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着十九大全面召开的完成,十九大精神也随即向我们敞开,并逐渐深入到我们的思考之中。关于十九大的重要决策,重大问题,重要思想,重要举措等,是值得我们深入研读与思考的,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应深深的将理论与当前中国实践相结合,让理论根植于实践之中,探求出为使中国取得一定成绩的可行的实践之路。为此,本文主要针对研究十九大指出的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中的“精准扶贫”政策。
关键词:精准扶贫;乡村治理;短板效应;共同富裕
1 引言
为紧随中国共产党的脚步,认真学习贯彻并落实十九大精神,将中国现存的阻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硬骨头”啃下来,在十九大指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战略部署方面,我们要全面投入并致力于将这一战略的落实。为进一步将脱贫攻坚战略彻底完成且完成好,关于落实“精准扶贫”策略,乡村治理的发挥在这方面有着无可厚非的责任。本文将践行于乡村治理中的“精准扶贫”,从理论视角出发解析当前十九大提出的“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政策策略,以乡村贫困户为主体,乡村治理体系为框架,引用并克服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的“短板效应”,从而以理论为据为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一剂“良方”。
2 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下的“精准扶贫”政策
2.1 “精准扶贫”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有数亿人口脱掉了贫困的高帽,但还存在没有摆脱贫困的人口。解决我国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实现脱贫的这一难题,对我党建设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我们必须要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实到底,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充分的平衡的发展,让党在十九大中所明确指出的使贫困的地区以及贫困人口与全国一块进入全面小康。从而完美呈现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原理,为我党力图在2020年不仅完成并要完成好脱贫攻坚提供重要的保障意义。
2.2 “精准扶贫”的含义
2.2.1 从精准扶贫的政策意义上来看
关于“精准扶贫、脱贫”,我们最先要明确帮扶谁,怎么帮扶,谁来帮扶的问题。对此,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划分重点,做到因区施对,因人施策,不能继续一把抓,切实将扶贫与脱贫工作落到实处。对此我党要求调动我们国家社会的所有力量,实行中央整体筹划、各省担当总任、各市县有目的的搞好落实的工作机制,深化党政顶层领导干部担负总责的责任机制,走全面切实的扶贫道路,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这些帮扶责任主体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士,他们在党与国家的呼吁以及自身的社会使命带领下,努力投身于这一工作当中,极力达到“精准”这一要求,完成“扶贫”、“脱贫”这一目标。
2.2.2 从精准扶贫的理论意义上来看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贵在“精准”二字。目前我国在减贫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可喜的,但针对当前还未啃下的“贫困性硬骨头”,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对领导干部、帮扶主体来说,应在“精准扶贫”這一指示下,切实做到对不同贫困地区,不同的贫困人口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性的措施,以提高脱贫攻坚的高效、高质性。从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出发,“精准扶贫”中所扶的贫正是我国奔向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大局中的重点与关键,为此我们必须要找准路子,定好目标,制定好行动指南。
3 中国当前乡村治理体系中践行“精准扶贫”政策的必要性
3.1 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
3.1.1 中国的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还有所欠缺。在努力实现优化地域发展结构、增进地域协调发展、带领城乡一体化的历程中,坚持乡村发展策略,落实精准扶贫,达到精准脱贫,以乡村级治理为最贴近贫困区、贫困户以及贫困人口为途径,在脱贫方面要确切到具体贫困维度主体,从而用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最具针对性的方式,真真切切的使其脱贫,最终经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让中国人民全部走上已经等候我们很久的大道。
3.1.2 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中国社会主义是在“变”与“不变”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它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与中国的客观实际情况的。不变的国情和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仍旧向我们呈现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对于这其中的变,我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所发生的从“物质文化需求”到“美好生活需求”,从“落后的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这一转化不是凭空而现的,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结果。这要求我们统一协调区域、人口发展,尽最大可能的看到全体人民的境况。据相关的调研数据表明,我国还存在有几千万的农村贫困人口,而且这些贫困人口所在的区县、乡村,它们与其他城市、地区之间在发展上确实存在有较大的距离。为此,打好脱贫攻坚战,实行精准扶贫政策,为协调区域发展,实现全国人民共奔小康积攒力量,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增添新生机不容忽视。
