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胥畅
工业经济作为镇江市国民经济的主体和产业强市的主阵地,近年来已面临日益增大的转型升级压力。本文针对镇江工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投资回报不高等短板,从产业链、价值链上着手,分析了各类短板背后的原因,结合镇江实际,提出了紧抓创新能力、产业提升、融合发展等补短板的对策建议。为镇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提供参考。
工业经济作为镇江实体经济的主体和产业强市的主阵地,近年来已面临日益增大的转型升级压力。透过压力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质是一些发展短板制约了全市工业的转型升级。本文从统计角度,针对镇江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短板,分析短板背后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是产业结构不优短板。全市工业结构中重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偏大。2016年,镇江市轻重工业比约为2∶8,重工业占比全省最高,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共消费1158.01万吨标准煤,占全部规模工业能源消费量的81.4%,实现增加值784.5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8.6%,超八成的能源消费量支撑的工业增加值不足四成,可以反映镇江当前工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二是产业层次不高短板。一是面向全国和国际进行产业布局的大企业、大集团较少,2016年,全市百亿元以上企业7家,占全省比重仅为5.6%,实现销售收入占全省比重不足4%,至今未有一家超300亿元以上企业。二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多以中间环节的零部件和材料为主,生产终端产品尤其是战略性产品相对较少,以近年来镇江市大力发展的航空航天产业为例,全市有11家企业为C919提供生产配套,但主要是航空复合材料、内饰件和储备工具,属于高端产品的低端部分,依然位于价值链的较低端。三是品牌、高端产品少,中低端技术多,高端技术少,全市工业产品高端化率只有30%左右,国家纳入“三新”统计的14种新产品如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3D打印、激光制造等在全市涉足面不广。
三是投资回报不高短板。2008年以来,镇江市工业投资率一般在45%以上,按照国际通用的“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来衡量地区的宏观投资效率(ICOR指资本存量变动与产出增量的比率,当不考虑固定资本折旧时,ICOR=资本形成总额/△增加值)。镇江市ICOR值在发生金融危机的2009年以及2012年、2013年、2014年这4年超过5,2015年更是达到峰值7.1,意味着要增加7.1元资本投资才能增加1元的工业增加值产出,为近年来最高。投资效率的过低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投资效率的低下,是区域经济值得重视和警惕的巨大风险。
四是融合发展不快短板。从两化融合水平看,镇江市绝大多数工业企业处于机械化、半自动化生产阶段,数字化工厂屈指可数。绝大多数行业停留在工业2.0还要补课、3.0还要普及、4.0尚在探索阶段。从两业融合水平看,虽然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开始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如镇江仅一包装技术有限公司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在镇江首屈一指,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不在一个档次。
五是协作体系不全的短板。目前镇江不少企业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由此带来的不只是“过度竞争”和“价格战”,也是造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企业的专业化、深度分工不够全,协作能力相对较弱。
一是不同地区的产业短板不同。如,丹阳目前的特色优势产业是工具、汽车配件、眼镜等,但从其区位优势来看,有条件补长信息经济、时尚创意、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如,扬中目前的特色优势产业是智能电器、光伏、船舶工业,但从其自然资源禀赋来看,有必要把石化等需要大进大出的产业作为自己的短板补齐;再如,镇江新区目前的特色优势产业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但从延伸产业链的规律来看,有可能向装备制造、生命健康产业方向进一步拓展。
二是不同产业的发展短板不同。以主导产业之一的工程电气产业为例,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传统的工程电气产业进入门槛较低,同质化的恶性低端价格竞争较为普遍,众多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在国内仍属于低端水平,很多产品仅仅停留在简单加工上,不足以支撑工程电气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和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核心技术仍然匮乏,行业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关键工艺装备与水平较差,目前仍以仿制国外和国内先进产品为主,没有进入智能电网市场核心领域或超高压领域,全市智能电气占工程电气的比重不足30%。
三是不同企业的瓶颈短板不同。企业在本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和水平是决定其存在什么短板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初创期企业的发展短板更多地是如何做大规模;处于行业中等水平的企业的发展短板,主要是如何提高创新发展能力;行业内领先企业的发展短板,可以从产业链、价值链上找到自身的短板。
