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大学责任与使命

2018-01-27 11:27
全球传媒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闻学学术特色

铁 铮

以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为标志,新闻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迄今在中国的历史已有百年。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坎坷曲折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教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的重要讲话中,将新闻学列入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11个学科之一,强调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习近平,2017a,p.345)。这为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新闻学提出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进程也应不断加快。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中国大学承担着艰巨的责任与神圣的使命,理应发挥更为积极、更为主动、更为有效的作用。

一、 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中发挥引领作用

大学的性质、功能、优势,决定了其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中具有引领作用、发挥着人才支撑和理论支撑作用。大学是思想交锋的前沿、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术交流的平台,是中国特色新闻学传播推广的重镇。

哈佛校长佛斯特说过:“大学的本质是对过去和未来负有独一无二的责任。”(李培根,2013)大学对未来的责任就是引领。世界近现代史证明,国家的发展和崛起都和大学有直接和紧密的关系。早在19世纪,德国大学理念引领了当时世界大学教育的风尚,促进了德国的发展;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这不仅仅是时间先后顺序的表达,更重要的是说明哈佛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的传统,影响和铸就了美国人的自由与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亦是如此。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李大钊发表了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他把课堂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讲坛,在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发挥了重大引领作用。

在中国,大学的使命是和党、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和国家需要大学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学的使命是以国家建设为核心、培养和输送大批建设人才。当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时,大学培养人的目标也需及时加以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习近平,2017a,p.376)在进入新时代后,呼唤大学培养新时代急需的人才成为重要的使命。

大学能够发挥引领的作用。大学是人才聚集的地方。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如今,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教师努力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了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大学是学术研究的重镇,在创新学术、发展学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任何一门新的学科必须首先在大学里创建并得到认同之后,才可能真正地发展壮大起来。

(一) 为中国特色新闻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恩格斯,1971)大学是出思想的地方,是理论创新的高地,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资源主要有四大组成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丰硕成果;二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新闻论述和领导新闻工作的伟大实践;三是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思想;四是百年来几代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理论阐述和宝贵经验。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观是新闻学的灵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创立中国特色新闻学,必须首先夯实‘奠基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柳斌杰,2016)。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定盘星”。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新闻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十分重要的职责。应该说,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问题上,绝大部分教师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仍有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显得功力不足、说服力不够、高水平成果不多。同时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和看法,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在实际工作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倾向,学科“失语”、教材“失踪”、论坛“失声”的状况和苗头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新闻舆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科学地回答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闻舆论思想,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提供了理论指引和科学指南。深刻领会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丰富内涵,用其统一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主体内容,是中国特色新闻学发展的最大增量。

注重历史。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国特色新闻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新闻学需要有宽广的历史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大历史中去考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新闻实践,紧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新闻事业的持续探索,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同时还要联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的170多年的历史进程,关照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产生了各家学说,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可供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不忘历史,回看走过的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传统,才能够夯实基础。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新闻传统的资源,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伪存真、取舍扬弃。

借鉴国外。利用好国外各种新闻理论与研究的资源十分重要。马克思新闻观在创建过程中,就吸收和借鉴了一些资产阶级关于新闻传播基本规律的理论观点。要全面分析国外新闻理论产生和发展的环境、因素,紧密结合世情、该国国情来科学分析其新闻现象和本质。结合中国实际和国情,学习借鉴积极、健康的内容,使之成为有益的滋养。对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观点不能死搬硬套。在对错误理论和观点批判过程中,阐述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正确主张。对具有欺骗性、蒙蔽性的观点予以揭露,对于恶毒攻击的言论予以回击。

(二) 为中国特色新闻学探索可行的引领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大学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理论创新、学术传播、学科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在创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中,大学应该积极探索多种路径,充分发挥好这一作用。

