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岩画中的骆越先民色彩心理探究

2018-01-27 11:44:35梁穆穆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532200
大众文艺 2018年2期
关键词:骆越花山岩画

梁穆穆 陈 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 532200)

花山岩画主要分布于广西左江流域,那里群山林立,风景秀美。从宁明到扶绥,过龙州和崇左市江州区,绵延200多公里,有4000多个图像。这些图像主要是由壮族先民-骆越人用红色颜料绘制而成,岩画颜料层的颜色多数为赭红(土红)色(如宁明花山、龙州棉江花山),少数为鲜红色(如扶绥吞平山)或暗红(如扶绥岜割山)。其成分主要是赤铁矿粉和动物胶等。这种颜料具有较强的耐光性、耐候性、耐热性、化学稳定性,着色力和遮盖力等特点。为什么选用这种红色的颜料来绘画呢?使用这些物质材料可能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个是对现实的形象进行摹写的功能,另一个是表现绘画者情感的功能。多数情况下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是结合在一起的。在人类生活中,人们有很多的机会接触红色,红色现象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在这里可以通过色彩的古今同源来探讨骆越先民与红色的渊源。

一、古今同源的红色现象

左江花山岩画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文献记录在一千多年前。这在文化上出现了断裂现象,也就是说在岩画出现到有关岩画的记载,中间隔了一千多年。这种间隔对于后人想要去解读花山岩画带来了种种困难。目前人们对于花山岩画的解读有不同的途径,比如考古法、田野调查法等。这些方法对于我们认识花山岩画都起到了极大的帮组作用。尤其是考古出土的物品是一种有力的证据。但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后人对于骆越先民使用红色颜料仍然缺乏了解。左江花山岩画全部使用红色颜料绝不是任意而为,一定具有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下面通过分析红色的古今同源来尝试解读骆越先民对红色的使用问题。红色现象的古今同源指的是红色现象出现的场景具有相似性,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

人类在早期原始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可以接触到红色。红色是血液的颜色。人类在早期充满血腥的狩猎生活中,动物在被杀害时,会流血。有些人受伤,也会流血。初升的太阳、落日的余晖、火焰等都是红彤彤的。人在生病的时候,身体会失去血色,健康的人却是面色红润。这些红色的现象在过去和现在都是常见的现象。人们在不同的场合接触到红色,所以人们对待红色的态度应该是多样化的。这就是骆越先民与红色的渊源。

下面分析一下人类的色彩心理以帮助我们认识骆越先民对待红色可能的态度。因为红色属于基本色,同时人类对于色彩的感知比较初级,就像当前社会的儿童已经开始感知周围环境的颜色。即使人类社会历经2000多年,这种对色彩的感知仍然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人类对色彩认识的变化,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赋予了色彩的文化内涵。但从直接感官上来说,不会有什么变化。所以在对待常见的基本色彩的心理上,应该同样具有古今同源性。

二、人类的色彩心理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对日常的自然现象和周围的人与物有不同的体验与反应。色彩本身只是一种物质,不具备感情特征。但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对不同的色彩会有不同的体验,会赋予不同色彩以不同的情感。会对不同的色彩产生不同的联想,这可能导致了人们对于颜色的不同的态度和偏爱。并学会适当地使用色彩来为自身服务。

1.色彩的冷暖

色彩的冷暖主要源于色彩的对比,来自于人们对于不同颜色的感受。比如,人们把蓝色和红色放在一起,就会感到红色很暖,蓝色很冷。这是因为在人们在看到红色时,会联想到血液、火焰、初升的太阳等,这些都可以让人感到温暖。而蓝色会让人联想到平静幽深的水面,冰凉的湖水等。这样红色本身可以给人带来温暖。这种直观的感受,古今具有同源性。

2.色彩的联想

人们突然看到的色彩会触发人们对于那种色彩最深的体验、埋藏的情绪。这样就超越了冷暖的直观感受。触景生情,内在的记忆被激活。红色一般情况下可以让骆越先民联想到血、初升的太阳、落日的余晖、火焰等,及其这些现象所曾经触发的情感,如温暖、激情、生命、战争、危险等。人们的经历不同对于红色会有不同的联想。

