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下深港跨境学童的选择与态度
——基于676份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的结果分析

2018-06-19 03:39:40谢春红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童深港深圳

谢春红

跨境学童是近年深港政府关注的议题。2017年4月,深圳市教育局对深圳市内义务教育招生政策更新调整,港澳籍学生可以与非深圳户籍学生一样,按积分制入读深圳市内公立学校。此新政策一出,在社会上尤其在跨境学童家庭中掀起了较大反响。那么,在这一新政策下,跨境学童家庭对这一政策的反应如何?跨境学童回流的情况如何?未来发展又如何?诸如此类问题需要持续观察与研究。

一、研究设计

如何全面了解跨境学童及其背后的家庭的生活状况和实际需求?在参考各种文献后,本文认为,原有的研究与调研数据有进一步深化与延伸思考的空间,以更全面了解社会变迁下跨境家庭的状态,进而使政策建议可行并合乎变动中的社会实践与群体需求。因此,本文选择以问卷调查为主,以深入访谈、专家访问、社会观察为辅的研究方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凝练研究问题,围绕研究问题设计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

经了解,作为全国首家跨境家庭和跨境学童的服务机构,深圳市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从2009年试运行至今,已经持续提供了8年多的专业服务,为超过8万人次提供过跨境服务,同时该中心在南山、福田开设有分点;香港上水的凤溪第一小学靠近深圳,报读该校成为不少跨境学童家长的首选。本文依托深圳市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和香港上水的凤溪第一小学展开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共获得676份有效答卷,同时,随机访问跨境学童或家长10人以及专家5人。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综合分析

(一)基本情况

为了解跨境学童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您的孩子的年龄是?您的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香港读书的?”

在676份有效问卷的调查者中,孩子年龄7-12岁的543人,占80.33%;孩子年龄2-6岁的121人,占17.90%;而13岁以上的仅占1.77%。在这676人中,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在香港读书的有469人,占69.38%;孩子从小学开始在香港读书的有196人,占28.99%;从初中才开始在香港读书的仅占1.63%。

综合个案访谈、专家访问、社会观察等研究表明,跨境学童以小学生和幼儿园学生居多,跨境学童从幼儿园(2-3岁的年龄)就开始每天奔波于深港两地读书,小小年纪就要学会“独立”,其辛苦不言而喻。随着小学童数量越来越多,家长集结一起成立“港宝家长群”,为自己的诉求发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旁观者的关注与讨论也越来越多。跨境学童作为弱势群体,应该得到更多关注。

(二)现实困难

为了解跨境学童及其家庭的生活状况,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您的孩子上下学期间都是如何过关往返深港的?您的孩子从家到学校,往返所需的时间是多少?在跨境求学过程中,你的孩子遇到的困难有?”

在过关往返方面,服务机构带领过关(保姆车公司相关人员)的占比为75%,家长陪同过关占比为20.27%。其中,有19.08%的学童要独自过关,一般是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童因为父母忙、离关口近等原因。在往返所需时间方面,1小时以上的占到75.58%,1.5小时以上的占33.04%。在跨境学童遇到的困难方面,排在第一选项的是“孩子往返过关时间长,严重影响到学习积极性与日常作息安排”,占62.72%;排在第二的是“孩子课外活动时间少,无法参与部分学校所组织的活动”,占58.43%;排在第三的是“孩子粤语及英语欠佳,在学校与其他同学沟通上出现问题”,占26.48%。如表1所示。

表1:在跨境求学中孩子遇到的困难

综合研究表明,跨境家庭遇到的问题包括交通、安全、生活、经济、情感、心理等等,但过关往返以及交通安全问题是最为焦急的问题。跨境学童家庭大部分家长是委托服务机构接送孩子的,少数学童由父母、祖父母或保姆陪伴上学。这些奔走于深港两地的孩子每天舟车劳顿,面对这些现实困难,家长普遍焦虑的是孩子往返过关时间长,影响到学习积极性与日常作息安排,孩子的课外活动时间少影响到学业。

本文接续追问,如此舟车劳顿,跨境家长有没有过后悔?又为什么还如此执着?其实在港宝家长群里,“每天这么辛苦地送港宝跨境去读书值不值得,能否返回内地读书”是热议话题之一,从家长的纠结与反思中,也可看出他们的无奈,无论是出于教育、升学,还是经济、交通等考虑,在权衡各种因素利弊之后,跨境家长终究要做出选择。

(三)现实心理

为了解跨境学童及其家庭的现实心理状态,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根据您的观察,您觉得香港教育是否优于深圳教育?根据您的观察,您觉得香港教育与深圳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2017年4月深圳市教育局出台‘港籍学生可以跟其他非深圳户籍学生一样,可以申请积分入学’的新政策,您认为这个新政策对跨境学童是利好的政策吗?”

