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人类文明已经步入人工智能时代,几乎所有的领域都面临着智能技术的冲击。随着新型技术的产生、现有技术的突破以及新设备的应用,智能翻译的概念正在从理论向实践转变,并且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机器翻译技术的信息交互方式也从机械的外在互动逐渐升级,其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正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信息服务。人工智能时代的外宣翻译意味着人机交互翻译新时代的开启,它通过先进的信息共享技术,不断进化的交互方式,实现对外宣资源智能翻译的高品质追求。其中,机器翻译可作为智能翻译节点,根据智能环境的信息反馈和共享服务,利用智能空间和汇编语言进行规划匹配,加速人机交互方式的转变,推动普适智能翻译技术的发展。
中原文化的外宣翻译就是将中原文明资源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国际会议等各种媒介,对外传播中原文明之精髓,展现中华文明之魅力,从而提升中原文化的软实力和扩大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这是一种带有崇高使命感的翻译任务,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1]。本文所提出的外宣翻译技术属于人工智能范畴,是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之间互动互助的完美结合,是新时代的外宣翻译新技术;本文所提出的本地化不仅指源语地的本地化,还指目的语地的本地化,即“双重本地化”。它是以项目方式实施,由具有不同专业技能和经验的人员组成项目团队,通过策划、实施和监控等步骤,实现外宣翻译项目的本地化质量、进度、成本、风险、资源的最佳组合,从而实践外宣翻译“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光荣任务。
作为外宣的媒介和桥梁,外宣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最大特点是对外性,其目标受众是外国人,这些受众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思想意识、民族心理等方面和中国人有很大差异,因此外宣翻译应当遵循“外宣三贴近”[1]原则。也就是说,外宣翻译工作者首先要潜心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异和各自特点,把握两种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内在逻辑及其表达的差别,时刻不忘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去把握翻译,以期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外宣翻译是语言翻译与外宣信息之间的交际,更是翻译者与国外受众、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交际,外宣翻译技术影响着外宣文化信息的传播、接收和交流。
作为一种带有使命感的翻译技术,外宣翻译绝不是一种近乎机械的“语际转换”,一种纯技术工作,也不是学点外语、懂些外语规律和法则就能胜任的。好的外宣翻译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挥“人”与“机”的“互补与互动”[2]关系,将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紧密结合起来,在本质上属于一种人工智能技术。虽然近年来智能翻译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各种智能翻译软件、网络翻译系统等相继研发并投入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和物力。但是自然语言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智能翻译仍然面临着很多难题,如:一词多义、结构分歧、知识获取问题以及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等,完全意义上的高质量全自动翻译还远没有达到。所以应该重新定位机器翻译的实现目标,不应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而应作为人工翻译的辅助。它实质上属于一种人工智能,在外宣翻译中寻求生机和进展也是顺应人工智能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在表层意思上指人工利用计算机技术或软件把文本信息进行语际之间的转换,事实上隐含三种概念:(1)机器翻译。全部翻译由机器完成,但是其结果必须经人工修订;(2)辅助手段。翻译活动由人工进行,机器翻译只是人们翻译时使用的辅助工具;(3)非翻译人员为获取梗概大意、偶尔使用的机器翻译系统。“人”与“机”之间并非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所以机器翻译在“人工智能方面,机器的认知能力方面,机器模拟人脑思维方面有所突破”,可以“代替人类进行翻译”[3]。而人工智能的外宣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将源语言的文本信息转换成符合目的语语言规则、文化习惯的译文,而是用目的语进行“再创造”[4]。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要忠实于原文,还应根据对外宣传内容的特殊性,考虑到译文的效果和国外读者的反应,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使外宣信息易于为国外受众理解和接受。
随着外宣翻译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发展,外宣翻译本地化已经成为语言翻译服务业中最有活力、最富时代性的部分。它包含语言技术(翻译记忆、术语管理、机器翻译等)、排版技术(结构化信息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软件工程技术(文件格式转换、字符编码、文件编码、文件打包与拆分、软件编译、质量检查与统计等)、测试技术(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环境搭建、缺陷报告与缺陷管理等)、项目管理技术(工作任务分解、成本分析、风险识别与应对、沟通协调等)。外宣翻译本地化项目在运作流程和目标要求方面的复杂性,决定了仅控制翻译过程的质量,仅从语段和篇章上控制文本翻译的质量,无法保证项目质量满足客户的要求。从语言服务供应商的角度看,本地化是语言技术、翻译技术、软件技术和管理技术紧密结合的服务,必须与其它业务流程相结合才能实现高效率。在人工智能时代,从智能翻译技术对外宣文化信息的传播和接收的影响来看,外宣翻译本地化需要我们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研发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充分实现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的互补互动关系,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外宣翻译的内涵和外延,逐步实现外宣翻译技术双重本地化状态。