3.色彩的象征性

由于人们对色彩所产生的联想,人们也就学会了使用色彩来触发他人的情绪。这里色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象征作用。这种象征作用受到时代、民族、地域等影响。对于骆越先民来说,红色可能象征着生命、阳光、激情、火焰、希望、危险、战争等。在现代社会中,红色的涵义可能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象征革命,象征着光明的前途、正义、崇高、进步的思想、高尚的品德,也象征着婚庆、节日的喜庆气氛和幸福概念等。

从色彩心理的分析,可以推断骆越先民全部使用红色颜料绘制岩画的心理事实。因此,花山岩画使用红色颜料绘制应该具有多重文化内涵。

三、骆越先民的红色崇拜

从花山岩画图像来看,可以看到骆越先民的原始文化活动,最直观的是一群人形图像围着一个大的图像在跳舞,中间加入了一些动物图案,器物图案等。从红色的颜料和这些图案中可以大致推测骆越先民红色崇拜的多样性。这里所谓的红色崇拜,就是指骆越先民对于红色的偏爱。是骆越先民对于幸福温暖的渴望、原始的生命意识、对美和生命激情的追求、对太阳的膜拜等。

1.原始的生命意识

人类的生死对于人类自身来说是头等大事。动物遇到危险都知道逃离,所以求生也是人类的本能。在原始先民的认识中,可能不清楚死亡的原因,往往简单的归结为血色的消失。因此,出于求生的本能,原始人类可能会用动物的血液或者红色颜料涂抹自己,以求不死。红色涂抹身体也会让人感到健康,而不是病态,没有血色。在壮族的发展史上历来推崇尚血观念和尚红习俗。尤其在远古时期,血液被认为是生命的象征。古人相信血能辟邪,因为血液是红色的,所以古人认为,凡是红色的东西都具有和血液同样的辟邪除恶功能。由此可见,花山壁画色彩的选用不是任意的、偶然的、即兴的行为,而是壮族先民生命意识的体现。

2.对太阳的膜拜

在花山岩画上有许多圆圈,圆圈内的图像看起来很像光芒四射的太阳。在当地出土的铜鼓也具有类似的图案。从铜鼓的图案可以看到骆越先民对太阳的崇拜。太阳光芒的变化决定了白昼和黑夜,带来了四季的变化。原始时期,太阳同样可以驱逐黑暗,带来温暖。给人类带来欢乐。有阳光的地方万物生长,没有阳光的地方,阴暗潮湿。红色的太阳,让人们产生了喜爱之情。太阳照射,人们感到温暖,血气上涌,生命活力涌动。现在的壮族铜鼓大多也都有太阳芒星。体现了人们对太阳的崇拜之情。

3.生命中的激情

远古时代,左江的洪水,再加上环境恶劣,猛兽毒虫滋生,医疗条件差等都会对人口造成伤亡。为了种族的延续,骆越先民希望人丁兴旺是必然的。在花山岩画上有很多反映与生殖相关的图像,这是一种生命的激情和绵延所必须的。花山岩画全部使用红色颜料绘制,让人联想到火焰的颜色,生命的律动。花山岩画图像,所有的正身人像和侧身人像都是双手高举,曲蹲双腿,似蛙状。给人一种欢腾、跳跃、非常愉快的感受,显示了生命的激情。这些图像和带有生育特征的图像融合在一起,并不矛盾。反而给人一种激情,如同火焰在风中的跳动。这种红色的火焰是生命的激情。

4.对外来入侵者的威慑

粤人之俗,好相攻击。在原始社会末期,阶级社会初期,生产发展,人口增加,部落为了争夺私有财产,包括土地、财物、奴隶等,或者因为其他矛盾和冲突,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械斗。而在古代的左江流域,主要的交通是水路。这从图像上可以看到船的造型来推断。花山岩画主要绘制于河道两岸,红色的图案,让人看到会产生畏惧的心理。对于骆越先民来说,为了防止外敌的骚扰入侵,通过绘制红色图案于崖壁之上,也是可能的。据文献记载确实起到了这种作用。可以参考南宋李石的《续博物志》关于花山的记载,和明朝张穆的《异闻录》中也有关花山的记载。这都给花山岩画赋予了一种神秘色彩。

5.审美需求

花山岩画可能就是对现实骆越先民的日常祭祀活动的摹写,在原始居民中使用红色颜料还是较普遍的。人们在考古中发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已经知道用赤铁矿粉来把一些佩戴的兽牙等装饰物染成红色。这可能是骆越先民的一种审美需求。同时花山岩画的红色图案,也可以让人感到鲜艳夺目,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和灰色崖壁和周围的山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里只讨论了花山岩画的色彩的审美问题,对于图像的美,图像的组合形式美等暂不讨论。

