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跨越(下)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回顾与思考

2018-01-27 08:50:24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深圳经济特区深圳经济

钟 坚

二、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一)创造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罕见奇迹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县城迅速崛起为一座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1979-2017年,①本文主要数据均来自历年的《深圳经济特区年鉴》和统计公报。国内生产总值从1.96亿元增长到22438.39亿元(约合3323亿美元),年均增长27.88%,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突破2万亿元大关的城市,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超越广州21503 亿元(约合3239 亿美元)、接近香港(约合3414亿美元),其经济总量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06元增长到18.31万元(约合27100美元),年均增长16.22%,继续居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一位,超过台湾(约合24269美元),接近2016年韩国的水平(约合27539美元)。过去38年,深圳不仅保持年均经济增长超过27%的“深圳速度”,而且创造了“深圳质量”。深圳是目前中国内地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经济发展呈现“三个领先”:人均GDP27100美元,每平方公里创造GDP11.24亿元,每平方公里创造税收收入4.27亿元,均居全国第一。深圳以全国万分之二的国土面积、不到千分之一的人口,贡献全国近5%和广东省30%的收入份额,对全国地方级和广东省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达8.2%和39.4%。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产品质量合格率、市民质量满意度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深圳市固定投资投资率最低。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城市”和 “质量强市示范市”等称号,连续四年超过香港,居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一。

(二)初步建立高端化、创新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支撑,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初步构建起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四路纵队”为主体的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目前产业结构凸显“三个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5%;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占GDP比重58.6%,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至70%以上。产业结构优化创造“四个新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5%,新兴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总增加值比重超过7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70%,均为历史最高水平。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12522.32亿元,占GDP比重6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560.02亿元,占GDP比重34%。与四大支柱产业相配套,先后成功创办国际性的“高交会”、“金博会”、“物博会”、“文博会”,“人交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知识产权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深圳已经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有全国最好的产业群和产业琏,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三)金融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全国重要金融中心

深圳金融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建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业为主体,其他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结构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完备的现代金融体系,成为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深圳银行、证券、保险业机构密度、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以及从业人员比例均居全国前列,金融中心城市集聚效应明显。金融业总资产、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证券公司数量及资产规模、基金公司数量及管理资产规模、保险机构数量及总资产规模等核心指标继续稳居全国前三位。拥有深交所、招商、平安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金融机构,其中深圳证券交易所是全国两大证券市场之一。截至2017年底,银行业总资产8.38万亿元,法人证券公司总资产1.36万亿元,法人保险公司总资产4.12万亿元,三者合计约13.86万亿元,金融业资产规模稳居全国第三。以深圳证劵交易所为核心,形成包含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市场、非公开科技企业柜台交易市场、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和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深圳石油化工交易所、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截至2007年 11月30日,深圳辖区共有350家上市公司,市值10.04万亿元,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2位。深圳证券公司营收规模居各省市首位,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净利润规模均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私募基金实缴规模居全国第三,存贷款规模居全国第三位。2017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059.98 9亿元,占深圳市GDP的13.6%。2016年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第1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深圳跻身全球前20位,国内城市排名仅次于上海。

(四)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30多年前,深圳还是“无高等院校、无科研院所、无创新载体”的城市,如今,深圳是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深圳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在自主创新方面结出丰硕果实,形成独特优势,自主创新已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成为全球重要创新中心之一。截至2017年末,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3.8万人,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及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43.54万人,累计引进全职院士29人、海归人才10万人。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比重4.13%,超过欧美发达国家水平。拥有3万多家科技型企业和1.12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既有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迈瑞、海普瑞等全球性的龙头企业,又有海量不知名的中小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细分领域的“小巨人”企业。在新一代通信技术5G技术、基因测序、石墨烯、无人机、柔性显示、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居世界前沿。2017年,专利申请量177103件,专利授权9425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60258件,发明专利授权18926件,PCT申请20457件,占全国43.1%。2017年,华为(4024件)和中兴(2965件)分列全球国际专利申请人第一位和第二位。有效发明专利维持5年以上的比例达86.3%,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获中国专利金奖五项,占全国20%。累计拥有驰名商标166件,连续多年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广东省著名商标506件,深圳知名品牌682个。华为、中兴、中集入选“中国世界名牌”称号。华为、招商、平安、正威、中集和迈瑞六家入选国际信誉品牌。腾讯、华为、平安入选2016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2006年,成为中国“品牌之都”。2007年,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2008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设计之都”称号。2010年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和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2012年,成为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14年,成为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2014年,深圳被称为“创客之城”。201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在全球热点地区创新集群中,深圳累计PCT专利69347件,居全球第二名,仅次于东京(261308件),领先硅谷(59762件)、首尔、巴黎、纽约、伦敦、法兰克福。《福布斯》曾这样评价:深圳是自发性创新的代表,开放的经济格局及市场经济先行一步,使得创新成为企业的内生动力。