3.1.3 中国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贯彻落实我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我们首先要正确解读了解何为共同富裕,何为实现途径,何为总体进程。中国这么多年的发展成绩显示,我们确实有一部分人在党和国家及其政策的帮助鼓励以及他们自身的艰苦奋斗中,富了起来,并且不忘初心,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精神,成为积极的致富带头人。但面对当前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采用“精准扶贫、脱贫”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突破该问题的关键。我们要坚持抓“关键少数”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从上至下,层层推进,责任到人,准抓落实,通过乡村治理将精准扶贫的指示更完备的下发到贫困主体中,让这些贫困主体迎头赶上,尽快早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宏愿。
3.2 “短板效应”的现实性
3.2.1 “短板效应”的含义
若要彰显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促成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的高质量腾飞,就需统筹城乡地区发展,从而带动依然棘手的贫困主体一同发展,使其完全脱离贫困的轨迹,走上我们全国人民应走的幸福之路。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或同等富裕,我们要的是所有人民都逐渐在先富带动后富的进程中步入富裕的之门。就如一个木桶的每一块木板的长度代表着不同主体的富裕层级,而每一块木板的宽度则代表了他们的实际经济水平,那是在全部脱贫的基础上的新一轮差距,但这样,并不影响我们的共同富裕目标,不仅如此,它更是代表了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只有全部脱贫了,我们才能在木桶里装上稳定量的水。
3.2.2 中国当前面对的“短板效应”
面对至今依然扎根于我们社会的贫困主体,我们要更加关注、了解、思考并付诸于解决他们的境况问题。但问题是,事物都以自身这一不同的主体而存在,因为不同,所以不同,这样就势必造成了差异。我们要想尽脑汁,用尽方法,取长补短,将共同富裕这一木桶的短板弥补起来。坚持先富带动后富,动用中国社会可以动用的一切积极力量,无论是政府策略,治理体系,还是企业产业都应竭尽所能,在政策的约束,社会的良知和个人的责任方面,都应有所为,并切实将精准二字践于行。
3.2.3 挣脱“短板效应”的举措
在中国社会中,我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且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在这里,不针对大的发展方向,只针对贫困人口与地区。虽然自脱贫攻坚政策提出以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有了实际性的推进。但不可否认的是,鉴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可能以绝对的命令来要求不同主体进行道德与价值上的选择。正因如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国家、党和人们的共同利益来要求自己贡献力量,并且无论是个人,群体或是企业都应具有一种爱人的向善性。从乡村治理的角度来讲,不同的乡村可能都会有一些在国家政府的扶持之下起家的产业结构或特色企业,而这些产业、企业的法人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应为致富带头人,他们不仅为自己创造了财富,同时,也为自己乡村邻里创造了致富的机会。故此,他们或许更应该得到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持,不断发展,从而在“精准扶贫、脱贫”的政策下,得到乡村领导的精准指派,成为贫困户及贫困地区的帮扶者。
3.3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经济性作用
3.3.1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含义
针对当前我们国家所提出的完全脱贫这一重要指示,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出发,该理论表明价值的本质是客体属性同主体需求和本领之间的同一,是世界的存在对人的旨趣。同时,价值来源于人根据自身的尺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如此,它对价值的本质和来源的诠释,就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实际进程相关联,和认可人在改造世界方面的权利和责任相关联。既然如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劳动者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他对当今我们社会中所存在的喜于不劳而获,漠于人身价值的部分人,具有一定程度的启示作用。既然要脱贫攻坚,要精准扶贫、脱贫,那么就必须强调这一过程中各个主体的作用,积极地调动他们的自觉创造性,通过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习贫困主体的价值构建以及劳动理论的各种作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3.3.2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性
马克思把价值概括为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没有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价值论把价值说为一种人类劳动,价值由抽象性的劳动所凝集。联系中国实践情况,我们应强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思考,并对生产性的劳动进行新的划分。伴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更应在理论上充足地肯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劳动也是孕育价值的劳动。除此之外,在这个信息时代,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认识,理解到这些对价值创造也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让我们了解到,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方面,我们有更多的渠道与途径来完成它,而精准扶贫的实现也变得更为可能。故此,人民想要脱贫致富就必须习得更广的学识与技艺,从而使自我价值增值。精准扶贫则是对他的最好的手段。
