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范亦豪
读文学作品,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里是不可不读的大家。老舍是个奇才,他的书当然值得读,但也得精选。我建议,首先读《骆驼祥子》,这是享誉中外的经典,是他创作的高峰。
要是你有余力又有兴趣,还可以读一读他的《四世同堂》和《茶馆》,这是他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代表作。另外,《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短篇也很值得浏览一番。
好,读《骆驼祥子》之旅就要开始了,我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和他创作这本书的一些背景。
老舍在现代文学大师当中有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他是唯一一个穷人出身,从老北京的贫民当中走出来的作家。他的父亲是清朝皇城的一个最下级护军。1900年,老舍出生的第二年,他父亲就在八国联军的炮火当中阵亡了。这以后家里的生活更加困难,就靠母亲不分昼夜地给人洗衣服做活支撑着全家。老舍这个小儿子极其聪明,可是,穷,哪有条件上学啊,到了九岁还不识一个字。要不是因为一个偶然改变了命运,按常规,他顶多长大一点儿在街边卖个花生米,卖点儿零食,或是到哪家店铺去当个小伙计。谁也想不到,有一天大善人刘寿绵路过,突然走进他家看看,顺便就把他送进了私塾。从此学了文化,后来又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小学校长、劝学员、中学教员,1924年到1929年到英国做了五年的汉语讲师。
在英国教汉语之余,他开始写小说,一连写了三部长篇。起先是拿它“写着玩”的,虽然看得出他对国事的关心,但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幽默。小说寄回国,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得到了鲁迅等名家的肯定和鼓励。
到1930年回国,他已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文献,下了很大功夫,又写了很有影响的作品,这时的老舍已经是一个中外学养深厚而且相当有名气的作家。他“玩儿”成了真的。
回到中国,双脚踏在这苦难的、危机重重的土地上,他写作的调子变了,眼泪多了,幽默少了。虽然他当了大学教授,吃穿不用再发愁,但是他忘不了穷苦的百姓,他为中国发愁。他的创作进入了以悲剧为主的时期,他在为穷人说话。像《月牙儿》《微神》都是穷苦妇女的悲歌,这里其实就有他自己初恋情人和母亲的影子。
创作的成功,越来越让他向往当一个专业的作家,专心地写作。《骆驼祥子》就是他职业作家的第一炮。老舍只用十五万多字,极其精练而且精彩地写了祥子曲折悲惨的一生。风格独特,内涵深邃,是最有老舍味儿的杰作。
在那个新文学刚起步的年代,很多有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家都想写写劳动人民,生活在城里的作家最常见到的劳动者就是人力车夫了。人力车夫,一般人们管他们叫“拉洋车的”。坐车的高坐在车上,拉车的在下边跑,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其实这是很不人道的。有人做过社会调查,当时北京人力车夫就有五万五千人,占全城人口的百分之七。所以鲁迅、胡适、徐志摩、郁达夫等都写过人力车夫。但是这些好心的作家都只能是从外部观察,写他们穷困、吃苦,最多写他们老实、厚道。
老舍大不一样,他熬过人力车夫一样的穷日子,他的亲戚、邻居中有一些就拉过车。而且,为了构思这部书,他“入了迷似的去搜集材料”,包括生活的、语言的,求教过不少人。他说那些日子他不停地思索,“思索的时候长,笔尖便能滴出血和泪来”。
祥子,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个进了城的农民工,而且他是不可能再回到农村的农民工,因为他在农村的父母死了,地也没了。他没有什么手艺,就选定了拉车。他的本钱是个子大,身体壮实,为人厚道又踏实苦干。他觉得凭着这个,奋斗上几年或更长一些,完全可以活出个人样儿来。他没有什么奢望和野心,一辈子的梦想几乎就是一件事:买一辆自己的车。这时候的祥子,老舍说“有点儿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然而,后来,他从人变成了鬼。
祥子的梦想没有错,要求也实在不高,他又非常努力,可是社会是怎么对待他的?
围绕买车这个中心,祥子就经历了三起三落。
第一次,他忍着劳累,苦着自己,有病也熬着,风里雨里,咬牙努力,整整三年,凑足了一百块钱。买到新车的时候,捧着买车的单子,手都哆嗦了,“几乎要哭出来”。他把这一天当作自己的生日,车就是他的命。
可是没多少日子,军阀们开仗,他让败兵给抓了差,在山里跑了多少天,逃出一条命来,车没了。
第二次,祥子不甘心,又苦干了几年,把钱都攒在泥做的扑满(存钱罐儿)里,眼看就能达到了买车的数儿,又让特务给抢走了。特务还告诉他:“这些钱儿买一条命,便宜事儿!”