(五)总部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本土总部企业大放异彩

深圳在发展外源经济的同时,积极促进本土内源经济发展,培育成长一大批本土龙头企业,成为深圳经济发展中的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也是深圳经济发展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以年收入10亿美元以上企业总部数量计算,深圳有27家,位列全中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目前深圳总部企业有500家以上,本土企业占70%,其中拥有本土世界500强企业七家(平安、华为、正威国际、招商、万科、恒大、腾讯),中国500强企业30家,广东500强企业195家,其中营业收入超五百亿元企业达22家,其中超千亿元企业11家,超两千亿企业两家,拥有华为、中兴、比亚迪、招商、平安、腾讯、万科等超过300多家深圳本土培育的知名企业,深圳总部企业的谱系可谓根繁叶茂,引进菜鸟网络等总部企业20多家。若以代表经济活力的民营企业为标准,深圳则以五家上榜企业的数量超越北京、上海。其中,国内前三的民营企业中国平安、华为和正威国际,以及国内互联网巨头腾讯、房地产万科、恒大,均是深圳本土诞生的非国有企业。根据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对GDP总量贡献最大的为民营企业,贡献比重超70%。目前深圳民营企业中已有世界500强企业6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5家。深圳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产业配套,吸引不少国内外总部企业来深圳设立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世界 500 强中至少有 10多家在深圳设立地区总部, 30 多家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或采购中心。2016年,89家总部企业贡献税收443.9亿元,入围中国500强18家企业贡献税收460.1亿元。