这些红色崇拜也暗含了红色对于骆越先人的功能。比如,延续生命、审美追求、子孙绵延、威慑敌人等。对于红色与巫术活动、祭祀活动,包括祭神、祭祀祖先、祭拜铜鼓等已经有大量的论述,这里不具体探讨。

四、对骆越先民红色崇拜的思考

下面从移情说来探讨骆越先民的红色崇拜心理。移情说是2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一个心理学美学流派和心理学文论流派。移情说可以帮我们很好地理解骆越先民对红色的偏爱之情。休谟在《人性论》等著作中提到,美即快感,他认为美源于对象能满足人的同情心,分享旁人的感情。维柯在《新科学》之中分析了人类原始状态的诗性智慧,指出了诗性智慧是人类早期思维活动的主要方面和特征所在,其中提到了一条诗性智慧原则,即“以己度人”的隐喻,也就是原始人凭着自己的经验来体验外在的其他事物,包含着人把自己的情感通过想象在对象中表现出来。费舍尔提出了“审美的象征作用”,认为艺术和自然是人类生命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是“对象的人格化”。在移情的作用下,审美者的人格和对象完全融合为一,达到了审美活动最完满的阶段。伏尔盖特认为审美价值是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自我价值,最终关涉主体的心灵。而审美情感和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是移情。移情的特殊性表现在“客观感情”的突然显现,即主体把这种感情附着于外界的物质对象。

骆越先民的花山岩画红色图像在周围山水的环绕下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让人们在日常生产劳动中得到心里的快感。在祭祀活动中,可以体验祖先的丰功伟绩,感受到祖先或者在狩猎活动中的卓越表现,或者在对外战争中的英勇杀敌行为。骆越先民在对着花山壁画的祭祀活动中,对着花山岩画的图像,红色的图像可以激发参与者内在的生命激情。在这种状态下,主体和客体完全融合,人们举手狂欢,狂欢之后也可以达到心灵的净化,获得了身心的愉悦,从而实现了审美活动的最完满的阶段。对于外来的入侵者,红色图像就不是审美的移情作用,更可能是让他们感到惧怕,会联想到一些记忆中不愉快的事情。

五、结语

花山岩画的红色图像是一种复杂的文化体现。可能出于写实的需要,可能出于情感的需要。在写实中反映了骆越先民的红色崇拜,在情感表现上可以体现多种色彩的功能。总之,在左江流域有大量的赤铁矿源和红土。骆越先民长久居于此地,对于当地的矿物质颜料应该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和广泛的运用。骆越先民使用红色颜料作画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广泛使用红色颜料来装饰物体。广西壮族人民用赤铁矿石(壮话叫“天宁”,即红石的意思)制成颜料涂饰木器制品或用来书写。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对红色的喜爱。红色,太阳的颜色、木棉花的颜色等,能够给人们带来温暖、激情和审美体验等。一些人类学家在北美洲印第安原始居民和南美洲土族居民,还有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都发现了用红色颜料涂抹身体的现象,这也可能说明人类在天性上有一种红色崇拜的心理倾向。在对待红色的审美上有着共同的审美心理。花山岩画的色彩及其图像中的美术元素目前在绘画创作中、工艺品制作、景区或城市装饰设计、旅游产品开发中被广泛使用。

[1]龙刚强.左江流域崖壁画颜料成分的推断[J].广西民族研究,1986.

[2]覃彩銮等.左江崖画艺术寻踪[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3]李松.中国美术史-先秦至两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马也,仇永波.色彩基础[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

[5]李萍.从左江花山壁画看壮族的审美追求与习俗文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

[6]张玉能.西方文论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骆越花山岩画
China builds digital image database for 72 petroglyphs
花山欢来啰
歌海(2023年4期)2023-11-01 23:55:04
骆越•印象系列设计
南宁市博物馆馆藏西周铜盘赏析
骆越花山岩画的稻作文化解读
民族学刊(2017年3期)2017-07-20 15:16:20
花山请你来
歌海(2017年3期)2017-05-30 15:39:38
我在花山等你来
歌海(2017年3期)2017-05-30 15:39:38
花山恋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孜孜荣岩画
西瓯、骆越的出现、分布、存在时间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