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治聪
摘 要:以构建初中“友礼树”特色班级文化为依托,在马卡连柯平行教育理论的指引下,以“记事本”为研究载体,通过开展“美丽校园,活力班级”的系列活动,深挖班集体建设的内涵。“记事本”分别从“点、线、面、体”四个阶段建立并应用到教育实际,培育学生价值导向引领,不断提升德育创新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记事本 价值导向 引领
学生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正常生活,产生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面对? 在“友礼树”班集体这棵大树下寻找一个支撑点:“树”下记事本(简称“记事本”)。在马卡连柯平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努力寻找“记事本”里的传统美德故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新时期班级德育的创新教育。
一、从“记事本”到学生教育价值导向引领的构想
以“记事本”的传统美德故事为载体,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位学生,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了解班情:创建“活力班级”,促进“人人发展”
利用创建“活力班级”的活动,构建“友礼树”特色班集体。了解班情是班级工作的前提,而建立“记事本”是全面了解学生,分析班情的有效载体,建立“记事本”是以尊重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具体行动。
2.导向引领:开展“美德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美德教育是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友礼树”班级精神的引领下,开展“美德教育”活动,以“吟诵”课堂和“善德爱心”志愿者活动为切入口,从感化、内化、文化、强化的方向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个性成长:深化“案例研究”,促进“个性发展”
个性成长是尊重是以生为本和个体差异的具体做法,通过案例研究,全面分析个体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教育策略。它是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深入,也是建立“记事本”基础上的一种依据。
二、从“记事本”到学生教育价值导向引领的内涵
现代教育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以“美丽校园,活力班级”的主题活动,引领学生张扬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从“记事本”到学生教育价值导向引领的目标
(1)深挖德育内涵,铸就活力班级精神。借助“记事本”关注每一位学生,激活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位学生。积极开展“活力班级”主题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深挖德育内涵,充分发挥合力育人的功效。
(2)开展美德教育,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优秀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情操、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初中生正处在学文化、长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我们开设了“吟诵”课堂,以“吟诵”课堂为突破口,突出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组织参与“善德爱心”志愿者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以实际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志愿者服务奉献、友爱、孝敬、互助的时代新风尚。
(3)典型案例研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将教室作为班主任的“第一办公室”,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用心分析班级学情,定期与任课教师和家长沟通,增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记事本”不仅是全面客观了解班情、学情,也为进一步研究典型案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2.从“记事本”到学生教育价值导向引领的活动
(1)“记事本”与创建“活力班级”活动相结合。“活力班级”是在“友礼树”班级的精神引领下开展的活动,追寻“树”下阳光少年成长足迹,在创建“活力班级”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2)“记事本”与推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相结合。根据学校课程安排,我们把《经典诵读》纳入班级课程,把开设“吟诵”课作为“友礼树”班级《经典诵读》的专题学习内容,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活动得到真正有效落地。
三、从“记事本”到学生教育价值导向引领的操作
“记事本”经历了“四个阶段”,为学生初中学习生活的成长留下美好回忆,也让学生明确了前行的方向,有利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1.第一阶段:“记事本”中点的记事——记录
所谓“记事本”中点的记事,在“友礼树”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逮到什么就记什么,对哪一点有感觉就记哪一点。把班级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做详细记录,进一步了解班情提供了依据。
2.第二阶段:“记事本”中线的记事——专题
所谓“记事本”中线的记事,相对于以往“点”的记事而言,着重是围绕一个实践反思的主题,进行了专题化的研究。“线”的记事,突破了“点”的零乱、无序,能针对一个教育研究的“点”进行“线”的实践与反思,从而有效地突破了“点”所带来的“瓶颈效应”,以专题的形式思考某一类事或把零散的“点”串联起来。
3.第三阶段:“记事本”中面的记事——理论
所谓“记事本”中面的记事,如果从“点”到“线”是一种突破,那么从“线”到“面”则是一种飞跃。“线”到“面”,缺少反思、审视的高度。宽阔的教育视野、深厚的理论视野。不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看现象,还对实践的记录和零星的思考,它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去审视和提炼自己的实践。
4.第四阶段:“记事本”中体的记事——思想
“面”的记事,借的是专家的“高”,即所谓“理论”,那“理论”的高,本质上是“借”来的,不是自己的。“记事本”中体的记事,这个“高”是自己的,具有独特的、犀利的、自成一家的思想。是思想不是思考,这一切都需从记录开始,逐步形成独特的教育方法。
借助“记事本”对于学生教育核心价值导向,这本特殊意义的“记事本”,是从了解到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开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