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徐媛(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530022)
“圆”的审美意识的形成历史悠久,“圆”既表现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也是一种审美心理结构,以“圆”为美的审美观念早已深入人们的思维当中,并在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根深叶茂。中国古典舞与戏曲、武术等传统艺术中有着共同的运动规律的特征,它们的动作姿势都表现出辗转、回拧的状态。中国古典舞本是从戏曲中脱胎而来,而戏曲又融合了武术的养分,因此和武术一样都具有“圆”的运动轨迹。
戏曲舞蹈也是画圆的艺术。在戏曲舞蹈中,要求动作圆起圆止。不仅要求动作姿态的造型美,还要求在运动过程中做得圆润有力,这也是其身法的特色。例如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也讲究胯与肩合、与腰合。
中国古典舞继承了戏曲的审美特征,采取“取其神,退其形”的吸收原则,戏曲中主要是“四功五法”,四功为“唱、念、做、打”四项内容。“唱”和“念”讲究唱词和念词要足够押韵,圆润饱满,形成音韵上的圆;“做”与“打”在戏曲中夸大“圆”美的运用和体现,要求“圆起、圆行、圆止”。
在武术中,尤其重视圆的运动,在运动轨迹中,都含有“圆”的路径,圆是阴阳互易变化得来的结果。在技术规格上主张“内外相合”——内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在技击原理上主张“欲重先轻、动静相随、欲进先退”;而古典舞的审美特性也反映出这种相反相成的运动规律,例如身韵中的“燕子穿林”,在动势语言上它包含了“欲左先右”、“逢冲必靠”、“欲高先低”、“逢开必合”的运动规律,在外形上要求达到“心动形随”、“形神相融”“表里兼修”的境界。中国古典舞蹈的“一切从反面做起”,使动作之间的衔接部分产生一种圆滑、流转的空间动态。
古典舞身韵吸取了戏曲、武术中的精华,因此它们有着共同的审美风格特征,“圆”是组成动作的主要形式特征,以腰部为轴心,提炼出最基本的平圆、立圆、8字圆三种路线轨迹,以三圆为母体,生发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效果。
古人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气”是人类生命的根源,就像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地球自转一般,不可缺少。美离不开“气”,“气”是美的本源。“气韵”是中国美学的审美核心之一。
“气韵”是“气”和“韵”在舞蹈运动中产生的内在精力与外在物质相联结的美的特质,所谓中国古典舞中的“精、气、神”,“形、意、情”,表现在舞蹈动作当中则为“身心合一,形神兼备”,“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气”有它自身的吸与呼的规律,包括鼻入鼻出、鼻入口出、口入鼻出、口入口出、长短呼吸、或间断式的呼吸等,都标志着人物情感活动所带来的变化,引起不同程度上的改变。并且,呼吸的强弱与力度的强弱可以带动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形成轻重沉浮,前进后退的感觉,从而推动步伐的进行。要想把握好中国古典舞蹈的精髓,必须先掌握好气息的运用,由百汇到丹田,由丹田再到会阴,气沉于丹田,内达于脏腑,外发于四肢。气也是圆流周转的。以气领形,从内而外才能够使气息顺畅,做到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顺畅自然。欲沉先提、欲呼先吸的动势规律,使气息与动作相互协调的融入身法之中。
气息贯穿在“圆”的运动轨迹当中,将更好的发挥出舞蹈动作,使动作看起来更有内劲,要让身段看起来更加饱满,需要懂得“气口”的运用,盖叫天说:“提着气,下身就会显得轻捷。戏里神仙驾云,妖怪架风,人呢,说句笑话,得架气。”(《粉墨春秋》)“架气”指的是气功的运用,气功在舞蹈的历史上源远流长,例如汉代著名舞蹈家赵飞燕身轻能作掌上舞,正是因为她善行气术,对气术的融会贯通自如,使舞姿轻盈曼妙,身轻如燕,由此赵飞燕的名字由此得来。