这两次打击虽然严重,但毕竟是外部的,他的正直、朴实、勤劳的品质没有变,他完全可以从头再来。最可怕的是精神上对他的摧毁,而对他最要命的打击来自虎妞之死。
第三次是用虎妞的钱买的车。后来虎妞死于难产,抢救,出殡,车卖了,祥子又变得一无所有。这一次祥子的精神垮了。
对虎妞,多年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是认为祥子和虎妞之间是美好的爱情。一,虎妞是车厂主的女儿,是有钱人爱上了一个穷小子,完全不顾阶级的界限;二,是敢和家长刘四爷的疯狂反对叫板;三,是反对封建包办,追求婚姻自主。
我看过两种改编成话剧和电影的《骆驼祥子》,都在赞美他们的爱情。电影里,结婚以后两个人逛庙会,人们羡慕地看着他们,议论说:“看这小两口!”扮演虎妞的演员是斯琴高娃,除了给她加了两颗虎牙,虎妞的形象不老不丑也不凶。
但是细读小说原文,我们会发现虎妞对祥子的“爱”就是灾难。虎妞虽然疼爱祥子,却是把祥子当作欲望的奴隶,当作俘虏,而祥子对虎妞绝没有爱。
是虎妞趁祥子失意时灌醉了他,又在腰里塞个枕头,伪装怀孕,逼着祥子结了婚的。
老舍说,祥子的感觉是他已不是人,而只是一块肉。他没了自己,只在虎妞的牙中挣扎着,像被猫叼住的一个小鼠。“他恨不能双手掐住她的脖子,掐!掐!掐!一直到她翻了白眼!把一切都掐死,而后自己抹了脖子。”——这哪里有一丁点儿爱情啊!
虎妞真是现代文学当中独一无二的形象,从虎妞身上我们看到生活的复杂性,除了老舍没有人能把她写出来。
前两次的丢车是这个世道从外部对祥子的迫害,而虎妞对祥子的纠缠和控制,则是对祥子精神致命的摧毁。祥子说:“就是想起抢去他的车而且几乎要了他的命的那些大兵,也没有想起她这么可恨可厌!”“她把他由乡间带来的那点清凉劲儿毁尽了。”从此,祥子从一个体面的好强的正派的人一步步走向不可挽回的堕落。他开始偷懒,混日子,骗钱,得了性病,直到为了钱出卖了阮明,把阮明送上刑场。他毁了肉体,也毁了灵魂。
祥子的命运给读者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就是在一个残酷的社会里,人如果要活下去,应当有怎样的精神防线。是的,如果外部世界的迫害是难以避免的,那么他的堕落有没有自身的原因呢?
大家在读《骆驼祥子》时可以梳理一下,可以发现在关乎祥子命运的时刻和导致祥子堕落的那些节点上,常常是私欲和软弱使他不能抵制诱惑,失去了自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而他那种过分内向的性格和个人主义,使他永远形单影只,永远单打独斗,势必无法及时纠正错误,以致一步步滑向一条自暴自弃的不归路。
在这个下滑的过程中,小福子的出现是一道亮光。祥子对小福子是真诚的爱,他把小福子当成唯一的希望,这让我们看到祥子内心深处的美还没有泯灭。然而小福子的悲惨结局是无法避免的,她的死彻底浇灭了祥子内心微弱的烛光。祥子对这个世界对自己完完全全地绝望了。
《骆驼祥子》在美国有过一个译本,结尾处,译者好心地让小福子活了下来,祥子抱着气息微弱的小福子逃出白房子,从地狱跑到了自由的天地,眼前是树林草地,身上洒满了阳光。可是对这样的肆意修改,老舍很生气,他认为祥子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美化是错误的。
那么,祥子们的命运能不能扭转呢?老舍在当时也不清楚。他在探索,在思考。小说里有几处透露出一点儿信息。
一是他写了个曹先生,一个善良的正直的大学教授,一个多少有些社会主义倾向的人道主义者。但他最多只能在课堂上讲讲,只能在小家里营造一块绿洲,只能对祥子施舍一些同情和善意,到了当局要抓他的时候,他只能逃走。
二是他写了个宣传过叛逆思想的阮明,他很激进,却是个道德败坏的投机分子。老舍说:“乱世的志士往往有些无赖,历史上有不少这样可原谅的例子。”阮明后来是被枪毙了,出卖他的是祥子,这当然是祥子的罪过,但阮明也不值得同情。老舍对以革命之名行投机之实的这种人是深恶痛绝的。
三是让老马告诉祥子:“铁打的人也逃不出咱们这个天罗地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没有这么八宗事!”他批评祥子的个人奋斗:“干苦活儿的打算独立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老马打个比方说,蚂蚱只有“赶到成了群,打成阵”,“一阵就能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这似乎是在提倡集体主义,可老舍只说到这个份儿上。
