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举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阜阳 236000)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抒发了阿炳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愤懑之情,表现了他宁折不弯的坚强性格,以及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阿炳演奏这首乐曲时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家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客观事物的交融,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使艺术鉴赏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阿炳在演奏该曲时,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见长,经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饱满、坚实有力,如切分弓、颤弓、顿弓、提弓、小抖弓、断弓等(这一点甚至可以从音频图上发现)。他的连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点,由弱拍进入强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
阿炳先生的演奏让笔者联想到了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表现了一个忧心忡忡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因而希望社会能够改变,却又不希望通过暴力手段来去解决的纠结和复杂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整首曲子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力量不断积蓄上升,却在情绪的最高点砰然坍塌。而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这首曲子中,具有很强烈的语气感,每一句大约以中强的力度开始,结束却往往在弱的力度上,就像旧社会底层一位劳苦的人儿,在抽泣着诉说自己的忧伤与无奈。
以阿炳原始录音为参照,笔者认为闵慧芬、胡志平、宋飞三位的演奏恰好依次相对符合了音乐表演美学的三个原则:一、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二、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三、技巧与表现的统一。
音乐表演的真实性,是指对音乐原作的忠实再现。闵慧芬的演奏非常巧妙地体现了真实性这一点。
在聆听她的演奏过程中笔者始终能感受到阿炳拉琴的身影,在悲哀中带有一股坚韧,那是苦中也能作乐的心态,面对困境绝不轻易低头的坚持(换句话可能会更容易理解——主要是气质)。笔者在网上一篇有关闵慧芬的报导中发现自1982年至1987年的五年时间内,她相继动了6次手术,进行了15次化疗,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然而,闵惠芬却挺过来了。她有着开朗乐观的性格,超越常人的毅力,永不言败的意志,挑战生命的勇气。原来她和阿炳先生真的有着很多类似的磨难。也是也许会有人反驳,说她可是演奏版本中最慢的一位。的确闵慧芬演奏该作品的时间长度为9分49秒,从这一点上看好像反驳的很有说服力,但从更高的层次来讲,这正是闵慧芬在真实表现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完美的与自己的表演个性相结合的结果。
胡志平的演奏则更多的体现出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必然有特定的音乐风格。真正的表演艺术家会自己化身为作品创造者,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以便更真切地表现作品的历史风格。
胡志平先生的演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阿炳的原版演奏。胡志平演奏版的《二泉映月》采用阿炳原版演奏的速度和技法特点,笔者从音频图示对比中发现,二者演奏的音频图示结构非常相似。阿炳版的纯演奏时间为7分4秒,而胡志平演奏版为7分5秒。而当笔者听到胡版中的第一句引子之后,就意识到这是音色是和阿炳版最为相似的一版。可以说胡志平在演奏方面极大地忠实了原作,体现出了音乐表演的真实性和历史性。当然胡先生的演奏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也体现了表演者的独创性。这一点最明显的是在力度上变化幅度的加大,从而拓宽了该曲的表现内容。胡志平演绎的《二泉映月》除表现出悲伤辛酸的意境外,还带来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甚至可以联想到江苏无锡惠山泉的景色。这一版的演奏可以说是在综合了原作者的表演技法的同时大大的赋予了自己的审美体验。
最后是宋飞女士的演奏。众所周知,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在音乐表演中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少的两个方面。没有表演技巧根本谈不上艺术表现,脱离了艺术表现,表演技巧也将失去它自身的存在价值。
宋飞的演奏赋予变化,段落甚至句子之间的速度力度情绪等处理方式都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装饰音中的倚音上,宋飞在演奏的前倚音的时值是远远长于其他演奏家的,这些体现了她对该曲有着独到的见解。同时细腻的艺术表达方式,也表现出宋飞精湛的二胡表演技巧。宋版纯演奏时长约为8分45秒,时间介于胡和闵之间。相对于上面二位演奏家,笔者认为宋飞的演奏则更让人容易感受技巧与表现的统一。
其实任何一个成功的音乐表演,都会具备音乐表演美学的三个原则,即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技巧与表现的统一。通过分析几位大师演奏《二泉映月》的版本,使笔者明确了努力地方向,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笔者会有意识培养好的表演习惯,让自己的表演尽力倾向于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技巧与表现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