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
查拳又称插拳或叉拳。因该拳种的由来与渊源说法较多,都无法考证其真实性。现公认的查拳起源认为,查拳诞生于明朝末期,为我国少数民族拳种。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影响较大的拳种之一,在武术史上有“南拳北腿山东查”之说,查拳萌发于山东冠县,盛行于山东聊城、济宁、临清、阳谷,后传至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及其港台、东南亚各国。现查拳在我国有较高的普及度,各类国家级、国际级大赛中,也均可见其身影。现查拳套路比赛分为传统查拳套路与竞技查拳套路两种形式。查拳经传承至今,查拳体系与主要套路内容包括:谭腿十路、查拳十路、滑拳二路、炮拳三路、洪拳四路、腿拳二路等共22个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
据文献资料记载,查拳起源于鲁西地区的聊城市临清县,后经逐渐的发展壮大,成为现今具有一定套路体系的查拳。据《查拳谱》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等资料表明,在鲁西一带最早传授查拳的是冠县的沙亮之父沙炎福。沙炎福传授其子沙亮。沙亮为山东冠县人,曾参加众多战役,是一位武将。查拳传承至清朝时期,共形成3个不同的流派。其中两个派别位于冠县,于清朝雍正年间师承出现分支;另一派别位于任城,具体时期不详。至光绪年间,三派查拳才开始闻名、流传,逐渐形成了冠县的张式、杨式,任城的李式查拳。
聊城作为查拳主要的传承与传播地,现有冠县查拳协会、莘县查拳协会等各级各类查拳协会、组织;有查拳训练基地、莘县张鲁查拳传习馆等各种查拳习练场所;有沙宗朝、王秀芬等受国家认可的查拳传承人。冠县于2015年和2017年承办全国传统武术查拳比赛。可见,聊城作为查拳的诞生地,聊城从拳师能力、习武场所、政府重视等方面均具有传承、传播查拳的优势。
追溯历史,中国文化地域的产生大约起自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新石器时代初露端倪,经夏、商、周的逐渐发展,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自然因素和民族、民俗、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地域文化开始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域文化逐渐形成一个系统,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清晰,使得受地域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各子文化,更具各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实质上是指在某区域内,特定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文化总和,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归纳近现代中国地域文化的分类,主要有3种情形:一是以自然环境为特征;二是以社会结构为主要特征;三是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兼重为主要特征。
聊城作为查拳诞生和发展壮大的地方,该市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殷实的经济基础,为查拳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历经百年,在聊城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查拳,受到了该地区文化的影响,逐渐呈现出具有该地区文化特点的地域文化特征。该特征与其他地区的查拳文化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3.1.1 自然地理因素
聊城市隶属于山东省,位于山东省西部地区。该地境内地形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有缓平坡地、决口扇形地等6种主要地貌。该市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3.5℃。该市由黄河川流而过,又有金水湖、环城湖等湖泊,水资源丰富。聊城市的地势、气候、水资源等先天条件,为该地的人民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更为查拳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生存基础。
3.1.2 社会文化因素
聊城地区有6000多年的文化积淀,这里曾出现过大汶口文化、史前文化等较早的中国文明。后经朝代的更迭与文化的不断碰撞,在战争与文明的交织中,在该地孕育出了齐文化、鲁文化等,并出现了孙膑、吕才等名人。聊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查拳拳种文化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文化保证。战争时期出现的各类反抗社团、组织则为查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自古聊城市居住人口众多,现聊城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其次是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各民族汇聚于此,促进了聊城市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促成了查拳的传承与传播。
3.1.3 经济因素
