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红(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230000)
但丁曾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1让孩子“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对入学前幼儿德育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目前在对幼儿德育教育中,存在着若干问题,教育教学德育内容不够生动,德育方式偏于书面说教,孩子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去接受德育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德育的发展;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活动,使受教育者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在美术作品欣赏和教给幼儿画画、做手工时,挖掘美术活动中所包含的品德教育因素,利用各种美术教育环节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对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来自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育。取自幼儿生活的美术教育内容,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能使幼儿更充分更真实的认识周围的世界。幼儿在进行美术活动过程中就是促进对生活认识的过程。例如,在幼儿美术手工活动中,提供废旧材料,通过动手动脑将生活中丢弃的废旧材料变为实用美观的生活用品,让幼儿通过美术活动潜移默化地理解低碳环保的行为和做法,从小给幼儿渗透关注生活、关心生存环境的意识,从而加强道德行为的认识,由此可见,通过幼儿美术教育不仅使儿童自然地享受美的感染和熏陶,充分地吸取艺术的营养,更重要的是从小引导幼儿树立环保意识与责任意识,实现美术教学提高幼儿道德认识水平的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提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2幼儿期正是个人情感由低到高逐步发展变化重要阶段之一。幼儿的心灵,总是很纯真稚嫩,如果不注意保护和扶持,很容易遭受邪恶的侵蚀。可以通过美术作品来感染儿童,增强其对善良、正直、勇敢等优良品质的追求。凡是能触动幼儿情感和心灵的作品,就能引导儿童去崇尚,例如:画家卡萨特的作品《洗澡》,作品描绘了一位年轻的母亲低的头抱着女儿洗澡这一画面,作品主题鲜明,画面温馨,在欣赏作品时教师应启发幼儿讲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以唤起幼儿对父母亲情的体验与表达,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理解父母的辛苦,及其从小养育自己的不容易,从而理解父母、孝顺父母。通过美术欣赏活动,使幼儿在接受美术作品熏陶的同时又能获得良好道德情感体验。
儿童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单靠说教是不够的,必须进行适时道德行为培养,美术活动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孩子都喜欢参与的游戏活动。因此,幼儿园中很多领域的教育活动都会借助灵活有趣的美术活动开展。例如,为了让幼儿养成睡前刷牙,饭后漱口,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可以让幼儿说一说,做一做“我的漱口杯”;通过对漱口杯的制作和用途的了解,幼儿就会调整和选择自己的行为,做到知行合一,将道德认知付诸行动,进而成为稳定的行为规范。
(1)亲自动手,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认识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教育者通过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引导幼儿了解中国各个民族的风俗,文化,幼儿可以通过各民族的服装、头饰的色彩、图案、造型,了解藏族、苗族、傣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不同之处,并能抓住不同民族的服装特色进行绘画表现,加深认识。
中国画:教师通过视频让幼儿观看水墨动画片来让幼儿了解中国特色的国画,并让幼儿亲自尝试用笔、墨、水在宣纸上进行无主题创作,通过水墨浓淡在宣纸上的图案展开想象,像怪鱼、怪兽开始引发幼儿兴趣,在创作时幼儿不受限制,就会很开心,让幼儿充分体会水墨相融带来的乐趣,感受水墨变化带来的美感。
民间工艺:民间工艺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最亮丽的明珠,它用之不竭,取之不尽,被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断地传承、弘扬和发展。让幼儿亲自参与陶瓷、泥塑、剪纸等传统工艺的制作,可以增进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用简单的剪法剪出美丽的窗花,幼儿兴趣浓厚,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2)主题绘画,促进爱国情感的形成
教师可以利用国庆节开展“爱祖国、爱家乡”亲子主题绘画,在活动之前,教师先播放有关国庆节的视频资料。引导幼儿观看分析,通过讨论让幼儿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然后开展亲子绘画百米长卷,和父母、同伴一起欢度国庆节。
在开展这一活动中,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制作活动,通过教师设置的合作活动,以小组之间的竞争达到促进小组通力合作的目的,在活动中遇到了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就及时帮助和引导小组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小组活动,幼儿可以更加领会到公平、合作、友爱、互助、勤奋,培养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和有效的社会交往技能,在活动中,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还要注意同伴的活动。遇到共同的完成的任务,幼儿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同时他们还会主动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
我们一直倡导保护环境从小做起,让幼儿从小树立节约意识,以美术活动“旧鞋变身”为例,鞋子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结合幼儿想象力丰富、喜爱动手的特点。便可以设计一则大班美术活动——“旧鞋变身”。活动中,让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思考,根据鞋子的特点,让孩子们可以将鞋子变成汽车、飞船、人脸、怪兽等。从上述案例中,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既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发展了其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让幼儿感受废物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整个美术活动中可以有意识的渗透环保教育,这种亲身体验,远比教师灌输式的教育更能激发起幼儿的环保和节约意识。
教学评价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应从整个活动过程中,以认识、情感、操作的各方面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美术作品能清晰地反映出幼儿的美术能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对幼儿美术作品应以正面评价、鼓励为主,有利幼儿情绪稳定,唤起更高的学习热情,满足幼儿自尊的心理要求,其次,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于幼儿任何一点的进步,在美术活动中变现出来的耐心、细心和合作精神,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表扬,激发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以美行善,寓教于美是很多教育家的共识,以美术活动为结构点的审美教育,能促进幼儿德育目标的达成,对幼儿培养健康的心态,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评价幼儿美术作品,并在对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时,有意识的渗透耐心、坚持、友好合作等德育品质,减少传统教育本身的弊端——强制性与灌输性,让幼儿在寓教于乐中健康成长。
注释:
1.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99.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9:234.
参考书目:
[1]杨景芝.儿童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姚梅林.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