近年来,镇江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在经济转型提质和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面前,创新的水平层次仍显薄弱,对推动产业升级、构筑经济新增长动力支撑有限。一是制造业创新研发投资强度偏低。2015年,镇江市制造业研发强度为0.88%,仅为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差距显著。关键产业的研发强度明显低于领先国家,美国化工产业为24.5%,电子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产业为14%~19%,交通运输业(除汽车)为11.5%,而镇江相应的研发强度均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左右。镇江制造业多数处于加工组装等产业链低端环节,缺乏品牌和核心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相当程度上仍是外源性,而非内生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不多。目前镇江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4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高端装备、核心部件、控制系统等领域仍依赖进口,大型成套终端装备制造能力薄弱,外贸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超过60%。二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各类创新投入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在政府部门和市场化部门之间配置不尽合理,直接导致创新资源无法有效利用,创新成果的利用不够充分,仍有大量科研成果和人才长期沉淀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不利于创新动力的有效释放。三是缺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一些企业虽然在设备和技术上下重金、谋革新,但由于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熟练、优秀技工,严重影响着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企业转型发展的进程。2012--2016年五年间对全市600多家重点企业的景气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优秀技工、熟练工缺乏”长期居制约企业发展瓶颈的前三大因素之一。
2016年,镇江市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结构比为26.5∶73.5,政府消费比例比2010年提高4.5个百分点,政府消费过高,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居民和企业消费。制度障碍依然存在。如产权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制度、金融制度等不合理,都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股权分红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进步影响重大,但目前镇江针对技术创新的股权分红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还不完善,致使很多科技创新人员缺乏内在、持久的动力。镇江区域创新能力近年来有所提高,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并不太理想,高校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在8%左右,知识产权市场转化率只有3%。企业盈利水平有待加强。2016年,按收入法计算的全市工业增加值构成中,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仅为21.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企业盈利水平不高,直接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和抵御风险能力。
相对于商品市场,镇江资本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制约资金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截至2017年底,全市境内主板上市企业12家,分别比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少 85、53、18、58家,境内上市企业总市值为954.04亿元,而仅江阴一地上市公司总市值已达2595.22亿元。全市上市公司平均市值为79.5亿元,仅有南京的一半。事实上,镇江不仅人口红利在逐渐丧失,而且劳动力成本的增速居高不下,2017年全市规模工业人均职工薪酬为2008年的2.5倍。人均薪酬的持续快速上涨,给企业运营发展进而给整个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了日趋沉重的负担。
从建设创新大平台入手,推进建设一批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重点抓好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产业技术联盟以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四类创新载体建设。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海外科研团队。从营造创新大环境入手,创新落实一批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科技创新政策,设立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研究扩大首台(套)装备保险补偿政策覆盖面,发挥好首台(套)产品风险补偿机制作用。
以产业强市政策为总抓手,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开展产业链培育专项行动,聚焦产业定位,狠抓延链补链,提高产业链条闭合度,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强化专业化配套协作。同时,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镇江行动纲要》,组织开展县市试点示范工作,大力培育发展以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高附加值产业,大力实施电商拓市场、继续抓好网上产业带建设。
以互联网+制造业为总抓手,全面推广智能制造。引导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逐步建立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
以培大育小为总抓手,加快重构企业分工协作体系。育强一批能够向大企业大集团提供配套服务的“单项冠军”。制订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园(基地),力争每年完成“小升规”工业企业150家以上。
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补短板方面的主体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补短板方面的引领作用。关键是做好规划指导和政策激励,打通政企之间的任督二脉,构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沟通渠道,真正做到产业政策家喻户晓,并通过这些规划和政策来指导行业和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