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胜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征程,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目标,谋划了历史交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作为。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个宏伟目标,就要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人追求探索现代化目标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路径,就要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现代化新征程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战略,始终做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论者,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统一论者,做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统一论者。
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前提,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现代化”的目标、路径进行持续执着的探索,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新中国成立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追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初步探索。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要“发展新的军事工业”“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因而,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农业近代化(或现代化),既聚焦了中国当时面临的基本问题,又包含着新中国建国目标的宏观设计,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追求,以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和制度建立为历史前提,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战略目标探索过程。党的文献对“四个现代化”的表述最早出现在1954年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①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4年9月24日,第1版。1956年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的实质,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人民日报》1956年9月28日,第1版。1959年底,毛泽东第一次完整明确地阐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周恩来在197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把现代化目标调整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即“小康水平”,这表明经济现代化成为现代化各项任务的重点,同时明确20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小康目标。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不仅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还要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国家。党的十三大报告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代了“四个现代化”的提法,进一步凝炼为“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在 21 世纪中叶。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四个现代化”的提法退出党的正式文献。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科学阐释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构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到“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由此,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探索进程步入“五位一体”的崭新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开启新征程的历史方位,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新的历史方位。
科学把握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就必须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发展相统一的实践进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肩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主题不断开拓前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性确立“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成功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和历史性的变革,党和国家事业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义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全面坚持和发展的新时代。①金民卿:《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大意义的三个维度》,《青海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科学把握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就必须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维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角度出发,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②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09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共产主义理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源和逻辑依据,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牢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增添了许多原创性内容。当前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谷的态势没有根本扭转,“共产主义渺茫论”“历史终结论”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暗流涌动。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和日渐增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必将让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21世纪的中国获得新的生命力,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迎来复兴和繁荣。
科学把握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就必须深刻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区别与联系,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使命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是从党的十九大到2020年的三年时间,建设既得到人民认可又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做好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这个决胜期,不仅是落实党在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具体要求,而且是为新时代现代化伟大征程进行坚实准备。“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是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这五年,既要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只有深刻把握开启新征程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期,才能够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新征程的逻辑起点、战略安排和美好前景。
科学把握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就必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维度和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来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已经进入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的大的历史时代。总体上讲,当前世界依然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的历史时代”,但是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当今时代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人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以及人类发展趋势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科学理论与现实实践、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实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立足本土与借鉴国外的融汇一体。这种差异融合、融通创新的思想智慧,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融合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的世界性价值。不仅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唯一性的神话和许多国家对西方路径的依赖思维,而且破解了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发展与稳定、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不能兼顾的难题,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①金民卿:《中国道路带给世界深层智慧启迪》,《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4日,第24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闭幕后的中外记者会上说:“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②《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习近平等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侧记》,《 人民日报 》2017年10月26日,第06 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③《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2014年09月30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81页。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就是要完成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主富强,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最终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在那个时代,我们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和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走向民主富强的伟大转折,实现了人民最迫切的需要、最急切的期待、最美好的向往。
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践行人民至上的庄严承诺,带领中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做工作必须考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④胡锦涛:《做好当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2004年9月19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17页。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做到了“以百姓心为心”,才能破除思想藩篱和体制障碍,才能勇于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充满强大动力,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每一个百姓。
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彰显“一个都不能少”的为民情怀,开启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实现了中国人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一以贯之的。在前进征途上,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先后203次提到“人民”,232次出现“发展”,“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要“脱真贫、真脱贫”、“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目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人民,就要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和调动人民发展力量的互动上下功夫。一方面要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另一方面,要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需要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脱贫人口规模,相当于一个意大利、六个希腊,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并不断提高成果分享的公平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既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公平分享发展成果就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既然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公平分享发展成果就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是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让社会财富不断涌流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求是》杂志2013年第1期。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②《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的答问》(2014年2月7日),《人民日报》2014年2月9日。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已经成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鲜亮旗帜。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所面临的重要时间节点,是我们的工作坐标,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得以彰显的关键节点。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人民生活逐步富裕、实现小康,是“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这个节点是总结经验、乘势而上的良好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一是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二是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开启新的现代化伟大征程,是“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最明确、最有力的证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十三五”时期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创新发展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动力,协调发展是破解“三期叠加”时代矛盾的整体战略,绿色发展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道路格局,开放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共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原则的目标关切。①金民卿、周俊胜:《引领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新理念》,《内蒙古日报》2015年11月20日,第10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正成为中国今天驰而不息追求的发展目标,不断回应着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高要求。不仅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战略和新的发展境界,而且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最真切、最幸福的体验。2020年建成的是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不能少”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不能掉队”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如果只实现了增长目标,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没有进展,即使到时候我们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必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全面从严治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最可靠、最坚强的保障。实践充分证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兴亡的关键,只有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有可能防止历史周期率在中国的重演,才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才能够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论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统一论者,是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统一论者。中国共产党人只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