(六)初步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

深圳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发挥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吸收和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出口,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逐步建立起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连接香港和中国内地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以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为目标,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外经贸向更高层次跃升,构筑双向开放格局。201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8011.5亿元,其中出口连续25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实际使用外资74亿美元,规模占全省的32.3%。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45.4亿美元,占全省的80.3%,连续7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深圳是中国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地之一,截至2017年10月,历年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3831个,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2.77亿美元,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深圳投资,世界500强企业有275家落户深圳,跨国企业投资向高端领域迈进。2016年,实际对外投资92.9亿美元,占广东省的44.9%。2016年,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59.8亿美元,在全国各地方城市排名第一。深圳多项“走出去”指标居全国之首。至2016年底,经深圳市核准备案,累计境外直接投资设立企业(机构)5691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852.6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90亿美元,位列全国内地城市第一。目前,华为、中兴、中集、创维、迈瑞等大批本土龙头企业,组成本土跨国公司集群,沿“一带一路”加快走出去,成为全球瞩目的“深圳力量”。不断加强与香港、珠三角区和内地其他省市的区域经济合作,深化深港经济合作,加快“深港”、“深莞惠”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区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七)具有不断优化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深圳通过近40年的建设与发展,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功能完备、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形成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比较完善的城市功能,成为我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拥有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15个,其中陆上有罗湖、文锦渡、皇岗、沙头角、深圳湾、福田等六个口岸,海港有盐田港、大亚湾、梅沙、蛇口、赤湾、妈湾、东角头、大铲湾等八个口岸,另外还有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空港口岸。宝安机场是全国区域性枢纽机场,为中国第四大航空港和世界百强机场之一。2017年,全年机场旅客吞吐量4561.06万人次,机场货邮吞吐量115.89万吨,开通两条跑道、国内航线154条、国际航线36条,是中国境内第一个实现海、陆、空联运的现代化国际空港。深圳港拥有港口泊位数15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72个,港口综合吞吐能力约2亿吨,有47家国际班轮公司在深圳港开辟集装箱国际班轮航线238条,是中国国际班轮航线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2017年,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1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520.87万标箱,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深圳是我国南方对内对外的重要交通枢纽,贯穿中国大陆的两条主要铁路干线京广线和京九线在深圳交汇,铁路有广九铁路、京九铁路、厦深铁路。火车站有深圳站、深圳北站、深圳西站、深圳东站(原布吉火车站)、深圳坪山站、光明城站。深圳北站枢纽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华南乃至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铁路客运枢纽。深圳公路交通发达,可通过高等级公路网方便地到达珠三角各城市。目前开通八条地铁线路,在建线路13段。建成区面积923.25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自来水普及率达10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处于中国内地城市最低水平。2016年,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为354天,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6.7%, PM2.5平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保持国内特大以上城市最好水平,“深圳蓝”“深圳绿”成为城市的靓丽名片。全面推行河长制,建成区36条黑臭水体实现不黑不臭,主要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100%。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极大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绿色建筑总面积超过2100万平方米,规模居全国城市首位。建成475公里、8361公顷生态景观林带,绿道总长2400公里。建设和改造公园920座,深圳湾公园、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盐田海滨栈道等成为靓丽的湾区风景线。先后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全球环境500强、国家节水型城市等荣誉,实现经济质量和生态质量“双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人才、资本、产业和创新要素密集,政府效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享有“设计之都”、“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投之都”、“创客之城”等美誉。2017年,获得中国智慧生活综合指数城市排行榜榜首。2017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环境最优城市之一、全国安全感最好城市之一、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

(八)市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实现从温饱向富裕的跨越。2017年深圳人均生产总值已达27100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跨进世界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之列。2016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89757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95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6480.61元,恩格尔系数为30.5%。2016年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29.6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026.1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291.80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004.1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900元、2130元,居内地大中城市最高水平。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在36个领域实现“同城人、同待遇”。 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市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深圳地区的国际互联网用户632.15万户,互联网普及率位居全国第一。拥有各类学校总数达2310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2所,各类公共图书馆623座,博物馆和纪念馆46座,卫生医疗机构3339间,其中三级医院36家、三甲医院15家。在城市建设方面,深圳建设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供水供电网、先进互联网、国际空港空运网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使市民享受国际上最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扎实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居全国领先水平。市民文明素养提升,第五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

(九)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发挥重要试验示范作用

深圳经济特区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息息相关,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近40年来,深圳改革开放创下1000多项全国第一,为全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发挥了重要的“试验场”和“窗口”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在体制改革中发挥重要的试验场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的窗口作用;在自主创新中发挥重要的先锋作用;对港澳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发挥了促进作用。

