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舫
素质教育推行以来,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改观,他们每天仍然沉浸在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任务中,对体育课程鲜少问津。探究其深层次原因,不仅学生自身、包括家长和体育教师在思想层面上就没有形成对体育课程的正确认识和足够重视,体育教育思维是非常“贫瘠”的。发挥中学体育的育人功能,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应该从体育教育思维“脱贫”切入。
中学阶段是整个学校教育阶段中学生身心发育的最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尤其是男生和女生的生理发育特征明显化,这种特征对体育活动的参与会带来非常直接的影响,导致学生体育理念发展出现偏差[1]。比如,很多女学生考虑到自身的身体形态和生理特点,担心在体育活动中有损形象或遭遇尴尬;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僵化的审美理念,对体育活动存在错误的认识,担心影响自己的肤色、体味甚至肌肉形态等;还有的学生则过于担心体育活动的“危险性”,担心给自己的身体造成不必要伤害。总之,中学生对生理发育上各种各样的顾虑,对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决心造成了动摇,是阻碍中学生积极体育思维形成的阻力之一。
在新课改朝向纵深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中学体育改革的深度和宽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其中最现实和最尖锐的阻力之一就是体育教学重技能轻素质的问题,即体育教师片面强调的教学思维没有及时跟上新课标的变化[2]。体育课堂的组织,从新课程理念而言就是要求体育教师运用一切与体育课程有联系的、能够丰富教学活动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对这些资源的体育教育价值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掘,以打破传统体育课堂单一、古板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为学生身心素质的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就是说,新课改下,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不再片面追求对课堂的主导和控制,而是站在学生视角将课堂主导权交还给学生,打造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新形势。不断丰富现有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不断改进当前体育教学方法,打造更加完善和丰富的体育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主体体育精神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实践能力和体育技能的并行发展,同时也实现自身执教能力的有效重塑。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中学体育教育只有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开发体育的“育人”功能,才能打造真正高效的体育课堂。为此,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育理念,做好教学思维的“脱贫”,把握好新时期中学体育教育新的变化趋势,以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革除体育教学流弊。
当前,很多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价值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仅仅将体育课看做文化课的补充和延伸,在思想认识上就没有足够重视体育课。再加上中学生正处于生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部分学生出于“保护”身体形态的需要,对体育锻炼更是敬而远之[3]。因此,体育教育理念扶贫,应该首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体育观,解除学生思维层面体育锻炼的枷锁。随着学生社会和学习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学生非常容易产生紧张的身心状态,理论上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是增长的。
体育教师不仅要做好体育身体层面的教学工作,更要做好体育心理层面的教学工作,首先帮助学生形成对体育教育功能的正确认识,理解体育的丰富教育功能,既有促进身体发展的功能,更有思政教育功能、精神文明建设功能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等,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由“贫瘠”转向“丰富”,一旦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的丰富教育功能,学生的思想认识层面必将出现很大的改观。其次,帮助学生形成对体育客观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体育对整个身心系统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明白体育锻炼可能遭遇的各类伤害事故以及相应预防方法,从而不再因为认识层面的匮乏对体育锻炼形成抵触心理。最后,认真打造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课堂模式,使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体育课堂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打破传统体育课堂紧张、单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爱上体育课。
当前,尽管素质教育的理念似乎日渐深入人心,口号喊得也非常响亮,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家长而言,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更看重的是孩子文化课的笔试成绩,对于体育的育人功能基本选择无视,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文化课学习好了,才能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占得先机,这正始中学生家长体育教育思维贫瘠的具体表现。很多家长甚至认为体育课会挤占孩子本来就有限的学习时间,而体育成绩对升学率似乎并不具备较大的影响,因此并不是很赞同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基于此,学校必须重视对家长的体育思维“扶贫”,因为只有让体育教育获得家长的认可,体育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教育价值。
作为体育教师,要积极向其他学科教师学习,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和接触,向他们反复说明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以及学生健康的体质对促进学习的重要作用,改变家长思想层面的错误认识,使他们认识到学校不仅仅是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场所,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乐园。此外,体育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和家长就体育学习情况进行沟通,更多地争取家长从物质和精神上对体育的支持。在每学期开始前,将学校体育教育计划、目的以及需要准备的相关器材设备正是通报给家长,并要求家长签名并给出意见。在设计一些课外体育活动时,可以增设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的项目,使家长也能够更多地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加速他们思想层面的“脱贫”。
在很多中学生眼里,体育教师是呆板的、严肃的,体育课堂是枯燥的、单调的,普遍存在对体育教师“敬而远之”的思想意识。教师作为体育课堂的实际主导者,教学思维长期以来比较僵化,习惯按部就班的完成体育教学工作,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思维,使得体育课堂不能对学生形成足够的吸引力[4]。体育教师在教学思维的“扶贫”,首先就是要摒弃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思维,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努力营造师生和谐共处、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作为体育教师,需要认真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能力,做到教有所指,这正是教学理念“脱贫”的重要体现,在教学理念上,体育教师更要树立创新思维,大胆创新,如何进行以生为本的体育 教学,如何改变单调、枯燥的体育教学模式,如何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人格 发展,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中学体育教师应以创新的教学思维积极做好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创新变革,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多地从学生视角设计和优化教学内容,关注学生人格发展和个体差异在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在遵循体育教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开放性思维带给学生全新的体育课堂体验。在重构教学内容过程中,以促进学生身心均衡发展为根本指针,根据学科特点、项目特征和学生需求作出合理调整。
例如,在跳远教学内容设计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状况的差异性,对运动量和运动成绩作出分层设计,在确保学生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淡化该项目竞技教学要求,使学生在课堂前半段都能够放松地投入到训练中。而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跳远技能后,教师不妨再次别出心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分组时学生身体素质和男女比例应该协调,通过营造学生间合理竞争的氛围,进一步提升学生相应的体育成绩。总之,中学体育教师思维“脱贫”,应体现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从创新教学内容切入,形成对教学思维的检验和反哺。
中学体育教育理念的“扶贫”,不是任何一方唱“独角戏”就能实现的,只有从中学生、家长和体育教师三个维度切入,同时开展思维“扶贫”工作,才能将中学体育教育的思维“扶贫”工作开展的细致和彻底,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学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学体育教育改革中,需要各方协同作用,不仅中学生要树立积极的体育锻炼意识、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认识、教师更要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