发挥引领作用,要把握方向。我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我国要有自己特色的新闻学。中国特色新闻学与党和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发展方向同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引领中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导向。中国特色新闻学要努力实现“四为”,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发挥引领作用,要敢于斗争。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同时,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重大变化,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习近平,2017b,p.16)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新闻学,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不能回避矛盾。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勇立潮头,敢于亮剑,出思想、出观点、出文章、出成果。直面新闻理论界的重大问题,直面新闻媒体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直面从业人员遇到的理论和实践困惑问题,回答敌对势力对我们攻击的问题。不回避矛盾,不隐瞒观点。要坚持斗争,还要善于斗争;要旗帜鲜明,有理有据有节,不讲大道理、空道理、虚道理,而要以理服人,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发挥引领作用,不害怕负面反对声音。任何一种真理的传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与发展亦是如此。话越辩越明,理越说越清。一方面要积极扩大正面的声音,另一方面又要关切负面的观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应对。对于负面的意见和声音,要全面分析、区别对待。能讨论的讨论,该反驳的反驳,有针对性、精准性地做好说服、阐释,力求把这一过程当成中国特色新闻学进一步扩大影响、壮大队伍的过程。

发挥引领作用,要培养人才。大学承担着新闻高等教育的重任。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宗旨之一,就是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掌握其要义并积极在实践中践行的高质量的新闻人才。新闻院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中国特色新闻学教育,为学生们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理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是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的具体行动。要高度重视新闻院系建设,使其始终成为培养党和国家新闻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要充分利用好部校共建的契机,使其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而不能摆脱党的领导,和党离心离德,另搞一套。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教育引导帮助未来的新闻人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热爱祖国、认同党的领导是重中之重。

(三) 为中国特色新闻学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

大学是传播知识的地方,理应成为中国特色新闻学传播的首善之区、前沿阵地。一方面要把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框架、基本规律研究好;另一方面要大力传播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新成果、新观点、新实践、新进展。这种传播应该是渐进的、动态的,既要传播构建的结果,还应传播创建的过程。不能等万事俱备后才加以传播,而在启动阶段、建设中强化传播,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是专家学者继续增强传播意识,毋庸讳言,尽管是学传播、讲传播、研究传播的,但还是有些人传播意识淡薄,不愿及时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传播。要敢于亮剑,表明态度,利用课堂教学、学术交流、期刊发表、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等多种有效形式发表研究成果;二是重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让中国特色新闻学最新成果及时纳入教学体系和教学环节中,进讲座、进课堂、进教材,影响和教育更多的学生;三是重视发挥大学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新闻学期刊的作用,使之积极主动地加入营造良好传播环境的队伍中;四是利用好微博、微信、APP等媒体,促进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沟通,面向社会传播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好声音,讲好构建和发展中的生动、感人故事;五是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

在传播中要讲究方式、方法、技巧,要强化贴近性和亲和力,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重视发挥新闻学专家学者的作用,尽量扩大他们的知情权,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强化他们的传播权,保护他们的学术权,提升他们的建议权,让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专家学者理直气壮。

在传播对象的确定上,要内外兼顾、精准传播。首先要面向校内师生传播,利用研讨会、培训班、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引导更多的大学新闻教育工作者增强意识,更积极主动地投身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伟大实践中;与此同时,要积极面向新闻界传播、面向全社会传播。要特别注意对教育、宣传部门以及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人的传播。

要特别重视面向国际传播,争取在国际新闻界的话语权,通过积极有效的传播,面向国际社会解读好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与实践,积极向国际同行介绍和推广我国特色新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鲜活案例,尽快克服向国外输出信息和接收国外信息的逆差。加大在国际舆论中的声音,改变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鼓励研究人员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的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机构,欢迎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增强国际影响力。支持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

二、 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中应对八个关系

大学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进程中,时刻面对着政治与学术、历史与现实、新闻与社会、中国与世界等多种关系。只有努力让政治与学术相统一、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保证中国特色新闻学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