气功可以给舞蹈增强一份美感与神秘感,而气功的始端也依托于舞蹈。舞蹈对于“气”的运用,虽然在具体运动上与一般意义上的“气功”不同,但本质都讲究身体在运动过程中要受主体意识的支配。所以强调在身段运动过程中熟知气的用法,到达身心合一。其“身合”指的是“三节六合”,首先“三节”,指上半身的手、肘、肩,下半身的脚、膝、胯;“六合”即是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身合,身与手合,手与脚合,脚与胯合。舞蹈还讲究内与外合,内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合即手与脚合,头、腰、脚的对照,肘与膝合、肩与髋合,胯、膝、脚的搭配,肩、肘、手的相随。古典舞在圆的观念下,不光在姿态上有所体现,在舞蹈演员的气息上也有所呈现,内部的气息也要走圆,它不是一种直线的上与下的呼吸,而是无形之中循着圆的轨迹像抛物线似的呼吸,感受气息的不断循环往复。
古典舞重视“圆”的审美原则,是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根本标志。主要是由整个肢体运动造成的圆线轨迹,不仅是“形”的圆,也是“线”的圆。划分为“三圆”、“两圈”,即平圆、立圆、8字圆与大圈套小圈。
平圆即是指手的部分或包括整个上半身的运动,呈现为在平面上做的圆线运动,运动时身体要像“磨盘”一般。例如身韵中的主干“云间转腰”,它是古典舞训练中平圆动作的基础,以腰为轴点,完成上半身的360度平圆环动。
立圆指身体动作呈现为竖面的圆周线,立体的圆,它的运动路线呈“车轮”状。例如摇臂转肩,手臂在身侧做立圆轨迹上的由前向后或由后向前的运动,上身配合手臂做横拧状。包括踏步翻身也是循立圆轨迹的典型动作,以髋关节为轴心,以胯为折点,以腰为力点,两手撑开双山膀走立圆,经过旁腰、后腰、旁腰、前腰,两脚脚掌、脚后跟蹍动的过程,左右脚交换重心,完成上身与地板平行的翻转动作。
8字圆即是指肩部或两臂在同一时间完成相反方向的圆线运动,在交错重叠的两个圆中配合完成。8字圆的代表动作就以身韵的典型动作“风火轮”为例,由双臂完成身前立圆、身后立圆,并通过腰部的横拧、倾仰的贯穿综合而成。再例如双晃手,手臂在立圆的运动轨迹上,身体动作呈现为前后、或左右两个车轮式的运动路径,与上身反衬动律,做身前“分手”与“合手”的双手配合动作,肩走8字圆。
大圈套小圈即是指身体动作呈现为交错的圆的运动轨迹,以身韵组合中的云手为例,云手在于突出“云”字,在双臂交错中完成立圆轨迹,双手相互配合,想象在胸前揉抚一个小圆球,整体的路线要圆,要求眼随手动,硬中含柔,双手带双肘的圆弧线中完成云手动作,讲究内在的心劲与肢体动作相结合,呈现“大圈套小圈”的动作要求。还有许多古典舞的姿态都是在圆的基础上加以变形、转变而来,例如卧鱼、顺风旗等等。
圆生万变,不离其圆,“圆”存在于多种艺术门类当中,并作为古典舞审美原则的核心。古典舞以古人尚“圆”的哲学思想作为审美标准,并形成古典舞特有的风采,它在造型姿态上、运动路线上、节奏把握上都与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的圆美观倡导了一种不停在运动过程中的观念。“圆”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崇拜,象征着审美追求的理想境界;“圆”是一种思索,以回归的姿态重返“美”的本真,以循环的执着询问“美”的质地,以否定的力量探求“美”的真谛。
本文的重点是对传统艺术门类中的戏曲、武术等进行分析,把握传统艺术圆美的运用和体现。将“圆”审美的内涵解读放置到中国古典舞当下的实践中。圆生万变,万变不离其圆,圆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基本特征。所以,将与中国古典舞最为密切相关的传统艺术中展开,对“圆”在传统艺术中和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审美特征及运用分别进行阐述,为广大读者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古典舞的精神所在。
[1]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8.
[2]李北达.《中国武术理论与舞蹈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3]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