关于香港教育与深圳教育的优劣,63.17%的受调查者认为香港教育优于深圳教育,认为没法比较的占22.78%,认为两地没有多大区别的占9.47%,仅有4.59%认为深圳教育优于香港教育。这种结果符合跨境家庭当初选择赴港产子的初衷。

关于香港教育与深圳教育的差异,在所给出的选项中,超过50%受调查者选择了“上课风格”、“师资”和“教材”。

尽管绝大多数跨境学童家长至今不认可内地教育,但对深圳市教育局出台的新政策,54.73%的受调查者认为是利好政策,36.98%的人认为无所谓。可见,大多数人对于新政策持的是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综合研究表明,尽管现实中存在诸多困难,但绝大多数跨境学童家长至今仍不认可内地教育,依然不辞辛苦送孩子跨境上学;尽管深圳市教育局出台了新政策,54.73%的受调查者认为是利好政策,但也有将近50%的处于观望态度,他们心理依然固守着当初赴港产子的预期:香港教育比深圳教育好。虽然很多家长说不清楚香港教育究竟好在哪(有些香港人也并不认为香港教育好),事实上深圳教育与香港教育的差距正在缩小或者各有优劣,但跨境学童家长似乎有意无意在回避现实,因为要说服自己、承认当初选择的短视,或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而,跨境学童家庭的处境是矛盾的、心理其实是纠结的。

(四)现实行为

为了解跨境学童及其家庭的现实行为选择,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新政策下,您是否考虑让孩子回深圳上学?新政策下,您认为,家长考虑让孩子继续在香港上学的原因是?新政策下,您认为,家长考虑让孩子回到深圳上学的原因是?新政策下,您愿意您的孩子放弃港人身份而返回大陆落户吗?”

关于新政策下是否考虑回深圳上学, 55.62%的受调查者选择“不会”,40.83%的选择“看情况而定”,只有3.55%选择“会”。可见,大多数人对于新政策持观望态度,这是一个新政策执行初期的正常反应。

关于新政策下考虑继续在香港上学的原因,排在第一选项的是“欣赏香港的教育,希望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读书环境”,占69.23%;排在第二的是“深港两地的教育体系不一样,孩子以后升学会遇到衔接不上的问题”,占59.76%。如表2所示。

表2:新政策下家长考虑让孩子继续在香港上学的原因

关于新政策下考虑回深圳上学的原因,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80.77%的选择了“就近,不用往返深港这么辛苦”;42.16%的选择了“您或您的配偶在深圳工作,住在深圳相对方便照顾”;29.29%的选择了“香港房价高,生活成本高,深圳生活经济压力相对较小”;21.15%的选择了“无奈之举”。

关于新政策下是否考虑返回大陆落户,9.17%的受调查者“愿意”,75%的“不愿意”,15.83%的“无所谓”。可见,绝大多数家庭不愿放弃香港人身份,对香港人身份存有诸多期待。

综合研究表明,想法决定行动。由于绝大多数家长的思维固定于“香港教育比深圳教育好”,因而不愿放弃香港人身份。即使出台“港籍跨境学童可积分入读深圳公校”的新政策,各自家庭也有各自的考虑,对于已经在香港上学的跨境家庭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对于正有孩子适龄上小学一年级的跨境家庭则有较大的吸引力。至于新政策下继续留在香港上学,家长的考虑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考虑孩子的教育、升学、发展机会。而新政策下选择回深圳上学,则主要考量的是孩子上学路途遥远。

(五)发展期待

为了解跨境学童及其家庭对未来的发展期待,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如果在深圳新设立完全港式学校,您是否会让您的孩子入读?您对孩子的未来设计是?”

关于是否入读深圳港式学校,61.83%的受调查者“看情况而定”,23.22% 的选择“一定会”,14.94%的选择“不会”。

关于对孩子的未来设计,在上学方面,72.78%的受调查者选择“在香港继续上学”;在工作、定居方面,72.19%的受调查者选择“可在香港、深圳或内地工作、定居”;选择在香港工作定居或在国外工作定居的各占26%多。

综合研究表明,对于孩子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其实是所有家庭的祈盼,跨境家庭或许更高。在现有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家庭期待新设立深圳港式学校。对孩子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并不局限于香港,而是可以选择深圳和内地,这与中国日益崛起有关,与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攀升有关。但是专家也提出了担忧。

受访专家A:“学童跨境流动,在不同环境下居住和生活,必然将很大一部分精力花费在对两地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与社会环境所形成的差异等方面的适应上,会显著降低其所获得的教育效果,这些孩子也根本没有时间参与香港的公益等活动,无从获益。”

受访专家B:“倘若没有可持续体制支撑这些孩子,并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教育,那么他们最终可能不适合加入香港的劳动力体系,甚至还会给香港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增添巨大压力。”

(六)政策需求

为了解跨境学童及其家庭对政府的政策期待,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您希望政府有哪些针对跨境学童的政策或办法?”