机器翻译技术的本地化服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软件行业,河南省的本地化外宣翻译行业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形成,我国社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迅速发展,中原地区对外交流日趋频繁,对外宣传中原华夏文明、传播“中原之声”愈显重要。中原文化外宣翻译技术也顺势快速发展起来,其中,本地化服务已经成为语言翻译服务业中最有活力、最富时代性的组成部分。本地化外宣翻译技术常常仅被视为“高技术翻译”,此观点没有抓住其重要性、复杂性以及在本地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实际情况。从本地化的工作内容来看,外宣翻译只是本地化工作的内容之一,本地化重点在于产品或服务的非文本部分。实际上,尽管文本部分的翻译很重要,但它只是本地化的一个方面或者一个环节而已。在企业全球化和产品本地化规模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本地化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正在深化和扩展。
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外宣本地化项目质量,它取决于项目的具体类型及某种特定要求。中原文化本地化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是运用语言知识、翻译技能、人工辅助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对项目质量影响因素进行观察、采集、分析、控制的过程。我们知道,本地化项目的质量是在项目执行过程前筛查、检测,执行中监管、控制,后期跟踪、反馈和整改。因此,本地化项目需要通过管理控制过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保证交付质量,而且最终交付的项目质量与交付的时效性、完整性等因素有关。我们所要建构的外宣资源本地化项目是人工智能环境下的一系列企业行为,其整体质量不仅受到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还受到承运组织单位对智能翻译技术运用效果的影响。另外,外宣语言资产也很关键。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语言翻译技术要求较高,而且中文的语法、语义比较复杂, 这为智能外宣技术带来了巨大困难,而且目前也尚未形成完善的有关中原文化外宣翻译技术的构建思路和模型,更没有可供参考的中原文化资源本地化质量导向理论。
因此,我们建议将中原文化语言资产分为术语库、翻译记忆库、项目案例库、语言知识库、翻译风格规范、技术写作规范等几个层面管理。鉴于中原文化资产的深度、广度的特殊性,中原文化外宣翻译技术要经过预处理、TEP(翻译、编辑、校对)和后处理三个流程:在预处理阶段,要保证译文质量就要首先提取术语与确定译文,使用翻译记忆库对源文件预翻译,提取源文件中的重复句段进行翻译,确定和理解翻译风格指南,以满足客户提出的项目具体要求;翻译阶段保证译文质量的工作包括使用翻译记忆工具和术语管理工具进行翻译,译者对译文使用手工和工具的自我检查和修改,翻译后的译文再经过编辑人员、校对人员进行修改和润色,经过质量保证(QA)人员进行抽检和反馈;后处理阶段的译文质量保证工作包括所在国语言专家审阅(In-country Review),译文一致性检查和格式检查,生成本地化软件安装程序、软件测试和缺陷修正。可以说,要实现外宣资产翻译本地化,就要首先分析本地化导向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每个流程的具体特点,严控翻译流程质量,而且我们还可以以此为依据,构建外宣翻译技术本地化项目分层质量管理模型。
省是指自我反省、自我警醒、自我省察等。《论语》指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对三件事作一番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和朋友交往,有不守信用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有不温习的地方吗?”“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在内心做自我反省。”
智能翻译技术的本地化分层质量管理首先基于 ISO9000:2000 的定义: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质量是动态的指标,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本地化项目质量是项目过程和结果满足客户要求的程度。根据ISO对外宣质量的定义,我们认为本地化项目质量是客户对项目的满意程度,也就是说客户对项目越满意,项目的质量越好。经过对众多本地化客户的分析,我们发现客户对本地化项目的过程和最终交付物都比较关注,而项目的实施过程决定了项目的最终交付。为此,提高本地化项目的外宣翻译质量需要从项目过程和交付物两个方面,从分析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入手,而质量影响因素是对外翻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表现的质量特征。
本地化项目流程和要求的复杂性,决定了仅监督翻译技术流程质量,仅从语段和篇章上控制文本翻译,无法保证项目满足客户的要求。从本地化的质量导向角度分析,影响中原文化资源外宣翻译技术项目质量的要素由多个不同指标组成,而且这些指标处于不同的层次,对项目质量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为此,有必要建构本地化项目分层质量模型。而根据对技术质量影响的不同层次,影响因素分为如下三个层面:
第一,组织层。组织层的项目质量影响因素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部门架构、质量政策、公司文化。组织层的经营理念决定其是否具有持续发展的愿景,部门架构决定业务分工和人员配置,质量政策则决定组织管理层对质量的重视程度,而企业文化决定了员工工作的环境和心态。第二,语言资产层。外翻语言资产通常分为翻译记忆库、术语库、项目案例库、语言知识库、翻译风格规范、技术写作规范等。语言资产层的项目质量影响因素包括术语库、翻译记忆库、翻译风格指南、质量评价模型与标准。这是影响外宣项目质量的基础性因素,所以提高项目质量需要从改进语言资产层的管理与应用入手。第三,实施层。实施层的项目质量影响因素包括项目流程、人员、技术和资源。这些影响因素从不同程度直接影响项目的过程质量和交付对象质量,而且这些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本地化外宣项目的总体质量。
其实,外翻本地化服务说到底是一种语言技术、翻译技术、软件技术和管理技术紧密结合的服务,它必须与其它业务流程相结合才能实现高效率。以外宣翻译项目实践本地化为例,包括启动、计划、实施和收尾等几个基本阶段,这其中涵盖资产信息的抽取、格式的转换、预处理、翻译、编辑、校对、后处理、生成翻译软件本地化安装程序、软件本地化测试、修正本地化缺陷、软件用户说明书排版,最终还要经由本地化质量检查、修改后方可提交、投入使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外宣翻译、传播和交流。这样,我们根据外宣翻译技术本地化导向的影响因素构建出人工智能翻译技术中的本地化项目分层质量管理模型,以此确保外宣的翻译质量和宣传效果,逐渐实现“双重”本地化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