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的描写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骆驼祥子》结构不复杂,一条线索,一个中心人物祥子。我特别想请大家注意的是对祥子的心理描写。
前边我们曾经提过,不少好心的大作家都想写劳苦的人力车夫,但是他们只能站在旁观的角度,从作者“我”的眼里去看车夫的苦,抒发同情和怜悯。因为他们不能精细地知道那些车夫心里的复杂矛盾和感受。
请看,胡适在《人力车夫》这首诗里是这样写的:
客告车夫
“你年纪太小
我不坐你车
我坐你车
我心惨凄”
有限元法需要如图1(a)所示的兼容网格,然而,网格加密和部件集成等许多技术原因会导致如图1(b)所示的不协调网格。
徐志摩在《谁知道》里这么描写:
我在深夜里坐着车回家,
一堆不相识的褴褛的他,使着劲儿拉,
左一个颠簸,右一个颠簸,
拉车的跨着他的蹒跚步。
郁达夫的小说《薄奠》这么说:
我不坐洋车则已,若坐洋车的时候,总爱和洋车夫谈闲话,想以我的言语来缓和他的劳动之苦。
他们的确都同情着洋车夫,但都是自上而下地俯视着。他们是“高踞在车上”发出自己的悲悯。
鲁迅的《一件小事》与他们有所不同,是敬佩,是仰视着那位向前走去的车夫的越来越高大的背影。
可能你已经发现,这几位的写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采取第一人称,是从作者的角度观察和描写洋车夫。为什么呢?我推测,这么写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回避对车夫内心的直接描写,因为这些穷人心里细微的东西作者们恐怕也把不准。
老舍就不同了,他曾经就是穷人,他的亲朋好友也有不少是穷人,他对穷人是平视的,穷人们的心他了解得清清楚楚。老舍原本最善于写对话,这是他的强项,这次他偏偏让祥子沉默寡言,笨嘴拙舌,只爱在心里对自己说话。这种做法很有点儿挑战的意思。我觉得简直可以把《骆驼祥子》归到心理分析小说里边去。
读这本书需要认真品味它的语言。老舍是京味儿语言的大师,他把北京话艺术化了,把它的美发展到了极致。同时,他又吸收了欧化语言的影响,譬如倒装的句式,口语里本来也有,但与欧化的不一样。“忙,年底下!”显然是口语。“浑身都有些发木,像刚被冻醒了似的”当然是欧化句式。把两种句式揉在一本书里非常自然,还别有一番韵味。
读老舍的书,你最好读出声来,这时你会感到极其流畅,它的抑扬顿挫、节奏、轻重音调整得非常讲究。比如:“她张罗着煮元宵,包饺子,白天逛庙,晚上逛灯。”四个短句最后一字的韵母分别是“平仄仄平”,烘托了虎妞新婚的欢乐心气儿。类似的处理让语言听着悦耳,读着舒服。
老舍认为“用纯白极俗的字,写出一种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化的文章才有本事”,要“不加酱油味精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我们在写作时不该学这种本事吗?
老舍还有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他用美好的文字给我们留下了一座老北京城。
打开《骆驼祥子》的大门,一口京腔京韵的老舍先生将带领大家走进老北京的街市、胡同、四合院和大杂院,品味老北京的城市景色、四时风光、民间礼仪和老北京人的多种性情和多样人生。这让人想起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老舍这幅画作,人是活的,而在空气中你闻到的是苦味儿。
带着你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步入祥子的世界吧。
说明:该稿是应天津人民出版社邀请进行录音的文字稿,录音附在新版《骆驼祥子》前面作为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