对政策的需求,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提供兴趣、技能、功课等辅导班”;“提供一定的车船津贴”;“提供在港寄居、住宿服务”;“提供更多临近过关口岸的学校学位”和“深港教育可以相互衔接,实现教育一体化”。如表3所示。

表3:希望政府有哪些针对跨境学童的政策或办法

综合研究表明,对政策和办法的需求,从需求的排位次序看,更多的家长首先考虑的是眼前的教育辅导、经济利益的支持,其次考虑的是长远一些的心理、法律支持,户籍方面的需求并不急切。一些香港校长从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政府责任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受访专家C:“针对跨境学童逐年递增的趋势,香港政府应该拿出应对措施,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短期可以适当扩充每班人数,增加学位,长远需在深港边境的地带兴建更多学校,以满足越来越多跨境学童就读需求。政府在通关手续、保姆车管理和禁区纸发放等配套服务也应及时跟上。”

受访专家D:“香港北区学位紧张已经成为内地和香港居民之间的冲突,而这种所谓的‘两地冲突’,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及资源分配矛盾之反映。要舒缓矛盾,先要理顺政策和社会上的资源分配,政府对此负有重要责任。”

三、建议与展望

本文着眼国家发展大局,着眼培养真正爱国爱港的中国人,提出如下建议与展望:

(一)积极回应百姓现实需求,多渠道、多方位为跨境学童及其家庭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

问题的解决往往要思考问题发生的原点。当我们深入考察跨境学童的交通安全、社会融入、学业辅导等问题(期间夹杂着家长心理的矛盾与纠葛)时发现,问题发生的原点其实在于“跨境——孩子的两地游走”。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免于或减少深港两地游走,成为我们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切入点。从这个切入点出发,考量深港当前的基础教育生态,本文提出解决这一现实民生问题的两个基本政策向度:一是不需游走,在深圳上学,在深圳开办完全港式学校;二是减少游走时间,提高跨境学童及保姆车/校巴通关效率。

(二)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开辟教育实验特区

当前,深港合作进入新时代,2017年1月3日,深港两地签署了《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双方同意在河套地区共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以创新和科技为主轴,建立重点科研合作基地,并将在园内配套建设相关高等教育、文化创意和其他配套设施。①《港深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发展创新及科技园》,人民网,http://hm.people.com.cn/n1/2017/0104/c42272-28998403.html。

在此基础上,深港政府可在“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探索开辟教育实验特区,实施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一体化构建战略,发挥深港创新与开拓精神,探索解决两地教育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特别是要解决两地课程衔接和资历互认、教材差异等问题。

此外,深港政府可出台《深港教育试验区综合改革方案》,融合两地的教育体制、机制,探索一套既区别于香港也区别于深圳的基础教育体系,包括共同开发一套新教材、形成一套融合两地的新教法、培育具有新理念的新教师等等。

(三)紧密契合“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形成深港命运共同体

跨境学童问题,既是思想观念问题,也是政策制定与落实问题。急不得,因为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个过程;但也等不得,因为现实问题就摆在眼前。不等,但需看准时机,注意策略。不急,但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一是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筹划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联盟”,联盟将汇聚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教育力量,形成基础教育发展共同体,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协同发展。二是推进同等国民待遇,促进共融共通。制定深港学童升学、就业的互动实施行动计划,打破政策壁垒,推进同等国民待遇,即无论是香港人、深圳人还是内地人,都可根据相关的政策选择在香港或深圳或内地上学、就业、居住。三是强力推进国民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身份认同教育。强力推进中学历史科课程的开设,全面增强学生对国家的历史和发展的正确理解。

[1]汪国波.这么近 那么远:跨境学童现象及“家庭为本”社会工作实务初探[J].当代港澳研究,2012,(3).

[2]陈友华.跨境学童:缘起、问题与反思[J].江苏社会科学,2012,(4).

[3]蔡玉萍.居深圳香港家庭的跨境移动模式及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Z].研究报告,2013.

[4]邹平学.“双非儿童”受教育权保障课题研究报告[Z]. 2016.

课题组成员:

谢春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

吴跃文,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陆模兴,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王 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黄浦芳,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学童深港深圳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现代装饰(2020年11期)2020-11-27 01:48:12
XINMU/欣慕 XM001
世界汽车(2019年2期)2019-03-01 09:00:08
HAOBAIBEI/好百贝 HBB-A
世界汽车(2019年2期)2019-03-01 09:00:08
anyin/安茵 ABA601
世界汽车(2019年2期)2019-03-01 09:00:08
沪港通、深港通统计
沪港通、深港通5日统计
沪港通、深港通5日统计
沪港通、深港通统计
深圳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6
深圳医改破与立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