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规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缺失了生态文明的现代化是破碎的现代化,不是全面现代化。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新征程,部署了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从建国之初的“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实现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时期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再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美丽”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建设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党认为实现工业化就是现代化,就是努力实现经济文化建设大发展。在1975年1月的第四届全国人代会上,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要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我们党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现代化建设思想。邓小平明确提出要“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创造性地首次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描绘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毋庸置疑,中国的现代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六大在“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列入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后翻开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然而,我国在几十年快速追求现代化的征途中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现代化建设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这一短板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现代化发展最严重的挑战之一。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大量环境问题,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成为制约现代化发展的最突出问题。《201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只有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北京优良天数比例为54.1%,出现重度污染30天,严重污染9天,超标天数中,以PM2.5 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474 个监测降水的城市(区、县)中,酸雨频率平均值为12.7%。土壤污染情况也不容乐观。伴随着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令人担忧。据《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3年对34450种高等植物的评估结果显示,绝灭等级(EX)27种,野外绝灭等级(EW)10种,地区绝灭等级(RE)15种,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的物种共计3767种,约占评估物种总数的10.9%。
资源的消耗损耗严重影响现阶段经济发展。早在1972年,在一个国际性民间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中,来自30多个国家的60多位科学家在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一书中就曾警告过人们:“地球的支撑力将会由于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在某个时期达到极限,使经济发生不可控制的衰退;为了避免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的世界崩溃,最好的方法是限制增长。”2014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到:“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可以放开手脚大开发、快发展。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难以承载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了。”
面对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没有回避,也不能回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共产党人的时代担当。环境问题说到底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应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发展应是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要走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环境污染给人民的生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形成了矛盾。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不同于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其实质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历史征程中将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当前,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已成为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短板之一,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绿色发展是唯一可行的破解之道。
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要求积极追求科学发展、追求新型工业化,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能为后代人提供充足发展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必须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主要是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进程,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将节能减排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绿色发展还包括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时时可做、处处可为。大到购买新能源汽车、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产品,小到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餐盒等一次性用品,都是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实干才能见效。”①2015年10月26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党的十八大以后,这些硬措施陆续出台,重拳出击。全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健全环境预防体系、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强化执法监管和风险应对等一系列措施解决环境污染难题。
实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起了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015年,国家颁布实施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有法必依,环境违法犯罪必究。雄安新区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战略布局,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实地考察时说,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但雄安新区的某些企业、单位、个人恣意破坏环境,倾倒废液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2017年执法部门公布了九起典型事例,其中破坏环境的当事人被依法刑事拘留或逮捕。广东也在积极行动,努力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2017年广东省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并借鉴京津冀及周边大气强化督查模式开展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专项督查,强力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广东史上最大规模的环保专项督查自2017年6月1日启动,首月督查结束,专项督查共检查企业(单位)1267家,发现存在环保问题企业865家,其中涉嫌环境违法的企业394家,分别占总检查企业数的68.3%、31.1%,已立案303宗,其中,限产停产151宗,查封扣押36宗。②来自2017年7月6日《羊城晚报》。
其次,从政绩观中寻找答案。政绩考核的“指挥棒”,越来越清晰地指向绿色低碳。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2013年底,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要求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2015年5月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强调显性责任即时惩戒,隐性责任终身追究,让各级领导干部耳畔警钟长鸣。
马克思主义认为,破解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手段依然是我们人类拥有比其他一切生物强的能制造工具利用工具的能力,即我们能利用科学技术手段。生态现代化理论主要创立者马丁·耶内克(Martin Jarucke)博士认为,生态现代化是一个首先与经济和技术相关的概念,是使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转向预防性策略的过程。他曾这样概括联邦德国版本的“生态现代化”。一般来说,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副效果,我们有修复补偿、末端治理、生态现代化和结构性改革四种可能的应对思路。人们可以通过一种政策推动的技术革新和现有的成熟的市场机制,实现减少原材料投入和能源消耗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强调: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不仅要研究生态恢复治理防护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等科学规律的认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到:“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人的现代化,是一切现代化的最根本、最重要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与生态环境紧密关联着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马克思认为,在被重建起来的社会里,“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真正的社会共同体是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紧密结合的自由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核心共生的现代化,是把人的全面发展摆上更为紧要的战略地位,积极探索一条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新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生活的增长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基础。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本质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据自然规律进行人类计划。恩格斯在1844年2月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是的,如果我们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解。
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我国的生态问题也已经威胁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根本上改变高消耗、高投入、粗放型发展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核心是保证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支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是“生命共同体”,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共处一个地球,共同需要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同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规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21世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世界各国道路发展可以不一样,发展历程可以不一致。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经济大国,解决好这方面问题,是对全人类的一大贡献。我国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生态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制定生态保护政策等强有力的生态治理措施将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共享。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说:“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也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的转型。”
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不论是在2015年中美两国元首重申《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还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演讲中,都承诺“国家自主贡献”,并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森林蓄积量、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绿色电力调度等重要方面做出了具体的时间安排。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建立“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推动成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积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巴黎协定》制定执行,承诺节能减排,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Huber. Towards industrial ecolog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 concept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 Policy and Planning, Special Issue 2,2000.
[4]刘德海.绿色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5]周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6] 201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