要采用向学生发放纸质问卷的形式,在收集、整理问卷数据后,用SPSS 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除了发放问卷外,还随机抽取部分学生、教师进行访谈,内容涉及问卷的各项目和开展职业认知教育的建议等。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自编问卷《技工院校新生职业认知状况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学生基本信息的调查;第二部分是职业认知状况调查,由8个单项选择题组成,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与题意相符合的程度;第三部分是开放性题目,旨在收集学生对开展职业认知教育的建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新生入学后的第十周,面向广州市某技师学院的2016年高级班(3年制)学生(主要为高中毕业后入读的学生)发放问卷850份,回收问卷835份,有效率为98.2%,有效问卷808份,有效率为96.8%。被调查的学生中,17.8%就读机械电子类专业,19.8%就读信息技术类专业,23.1%就读商贸服务类专业,22.2%就读文化创意类专业,17.1%就读汽车技术类专业。

(一)对所读专业的认知

从下页图 1数据可以看出,有41.1%的学生是了解并喜欢所学专业才报读的,有50.1%的学生报读所学专业是因为“听人说这个专业好,但是对专业不是很了解”,因此加强职业认知教育,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基于家长意愿报读所学专业的学生为数较少(仅占9%),但更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他们很容易出现消极厌学情绪。职业认知教育有助于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实现观念转变。笔者通过卡方检验,发现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在该题目上的选择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文化创意类专业有55.3%的学生了解并喜欢自己的专业,而其他专业类别的学生对专业不是很了解的较多。

对于了解所学专业的途径(如图 2所示),通过“上网查阅信息”了解自己专业的学生最多,其次是通过“日常上课教师的讲授”了解,而通过“开学初的专业教育”“班上其他同学的介绍”了解自己专业的学生较少。这说明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网络,教师在课堂中渗透职业认知教育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入学初专门针对新生开展的“专业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当被问到“你对自己在校期间将要学习的专业内容了解多少”时,如图 3所示,仅有35.3%学生表示基本上知道在校期间要学的内容;“知道其中几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其他不清楚”的学生占比最大,达到45.7%;暂时还不了解的学生也达到了19.1%。对需要学习的专业内容不了解,会使学生出现方向感缺失和学习主动性差的情况。

目前,技工院校正在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一体化课程即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

对于所学课程的来源(如图 4所示),大部分学生(约占68.7%)知道自己所学的课程是“根据本专业的职业工作任务内容开发出来的”,但尚有26.2%的学生不知道课程的来源,5%的学生认为技工院校课程的来源与以往就读的基础教育一样,是由国家规定的。对课程来源的不了解,会导致学生对课程缺乏认同感、学习积极性差的状况。通过卡方检验发现,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在该题目上的选择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分布情况与总体情况基本上一致。

对于教学流程的了解程度(如下页图 5所示),表示“我不知道什么流程,反正教师怎样安排我就怎样听课”的学生占比最大,是接近一半学生的选项;而明确了解“上课常有六个步骤”或者“养成了行动导向学习习惯”的学生并不算多。这说明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与一体化课程教学特点相适应的学习习惯,可能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缺乏默契、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通过卡方检验发现,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在该题目上的选择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能更快地掌握行动导向的学习习惯,占该专业群体的40.6%。

(二)对未来就业的认知

由图 6可见,对于毕业后的就业前景,表示“还不知道毕业后会做什么工作”的学生占比最大,达到30.8%;其次是对就业企业类型、所在岗位或具体工作有所了解但不全面的,而“對就业的企业类型、岗位及日常工作任务都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占比最小,仅有16.8%。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了解,容易导致目标不清晰、迷茫、缺乏自信。通过卡方检验发现,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在该题目上的选择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分布情况与总体情况基本上一致。endprint

在各种途径中(如图 7所示),通过“上网查阅信息”和“日常上课教师的讲授”了解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的学生占比较大,分别为35.5%、33.4%;而通过“开学初的专业教育”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的学生占比最小,仅为11.3%。可见,现有的新生专业教育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职业的作用较小。值得欣喜的是,接近五分之一的学生是采用到企业去调研来了解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的,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未来从事职业的真实情况。

