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凌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1)
民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民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同时民歌又因为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环境等原因被划分为几种色彩区域。汉族与少数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歌形式与演唱方式,这一庞大民歌体系的色彩划分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民歌浩如大海,灿若星空,是群众、劳动、生活之歌,也是时代、民族之歌。它世代传承,口传心授,是百姓们智慧的结晶。它记录了历史变迁。中国民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上古歌谣先秦《诗经》、汉代“乐府”、唐代“竹枝”词、明清“时调”到近现代民歌。徜徉在历史长河中的音乐诉说着中华民族的魂与根。再加上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广袤的土地上,居住着很多的来自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每个民族与地区中丰富多彩的各地民歌就犹如艳丽的百花遍地开放,美不胜收。这就组成了我国庞大的民歌体系,而民歌的色彩区划分是区分这一庞大民歌体系,划分民歌类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式,很多著名的学者音乐人都对这一范畴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并用文字记录下了他们各自的观点。
据我所知其中最早涉及这一题材内容的是1980年王耀华先生在《福建民歌的色彩区及其调式、音调特点》中对福建民歌色彩区划进行的研究,分别从地理、历史、方言背景进行了阐述;其后江明惇先生提出:我国幅员广大,汉族人数最多,分布也最广。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形成了各地区民歌所特有的风格色彩特征,大致可分为西南、江南、西北、华北、东北、闽粤台、湘鄂、江淮等八个色彩区,他是较早提出民歌色彩区的专家之一。
《我国北方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是苗晶先生于1983年所写,该文中明确提出“民歌色彩区”的概念,该文从民歌的风格特点入手,着眼于分析其文化、地理、语言、历史和不同审美、爱好这五个方面,将北方汉族民歌分为东北部和西北部两个区。
接着《论北方汉族民歌的色彩划分》出版,是黄允箴先生在1985年的时候所著,该文通过比较方法,揭示了各地民歌在旋律构成上所形成的各种形态,他们的种类、比重和组合方式的差异以及现状,具有独创性的将北方汉族民歌划分为点、片、面以及中心这四类色彩区域。
次年1986年杨匡民先生在《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区的划分》一文中,认为民歌的色彩区问题实际是民族的迁移、分散与互相影响的问题,详细对民歌各地区民族的方言土话对民歌色彩区划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方言声调同类区”的概念,本文重点对湖北民歌色彩区进行了分析总结,将其分为了三个类型:主次型包括鄂西南主次型色彩区、鄂东北主次型色彩区;并列性包括鄂中南并列性色彩区;混合型包括鄂西北混合型色彩区、鄂东南混合型色彩区。
其中详细对整个汉族民歌的色彩区问题进行论述的是《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一书,该书是乔建中先生和苗晶先生于1987年所著,此书分为上编和下编。其内容分别从近似区的背景依据和划分及其基本特征的描述这两个大的方向对这本书进行论述,其中背景依据又从地理、文化、语言、社会、人口变迁以及古代民歌流传过程中的地域区划六个方面进行展开,这本书中将民歌色彩区划分成了包括东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江淮民歌近似色彩区、江浙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闽台民歌近似色彩区、粤民歌近似色彩区、江汉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湘民歌近似色彩区、赣民歌近似色彩区、西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客家民歌特区这十个近似区和一个特区。
1993年杜亚雄先生也在其《汉族民歌音乐方言区及其划分》一文中探讨了这一问题;同年涉及民歌色彩区划分的著作还有周青青先生的《中国民歌》,该书从地理、早期文化、语言、社会等四个背景以及汉族人口变迁与民歌的传播,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杂居、融合对民歌音乐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将民歌划分成了东北色彩区、西北色彩区、江汉色彩区、湘色彩区、西南色彩区、客家民歌特区这五个色彩区和一个特区。
另外还有1998年彭子华的《汉族民歌分类研究的思考》;2003年王耀华先生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区划研究综述》;2005年王耀华先生与乔建中先生的《音乐学概论》第十三章“音乐地理学”;以及2008年刘厚宇先生的《汉族民歌色彩区研究综述》;2015年施艺先生的《浅析汉族民歌的分类问题》、《汉族民歌色彩区诌议》等学术论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