(一) 处理好政治和学术的关系

新闻学和政治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新闻舆论都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中国特色新闻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有其鲜明的政治性。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不是单纯的学术任务和专业活动,首先是严肃的政治任务,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事关新闻人才培养的百年大计,因此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丝毫懈怠。同时,这又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既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同时又要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来进行专业上的研究,科学回答中国特色新闻学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学术研究的过程是借助已有理论、知识、经验对科学问题的假设、分析、探讨和推出结论,其成果应符合事物客观规律,是对未知科学问题的揭示。学术可以为政治服务,但不能用政治代替学术。学术性是基础,政治性是目的。要用学术研究的态度,而不搞所谓的政治运动。不讲空话、套话、假话、虚话,要在学理上说服人、打动人、教育人、引导人。用严谨的学术态度、端正的学术风气、丰硕的学术成果,为新时代新闻事业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二) 处理好正确导向和学术民主的关系

既要注意坚持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中的正确方向,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又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和平等讨论。既防止有人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从事攻击党和国家的假学术行为,也要避免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简单化地对待学术问题。教师要特别处理好学术研究与公开讲授的关系。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在公开场合发表意见、观点、建议时,要特别注意把握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和学术底线。

(三) 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本身就是新生事物,就是创新的过程。但任何新学科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建筑在以往研究实践基础之上的。要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党形成的新闻传统,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新闻工作走过的曲折道路,认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新闻工作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于传统,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要科学分析、科学审视、科学对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敢于打破旧框框,突破原有的模式,不被过去的传统观念所束缚。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形势的发展、党和国家的需要,丰富和完善新的内容。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一种精神和追求,是一种变化和跨越。创新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永恒主题。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中国特色新闻学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其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其学说就会空洞无物,其体系就会“肌无力”。要破解越来越严重的理论创新滞后的问题,同时,不要把创新过度神话。揭示规律是创新,提出学说是创新,阐明道理是创新,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归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复述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更不是其他国家新闻书籍的再版、国外新闻发展的翻版。要从我国新闻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四) 处理好中国特色与普遍意义的关系

所谓的特色是对比而产生的。创建中国特色新闻学,是理论自信在新闻领域中的突出表现。中国特色新闻学并不拒绝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来自西方的理论。不对西方理论唯首是瞻、不受其约束和束缚、不死搬硬套。仅仅研究中国的情况,不可能创建出中国特色新闻学来。中国特色新闻学与其他的新闻学是共存关系,而不是水火不容,不是绝对否定。强调中国特色并非排斥其他国家已有的学术成果,而是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汲取教训,借鉴经验,规避负面影响,使之更符合中国新时代和世界发展的要求,为解决世界性的同类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没有比较就无所谓特色而言。既要立足中国,又要放眼世界,要放在国际大格局中进行认真研究和比较。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强是特色,人强我新是特色,人新我变是特色,结合实际是特色,解决问题是特色。

(五) 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理论之源。要积极深入中国新闻改革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形成完善科学的知识体系。紧密结合实践,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用实践验证理论。边研究、边实践,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加以推广,指导新闻教育和新闻实践。注重总结实践中的成功做法,为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但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过分强调实践的结果,容易催化“新闻无学”看法的形成。要防止为理论而理论、故弄玄虚、闭门造车,同时又要防止陷在某些具体的事务中。

(六) 处理好研究与普及的关系

中国特色新闻学是一门学问,但不能束之高阁、曲高和寡,而要被广大新闻工作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所接受。不能是专家学者的自娱自乐、自说自话、自我陶醉,而要走出书斋、走进实际、走向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掌握。有些人写文章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作报告满口专业术语、学术概念,不利于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普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习近平, 2017a,p.42)。这就需要我们的研究要有贴近性、研究成果要“通俗易懂”。吸引是基础,感染是条件,离开了这两点,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就无从谈起。

