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欣欣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最新统计显示,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逐年增长,其中65岁以上老年患者占到了23.5%。药品不良反应高发除了与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途径等有关,与患者未掌握准确的服药时间也有很大关系。
老年朋友服药种类多、记忆力下降,很多人并不清楚药到底该什么时候吃,才能发挥最大药效,并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服药时间之所以会影响药效,与人体的周期变化规律有关,一天之内,人体的各种生理指标都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如体温、血压、血糖等在24小时内都有规律性波动。而许多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也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从而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用同一剂量的同一种药物,其疗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几倍。
要想了解某一种药应该什么时候吃,最方便的方法是看药品说明书。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则表明药效不易受时间影响,且对胃的刺激很小,可以自行选择服药时间。一般来说,服药有最常见的几个时间点,即空腹、餐前、随餐、餐后服用,掌握好这几个点,并了解药物的种类,即可以减少药物对机体的伤害,同时保证治疗效果。
很多人都知道“空腹吃药不好”,其实,有的药物必须要空腹服用。空腹服药是指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指在没有吃饭的情况下吃药,比如晚上睡前的时间点,距离晚饭和第二天早饭时间较长,符合空腹的要求。需要空腹服用的药物包括,慢性乙肝服用的核苷类药物,宜在临睡前空腹服用,有利于药效的发挥。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增强免疫力的药物、甲状腺激素药如优甲乐,宜清晨空腹服,因为食物可显著减少其吸收。此外,用于导泻的硫酸镁、冬季的各类滋补膏方、诺氟沙星等抗生素最好也选择空腹服,以提高药效。
餐前服药并不意味着餐前5分钟吃,而是至少离进餐有15~30分钟的时间。因为如果离进餐时间太近,实际上在胃中还是要混合的。还有很多人简单地把餐前理解成吃正餐之前,其实吃了点心、零食后服药,也算是餐后了。如硫糖铝(胃溃宁)、枸橼酸铋钾(丽珠得乐)等保护胃;黏膜的药需要直接在胃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发挥屏障作用,因此通常需要在餐前服用,以避免食物阻碍药物与胃壁的接触。此外,多潘立酮以及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胃动力药,最好在餐前服用,可使进餐时胃肠道的蠕动和张力增加,促进胃的排空。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异烟肼、利福平等抗菌药,食物可延迟药物的吸收,应餐前服。二甲双胍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肠溶制剂,因为食物会使药物到达小肠的时间延迟,延缓药物的吸收,宜在餐前服用。
随餐服药是指在吃饭或者进食的同时,将药物一起服用。一般随餐服用的药物大部分都是指脂溶性,不溶于水,需要在胃肠中有一定的脂肪含量才可正常吸收,达到既定的血液浓度。
随餐服药时间没有特殊限定,最好在10分钟以内。比如常见的糖苷酶抑制剂(降血糖药)拜唐苹等阿卡波糖制剂,主要通过抑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只有和饭一起吃,才可以抑制食物在胃肠的吸收。此外,部分助消化药、抗真菌药如酮康唑、抗心力衰竭药、硫酸氨基葡萄糖等,都应该随餐服用,以延缓吸收速度或降低胃肠道反应。需要注意,餐中服药同样是指随餐服药,有的老年人将餐中服药理解为在两顿饭之间吃是错误的。
餐后服药也被称为饭后服药,并非吃完饭就立即吃,而是指吃完饭后30分钟服药,目的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由于多数药物在小肠内被吸收,如果饭后立即服,因饱餐后食物降低了胃的排空速率,延长了药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从而推迟药物在小肠的吸收。饭后30分钟服,可使药物缓慢而均匀地到达肠道吸收部位,以利于某些药物的吸收。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阿司匹林、布洛芬、硫酸亚铁、苯妥英钠、甲硝唑、替硝唑等,饭后服用可以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避免诱发消化道溃疡。助消化药如多酶片、乳酶生在饭后服用,可使药物与食物混在—起,发挥最大效用。此外,普萘洛尔(心得安)、螺内酯、氢氯噻嗪、呋喃妥因等药物也需要在饭后服用,因为食物可增加这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脂溶性维生素和维生素B2随食物缓慢进入小肠,有利于吸收,也需要在饭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