聊城地处平原,气候温和,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自古该地区一直是以农业作为经济的主导。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农作物灌溉等技术,更加推动了农业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京杭大运河、鼓楼等人为修筑的工程,为聊城人民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在间接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现聊城市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聊城地区自古以来殷实的经济资源,为查拳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2.1 自然性的特征
聊城作为我国查拳的发源地,因未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未形成具有某种突出文化特征的查拳,所以,聊城地区传承的查拳逐渐具有了聊城地区的自然性特征,而这种自然性取决于聊城自然地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
聊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生活在该地区的人民,逐渐形成了外向、热情、开朗、直率、莽撞等性格特征。特定性格特征的群体创造出的文化会呈现出与之相应的特征。从完整动作形态看,查拳动作以幅度开展的大架子为主,其中穿插有含蓄的小动作,使套路体现出开合相间、长中有短的特色。这种大开大合的动作特点正符合了聊城人民热情开朗的性格特点。查拳作为该地子文化的一种,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拳种的攻防技击、拳种文化体系等方面无不体现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如查拳的攻防意念强调以气催力,使精神融注拳式,呼吸配合动作,呈现出内外合一的风采。“内外合一”、“呼”与“吸”的配合,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经济的高度发达,对查拳的传承与传播则提供了物质基础,正如武术中“穷文富武”的说法,人基本的生理需求无法满足时,也就无法推动人对其他层次的需求,查拳的传承与传播也就成为空谈。总之,聊城查拳的自然性特征,是因该地区殷实的物质基础,加之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形成的,从而表现出本地区特有的特点。
3.2.2 文化多样性的特征
聊城作为拥有6000多年文化的城市,曾归属于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等朝代的统治之下,但历史的车轮碾压过曾经一个又一个的盛世王朝,留下的只有那些先进的思想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这些先进的思想文化,在互相的对立与融合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子民。查拳作为聊城人民智慧的结晶,该拳种的技术特点和拳种文化体系也就呈现出该地区先进文化思想的特点。如查拳的基本动作和演练技法是固定的,是必须遵循的规律,如果更改就失去了查拳的根本,也就成为一种新的拳术,不为查拳。正如道家思想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习练查拳必须遵循查拳的规律和规定,遵循“道”。查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其中一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对习练者武德的教育十分重视。而武德的产生正是出自于儒家思想的“礼”文化。查拳在传承的过程中所吸收的多样文化,使查拳也表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
3.2.3 民族性的特征
国家曾统计出我国现有传统武术拳种129个,其中有数个少数民族拳种,而查拳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由我国回族人民创编而成。从聊城市现有的师承图谱显示,查拳的创始人与部分历任查拳大师,确为回族人,如沙亮、马升平、马永贞等。可见,查拳在传承的过程中,并未忘记本民族之间的传承。聊城市回族人口虽占聊城市人口总数的第二位,但回族人口基数依然很大,极易形成在本民族之间传承的趋势。现聊城市也有众多查拳大师为回族。
查拳创始人虽为回族,纵观查拳的历任武术大师,却并未将查拳仅传授于本民族之间,在百年的传承中,汉族人民也担起了查拳传承的重任。可见,查拳的历代大师将查拳的传承与传播为己任,抛去各民族之间的民族差异,将查拳传播的更加广泛。通过调查了解到,现聊城市的查拳已传播至海内外,外国习武爱好者闻名而来者众多,但均未学到查拳的根本,其中一重要原因为查拳的传授仅限于中华民族之间,不可全盘传至中华民族之外。
3.2.4 封闭性的特征
聊城查拳传承的封闭性表现在门派的“内”、“外”之见。历任查拳武术大师在传承时,其门内弟子仅有一二,即便其成名弟子较多,但真正能够掌握查拳技术体系者,仅有一二。聊城查拳的传承受武术“门户之见”的影响,查拳仅限于本门派子弟,不可传授至外门派弟子。即使传授于外门派弟子,只学其表面,未见其根本。这种“内”与“外”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使聊城市查拳表现出封闭性的特征。
3.2.5 社团、组织的延绵性
东汉末年,清河人善武,曾出现过许多武术组织与武术世家,而清河就是如今聊城临清和武城一带;聊城作为齐国境内一城,深受齐国强军思想的影响,形成武术习练团体,更为武术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义和团时期聊城有大刀会、红枪会等民间武术团体,据聊城县记载:李太屯村的张二面条是武艺高超的义和团首领;现聊城查拳团体多以协会的方式命名。因历史原因,曾经的武术团体不同于现在专门的查拳社团、组织,但可知,聊城地区曾习武团体林立,延绵不断的社团、组织对查拳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查拳的文献资料整理与访谈调查,结合地域文化的相关理论,探究出聊城市查拳的地域文化特征,对大众认知与了解查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搜集资料发现,现对查拳文化的研究尚都处于浅层次,望有识之士通过不同的论据与论点,阐述不同的理论观点,从而丰富查拳的理论体系,对保护该拳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