4 我国乡村治理体系中脱贫攻坚工作的现状
4.1 我国乡村治理体系中脱贫攻坚工作
党的十八大到现在,党中央勤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扶贫开发事业归入“四个全面”战略结构,大力践行精准扶贫,推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提高脱贫致富的绩效。而在十九大中,我党进一步提出了继续脱贫攻坚,进行精准扶贫脱贫的工作指示。在全国人民上下一心的努力下,我们的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之后的打赢硬仗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时,也让我们对实现自身的宏图大志抱以更加赤诚的信心与决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创造的不仅是物质生活财富,更是一种精神力量,他对我们的实践活动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精准扶贫它在增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同时,也的确优化了乡村的管理体系,同时也给我们农村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实践之策。
4.2 领导班子与“精准扶贫、脱贫”
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制度的坚决拥护和切实执行者,因为他们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發,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一切实践的起始点。解读精准扶贫政策,从精准二字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对其进行全方位,有重点的,分层次的实践划分,从上至下层层安排,落到实处,在扶贫中,既不让不怀好意者钻进来,也不让羸弱者漏出去,切实帮到该帮的人,解决贫困这一难题。为此,他们贯彻我党的“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搞清楚谁贫,怎么贫,怎么帮,谁来帮的问题,并弄明白什么叫脱贫,脱贫的原则是什么。如此,就要求我们责任到级,分派到人,落实到点,完全秉持公平、公正、廉洁、高效、质量的工作准则。同时不可盲目,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人们意识到虽然党和国家给人民创造了机会,但只有在坚持自力更生,自我劳动的过程中来实现自我价值,才是人生的真谛。
4.3 贫困主体与“精准扶贫、脱贫”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行,对贫困地区、人口来说,无疑是令他们喜出望外的事情。结合当前我国部分精准扶贫下的乡村来看,一方面群众参与乡村事务治理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村民的知情权和民主决策权利的使用以及在扶贫资料公开化和制度化投入上构成了村民参与乡村事宜的决策和监督形式。但另一方面,不是每一位贫困户主体都有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决心,其中不乏有一些人只是想要借用这一政策来满足自己当前的期望,而之后,并不在自己的考虑之中。这在某种程度上反应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责任以及人之为人的重要意义。机会不是人人都有的,但既然有了机会,自然是应当了然于心,实践于行,不辜负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好意,至少不会辜负自己的存在。
4.4 帮扶主体与“精准扶贫、脱贫”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团结的、有国家使命、社会责任的民族,奋斗在各个工作岗位的人民,都有一颗忠于祖国忠于党的炽热之心。我党和国家指示我们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坚决落实精准扶贫脱贫,那么,我们的各级领导班子积极动员,乡村委员会领导积极领导与分配,相关优秀产业、企业积极行动,秉持着自己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毅然奋斗于前线,竭尽所能倾听贫困主体的声音,并结合自身的发展结构,为他们能够彻底的确实的脱贫践行自己的能力。
5 中国当前践行脱贫攻坚下的“精准扶贫”的启示
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准贫困人群,发展农民的横向与竖向联合,多渠道增加大众收入,做到效益发挥好、群众真受益,以民本情怀推进我国的民生发展,为之后的赶超提供越发坚固的经济基础。在“精准扶贫”的号令下,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的有所作为,勇于担当,切实推动关键工作的务实之风,从理论和实践上更为丰富地展现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从政治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为“精准脱贫”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这一举措是党在新时期执政兴国的有益之行,是我们安身的新里程、牢握新趋势而积极发展的一条新路子。人民感受到了实惠,拥戴党,党的执政之基才能稳如磐石。精准扶贫,是使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重要之策。
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选择路径[J].农村经济,2014,(6).
[2]贺雪峰.贫困的根本与贫困的欲速则不达[J].决策探索,2016,(5).
[3]韩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17.1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48—49.
[5]于培源,吳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6]何炼成.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2001年底6期.
作者简介
闫洁(1995-),女,汉族,陕西省铜川市,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