(十)在我国共同发展中发挥重要带动作用

深圳经济特区在我国各地区共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深圳经济特区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扶贫活动,为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做出贡献。1990年结对帮扶梅州市开始,深圳帮扶足迹遍布贵州、甘肃、新疆、西藏、青海、江西、湖南、陕西、湖北、安徽、四川、重庆,以及广东省内的梅州、河源、汕尾等地,广泛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科技扶贫、劳务合作和社会扶贫等活动。2008年到2011年,深圳向外转移扩张企业超过5000家、投资额达4000亿元。深圳在广东省内就对口扶贫援建17个产业园区。1996年对口帮扶贵州毕节地区开始,20多年来,深圳帮扶毕节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达5.44亿元,惠及20多万贫困群众。2010年深圳作为一个省级单位单独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市和塔什库尔干县,并与新疆共同建设喀什经济开发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9.05亿元。2008-2010年,深圳对口支援甘肃省陇南市“三县一区”援建资金总计30亿元,援建项目共165个。2013-2016年,深圳共派出近500名干部在河源开展全面对口帮扶,累计投入对口帮扶财政资金56.64亿元。2013年底对口帮扶汕尾以来,深圳市累计派出干部413名,投入56.4亿元。2016年,深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推进援疆援藏和对口帮扶河源汕尾、贵州毕节、四川甘孜、重庆巫山等,启动对口广西百色、河池扶贫协作,完成湖南湖北三县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对接试点任务,安排财政帮扶资金62.5亿元,选派帮扶干部人才近700人,实施帮扶项目1500多个。深圳市负责广东河源和汕尾市的精准脱贫,以及新疆喀什、西藏察隅、四川甘孜、重庆巫山、贵州毕节等,25个县、15.31万平方公里、涉及200多万贫困人口的对口支援工作。2017年,深圳市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工作涉及7省34县区,投入财政对口帮扶资金73亿元。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深圳累计上缴中央财政税收35297亿元,净贡献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仅次于上海。尽管中央对深圳市实行财政计划单列,但通过递增以及专项上解等形式,深圳向广东省作贡献的力度也越来越大。2000—2004年,累计向广东省上解85亿元,2010—2014年,累计向广东省上解超过270亿元,2015年、2016年,先后向广东省上解资金185亿元、190亿元。2017年,预算上解广东省资金253.2亿元。深圳服务广东省和全国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深圳经济特区近40年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主要因素有:一是邓小平理论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圳改革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央和广东省的关怀、指导和支持。二是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深圳毗邻香港,背靠珠三角地区,具有极佳的经济地理优势。“香港因素”在深圳发展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造就经济繁荣,市场成为经济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和财富的创造者。四是对内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五是开放、多元、包容的独特移民创新创业文化。深圳大量移民造就“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为内核的创新文化和氛围。六是高层次人才的高聚集托起经济社会高发展的高起点、高速度和高效益。深圳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就是因为它聚集较多全国各地优秀的人才。七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以及毗邻香港的独特优势,较好地发挥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组织者和巨大推动力。

(一)坚持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

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总是首先伴随着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解放思想是用足、用好、用活政策的关键。深圳是解放思想的产物,也是解放思想最大的受益者。邓小平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不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页。这既道出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诀窍”,又讲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干其他事业一样,一要解放思想,二要大胆实践。这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关键,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实践成功经验的根本点。深圳经济特区从无到有,在无经验可鉴的情况下,敢于向旧体制、旧思想、旧习惯挑战,靠的就是解放思想。深圳经济特区30多年实践所形成的最大优势,就是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就是先人一步的开放意识。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每一个重大步骤和每一个巨大变化,无一不是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结果。深圳实践的成功经验,就是不把精力用于抽象地争论姓“资”姓“社”的问题,而是对于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圳市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进一步开动脑筋、解放思想,特别是要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深圳经济特区正是敢于解放思想,敢试敢闯,结果闯出了发展的新路子,闯出了发展的新局面,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子。

(二)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

深圳经济特区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素和头等大事来抓,坚持能快则快。特别是面对各种挑战与机遇,面对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深圳能够抢抓发展机遇,能够爬坡过坎,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迅速起飞,创造出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罕见奇迹,创造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经济实力迅速跻身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会。深圳建立经济特区虽只有不到40年的时间,但却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快、人民实惠得到最多的新记录。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说到底还是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从20世纪80年代的外向型加工工业,到90年代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和物流业,再到新世纪的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是围绕着发展得更大和更强而展开。它一路披荆斩棘,爬坡过坎,筚路蓝缕,不断转型,加快升级,实现从“深圳加工”到“深圳制造”再到“深圳创造”的华丽转身,就是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深圳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使其他各项工作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

(三)坚持开放发展,主动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深圳经济特区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充分利用中央给予的政策和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坚持对外开放,有效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功运用国外境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深圳经济特区积极推进从以吸引港资为主到外资来源全球化,从引进资金到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从内向联合到外向合作,从利用“香港因素”到深港紧密合作,从全国服务深圳、支持深圳建设到深圳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支持内地发展,从积极“引进来”到主动“走出去”,从发展外向型经济到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转变。特别是深圳非常成功地在发展外资企业的同时发展本土企业。开放、合作、共赢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一部深圳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对内对外的开放史。开放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正是由于初步实现社会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最进步的东西的有效结合,才使得深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没有开放就无所谓真正意义的改革,也就没有真正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对外开放既是发展的主要动力,又是改革的重要手段。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成功实践和重要经验。