对于自身的奋斗目标(如图 8所示),表示要“把技术学好,毕业时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好工作”的学生最多,占56.9%;具有较长远规划目标的学生占17.1%,具有短期目标的学生占18.3%,而没有目标的学生仅占7.7%。这说明,目前就读技工院校的学生都比较明确技工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他们学习的目的就是掌握技术技能并获得一份优质工作。通过卡方检验发现,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在该题目上的选择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与其他专业类别相比,很多商务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占该群体的22.5%)规划了较长远的目标,文化创意类专业的学生(占该群体的65.9%)更倾向于先学好技术技能,而汽车技术类专业的学生缺乏目标的较多(占该群体的11.6%)。部分尚没有目标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内驱动力不足导致自我管理较差的现象,因此,应该加强职业指导,帮助他们及早地树立目标,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总体而言,笔者调查年级的很多新生主要是因为了解并喜欢这个专业或者听人说这个专业好而报读自己的专业的,但半数学生表示对所读专业不是很了解。他们主要通过上网查阅信息、听日常上课教师讲授的方式了解自己的专业,开学初专业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大部分学生知道自己所学的课程是根据本专业的职业工作任务内容开发出来的,但对未来将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并不是很清楚,接近一半的学生不了解教师教学的基本流程;大多数学生具有积极的奋斗目标,但能够做出具体细致规划的并不多,他们也是通过上网查阅信息、听日常上课教师讲授的方式了解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但还不知道毕业后会做什么工作的学生居多。

(二)建议

为了更有效地推动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建议学校从以下方面着手。

1.优化新生入学教育,奠定职业认知基础

据了解,目前技工院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多以讲座的形式为主,由相应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或者骨干教师为新生介绍专业概况、课程安排及就业方向等。从调查结果可见,这种形式的专业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认知帮助不大。入学教育是一种集中式的职业认知教育,若只局限于此形式,专业教育就显得过于简单和笼统,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职业认知。建议学校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形式,促进学生职业认知的形成。例如,在新生开学的第一周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安排学生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加深对专业方向和学习内容的认识[2]。又如,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内面向新生班开设专门的“职业认知”课程,实施专业认知、企业调研等学习任务,让学生系统地从专业整体情况、工作岗位情况、工作现场情况、职业发展目标定位等方面认识自己的专业;该课程教学的形式不局限于传统的讲授法,还可以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养成良好习惯;也可采用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并亲身到企业进行调查,获取最真实的职业体验与认知。这些职业认知教育方式作为入学教育的有效补充,可强化学生的职业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为职业认知发展奠定基础。

2.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促进职业认知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内部条件及社会发展、职业环境等外部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发展路径,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助于学生正确理性地认识职业。学校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相关内容纳入新生入学专业教育中,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掌握规划的方法与途径,形成具体的奋斗目标。学校不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视为阶段性工作,而应将其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学校应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采用集中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主题的指导,并提供专业辅导,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增加对工作世界的了解,增强其自信心,准确自我定位[3]。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分析其优势与劣势,描述其当前状况,考察其发展过程,诊断问题成因,提出补救措施。对于没有明确奋斗目标、一直处于迷茫状态的学生,学校更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可以进行一些职业倾向测试,帮助他们及早地认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走上学习的正轨,使他们顺利毕业,踏上工作岗位。

3.渗透职业认知教育,强化职业认知形成

从调查结果可知,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日常上课时教师的讲授。因此,教师可以在专业课中渗透职业认知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进对专业的认识,进而接受自己的专业、认同自己的职业,形成积极的职业情感与职业依托。与此同时,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任课教师除了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还应掌握一定的职业指导知识与技能,成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导师。此外,渗透性职业认知教育不应局限于专业课教学,还可以课外活动为载体。例如,学校可以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行业专家报告会、毕业生经验交流会、学生职业研讨会、工学交替的短期企业实习等,同樣有助于学生分析职业构成、职业特征,进而强化自身的职业认知。

4.培养职业探测能力,提高职业认知能力

职业探测是求职者获得职业偏好、搜集就业信息、评价就业机会的过程。职业探测可促进职业认知的形成[4]。由调查结果可见,学生无论是对目前所学专业情况的了解,还是对未来就业前景的认识,都主要是通过网络检索获取的,而且检索方式相对单一,一般是通过常用的搜索引擎完成的,并缺乏检索技巧。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与渠道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以及产业发展带动的用人需求变化,帮助他们掌握国家及地方的就业政策与动向,提高其职业认知能力;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岗位需求信息,拓宽学生职业探测的渠道,增加他们的职业认知,以期取得良好的求职结果。

参考文献:

[1]刘占年.开展职业认知教育促进学生理性就业[J].职业教育研究,2008(7):57-58.

[2]陈海娜.德国职业体验课程的教育理念分析及其启示[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3):18-21,107.

[3]孙洪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认知与生涯决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4]孙百才,吴克明.大学毕业生职业认知、工作搜寻与高校就业指导[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44-45.

(责任编辑:王恒)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技工院校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新生月赛优秀作品
枯蓬新生
新生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