(七) 处理好国内与国外的关系

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要坚持中国道路,不走老路,不走歪路,不走邪路,理直气壮地发展中国学派。中国特色新闻学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因而具有了自身的特色。中国特色新闻学立足中国国情,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产物,同时也蕴含着普遍意义。中国特色新闻学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为人类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国内国外的比较。在具体内容上博采众长,不戴有色眼镜,吸收借鉴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在成果推广中,要具有国际视野。

(八) 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中国特色新闻学不仅仅要总结过去,要分析现状,更重要的是要面对未来,为今后和未来提供支撑和参考。所以要有前瞻性,在研究中远眺前行的路,把握方向,预测前景,未雨绸缪。目前,理论研究滞后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理论研究不适应的一面。研究要有前瞻性、提前量、预测性,尽量起到引领潮流的作用。要及时捕捉实践中出现的新经验、新做法、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归纳总结、提炼升华。

三、 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中解决四个关键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大学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战略尚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科学,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完善,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进程中,要突出解决好四个关键。

(一) 提高政治站位,搞好顶层设计

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认识和看待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在顶层设计中确定好主题、部署好重点、制定好策略、谋划好布局。要对新时代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和科学把握。我们所处的这个新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国特色。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要在这样新的历史方位上加以审视;要有忧患意识。习近平强调,“备豫不虞,为国常道”。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和激励的斗争,要有足够的警惕和应对的措施,继续解决好“挨骂”的问题。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新闻教育教学中的干扰;从国家的视角看,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是关系到未来新闻人发展的百年大计。青年问题是国家安全问题。青年健康发展,国家才能健康发展。

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需要进一步搞好顶层设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宣传部门要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各有关高校要加强领导、组织实施,新闻院系要高度重视、落到实处。要改变不想管、不敢管、不会管的状况。

(二) 加强整体规划,形成协同合力

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是一场伟大的工程,要有统一的蓝图,要有协调的行动。要做好近期、中期、长期规划,确定不同时期的目标、任务、重点。坚持问题导向,对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优先加以解决。要科学界定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内涵和外延。当前有“中国新闻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等多个名称,需认真研讨后加以明确区分或合并。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创建与完善,需要漫长的历史过程。要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既要扎扎实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又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抓紧进行,不拖、不等、不靠。要形成合力,而不能各自为战、单兵作战。要尽快建立中国特色新闻学全国性的学术组织和协调机构,加强校与校、校与新闻媒体、校与有关管理部门、校与社会的交流、沟通和合作。

(三) 抓住关键少数,培养两支队伍

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必须抓住“关键少数”。要做好教育、新闻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的工作,积极争取他们的重视和支持,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和条件。同时,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著名专家学者的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大学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最重要的研究基地、教育基地、学术基地。要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不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谁来培养人的问题。大学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后备军。如在学生阶段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打下扎实的基础,将来难以担当重任。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要立足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坚定的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认同者、执行者和发展者。积极开设相关课程,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们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制作的实践中领悟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真谛。要重视培养教师队伍。新闻院系教师要在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坚持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我国新闻教育的师资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培训,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使其真正承担起培养中国特色新闻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四) 加紧编写教材,提供必要保障

培养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教材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教材建设不过硬,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发展就没有后劲。经过前期努力,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有很大的努力改进的空间。要加快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中国实际的教材体系。新闻院系的其他教材、其他教学环节要协调一致、同频共振。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发展和将来从业的需求和期待。要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关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在科研立项、教材出版、论文发表、师资队伍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此文系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课题《中国大学国际传播力研究》(A171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李培根(2013年10月15日):有思想才能引领未来——被忽视的大学责任(上),《中国青年报》,2版。

柳斌杰(20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五块基石——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媒介社会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全球传媒学刊》,第3卷(第4期),1-8页。

马克思、恩格斯(19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467页。

习近平(2017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习近平(2017b):《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新闻学学术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加强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
重造新闻学
——网络化关系的视角
『解困新闻学』的特征和本质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