(四)坚持通过改革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完善市场经济

深圳经济特区实践的成功,说到底就是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成功。20世纪80年代初,当全国还在争论计划和市场关系时,深圳就提出建设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发展外资企业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深圳根据中央“杀出了一条血路来”和“跳出现行体制之外”的指示精神,在面对世界范围内多种目标模式的选择和比较中,先后在价格、流通、外贸、金融、外汇、土地等领域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敢闯敢试,勇于探索,从单项改革突破到配套改革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到其他领域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圳在过去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从早期袁庚、任正非、侯为贵、王石、马蔚华、马明哲、王传福、任克雷到中生代马化腾、汪滔、王文银、徐少春、许家印,再到新生代刘若鹏、刘自鸿、邹胜龙、周剑等,将“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的深圳企业家精神演绎传承。深圳经济特区实践的成功,说到底是市场经济的成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开市场经济的先河,是深圳经济特区成功之所在。深圳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先发之地,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①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深圳经济特区经济快速发展和自主创新发展的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尽管也有自身的缺陷,但它确实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体制,是激发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经济体制。只有市场经济才能给经济快速发展、长期繁荣提供持久动力和活力。

(五)坚持外源与内源相结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本土企业

深圳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内源型经济,形成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态势。一大批本土企业先后诞生,成为深圳经济发展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深圳500多家总部企业中,深圳本地企业占70%,总部经济和自主创新发展之所以有今天这个良好局面,就在于深圳有一大批本土企业。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术尤其是国防科技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人家把核心技术当‘定海神针’、‘不二法器’,怎么可能提供给你呢?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当然,我们不能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要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努力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②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的讲话》(2013年3月4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16年。他还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③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3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16年。一个国家或地区,仅仅靠吸引外资外企,发展贴牌加工经济是不行的。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引不来,只有靠自己的企业进行研发。深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本土企业已成为推动深圳经济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这是深圳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最成功之处和最大亮点,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傲视全国、走向世界的最大本钱。

(六)坚持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深圳经济特区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不仅做得早,而且做得很成功。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说到底还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是爬坡过坎的成功。深圳经济特区很早就意识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突破发展瓶颈、拓展产业空间的必然选择,是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创造“深圳质量”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重要任务。深圳特区依托毗邻香港、背靠珠三角及广阔内陆腹地的独特地缘优势,紧紧抓住经济特区开发开放的先机,以大规模引进外资带动对外经济合作,以外向型经济带动内源经济发展,以技术和品牌提升传统产业优势,以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创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圳样本。深圳经济特区的产业发展史就是一部顺应经济发展规律、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不断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一起发力,构建起深圳独特的产业发展及创新生态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业开始起步,到90年代着力打造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再到21世纪前十年初步构建起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再到目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传统产业高级化,带动整体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特别是深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未来的战略需求,抢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为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打造可持续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竞争力。深圳经济特区近40年来的经济跨越式发展,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主动转型升级的结果。从“三天一层楼”到“一天诞生46件专利”,大力推动增量优质、存量优化,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成本支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及优势传统产业为代表的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以转型升级的主动,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双提升。

(七)坚持创新发展,走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①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2016年1月18日。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就是坚持创新发展的成功。深圳发展理念已从昔日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升级为“创新驱动发展,质量成就未来”。深圳经济特区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走出一条在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的新路子。在没有任何产业基础的情况下,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从起初只有少量科技人员的“科技荒芜地带”,迅速成为拥有上百万科技创新人员的创业创新基地。这主要是由于深圳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不断破除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通过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要素市场和投融资制度等相关方面的改革,激发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的创新活力,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生态链。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集中表现为“六个90%”,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破茧成蝶的第一驱动力。深圳的创新发展之所以能够快人一步,关键一点在于很好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决定作用和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以企业为创新驱动核心,以企业家群体为创新精神内核,政策、金融、人才三大创新驱动要素协同共生,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让资源、资金、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高效转化成创新价值。政府在自主创新中发挥很好的主导作用,出台一系列政策,在建设创新载体、引进创新人才、鼓励技术创新、培育新兴经济等方面不遗余力,给有志创新创业的青年提供“折腾”的环境和“嘚瑟”的舞台。

(八)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坚决守住经济社会发展底线

邓小平说:“我们必须有两手,不能只有一只手。一手是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好经济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正确性已经得到实践的证明。”“另外一手要头脑清醒,提高警惕,长期地、坚持不懈地抓好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斗争。如果没有这一手,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现代化建设也不能搞好。”①《邓小平年谱》(下),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810页。深圳经济特区近40年的实践,就是坚持实行开放政策与打击经济犯罪相结合,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同步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没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经济发展不可能快和好。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既是深圳经济特区实践的重要内容,又是深圳实践成功的重要经验。

四、深圳经济特区成功实践的重要启示

深圳经济特区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息息相关,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透过我国经济特区将近40年的成功实践,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一些有益启示:

创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亲自倡导、设计并始终关注和支持的一项崭新事业,是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没有邓小平,就没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就设有经济特区发展的今天。历史永远不要忘记这位伟人为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可以说:邓小平是“中国经济特区之父”。同时,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建和发展,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倾注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心血。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和措施是正确的、成功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行得通的。兴办经济特区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一个伟大创举。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向世界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正确的、成功的,实现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正确的、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是一项崭新、从未有过的新生事业。我们没有书本上的现成经验、途径和方法可循。邓小平讲“杀出一条血路来”,“特区是个试验”,蕴含着更深刻的内涵:举办经济特区,就是要冲破旧的思维方式,冲破旧的体制框框,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每一个重大突破、每一个重大步骤和每一项重大举措,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结果。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再次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市场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开市场经济的先河,是经济特区的成功之所在。经济特区实践的成功,说到底是市场经济的成功。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尽管也有自身的缺陷,但它确实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体制,是激发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工作的经济体制,只有市场经济才能给经济高速发展、长期繁荣提供持久的动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有益成果。我国举办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试验,取得巨大成就。深圳经济特区,正是发挥毗邻港澳台的地理优势和比较优势,利用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积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率先通过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形式,大大提升发展能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地区。同时,发挥特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把各种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知识、经验向内地转移、传递和推广,大大促进了内地的改革和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说明:第一,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第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有益成果。第三,必须正确处理好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第四,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必须克服“恐资症”。

坚持“五个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第一,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二,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把经济发展好了,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提供坚实基础。第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教育和人才。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说到底是吸纳和培养人才的成功。正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托起经济特区发展的高起点、高速度和高效益。第五,经济建设必须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六,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兴办经济特区,是在邓小平积极倡导下,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试验。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成功的。经济发展遵循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路径,而经济特区是做“点”的最好形式。我国经济特区从一种形式到多种形式,从沿海到内地、到沿边,从国内到国外,各类经济特区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后,经济特区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实施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梯度发展战略,不可能全面铺开,必须按照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过程。而经济特区是做好“点”的最佳形式。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一带一路”战略,应借鉴东部地区开发的经验,在中西部地区、沿边地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建立适合本地发展实际的经济性特区。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钟坚.大试验:中国经济特区创办始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彭立勋,钟坚主编.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专题史[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

[6]钟坚.空间有限,创新无限:前海(蛇口)开发开放与深圳城市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7]钟坚.中国经济特区建设史(上卷、中卷、下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深圳经济特区深圳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现代装饰(2020年11期)2020-11-27 01:48:12
深圳:无人机灯光秀精美绝伦
科学导报(2020年58期)2020-09-17 13:37:2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深圳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6
深圳医改破与立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4
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获通过
健康管理(2016年9期)2016-10-24 22:45:35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38
对《深圳经济特区水资源管理条例》的修订探讨
中国水利(2015年5期)2015-02-28 15: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