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雅丽
【摘要】 目的:探讨在骨科大手术患者的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于2016年2月-2017年8月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行骨科大手术患者90例,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和参照组45例,对研究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的效果。结果:研究组DVT、下肢肿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研究组住院时间比参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研究组与参照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研究组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比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能够有效预防DVT发生,促进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提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 骨科大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6.0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6-0122-02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其主要由三大因素引起,即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在血栓形成之后,除少部分能够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以外,大部分会向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扩散[1-2]。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于下肢,研究显示在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50%左右,骨科大手术后常见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发生后会对患者手术效果造成严重影响,这也是导致术后患者病情进展、死亡的重要因素,故而如何有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十分重要[3]。本研究探讨分析在骨科大手术患者的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6年2月-2017年8月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行骨科大手术患者90例展开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90例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组45例和参照组45例。研究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44~82岁,平均(69.1±5.7)岁;骨折类型包括胫腓骨骨折4例,膝关节骨折5例,股骨干骨折11例,髋部骨折25例。参照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45~79岁,平均(68.9±5.4)岁;骨折类型包括胫腓骨骨折3例,膝关节骨折
4例,股骨干骨折10例,髋部骨折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对患者疼痛、肿胀程度及皮肤温度等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术后抬高患者患肢,指导患者有效咳痰、深呼吸、患肢锻炼等,给予患者日常生活、饮食护理,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以综合护理干预:(1)患者入院后即为患者讲解手术、DVT相关知识,提高患者认知,并根据患者心理实施相应的心理指导,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接受治疗与护理,促进患者配合度的提升。(2)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症状,重测患者血压、脉搏等体征,发现异常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3)手术后长期疼痛刺激会造成肌肉紧张、血流减缓等情况发生,为DVT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药物止痛,并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等方法缓解患者疼痛。(4)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初始可先进行一些简单易行的被动锻炼,如患肢关节被动屈伸活动、远端关节肌肉舒缩活动,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向床上主动锻炼、下床活动等过渡。(5)采用抗凝治疗方法预防DVT发生,护理人员取低分子肝素钠4250 IU对患者皮下注射,1次/d,持续使用2周。(6)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指导患者多食用高维生素、低脂的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多饮水,戒烟戒酒,对血糖及血脂进行良好控制,改正不良生活习惯。(7)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可持续活化较长时间的血液高凝状态,故而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并指导患者家属做好患者的院外护理,防止DVT等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有效恢复。
1.3 观察指标
(1)觀察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后DVT发生情况,同时观察下肢肿胀发生情况、住院所用时间,并计算统计比较。(2)采用B超分别检测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并进行统计比较。(3)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采取百分制,包括专业性、护理态度、护理质量、护士责任心等方面,80分以上表示为满意,60~80分表示为一般,60分以下表示为不满意,总满意=满意+一般。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对比
研究组DVT、下肢肿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比参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前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对比
护理前研究组与参照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研究组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5.56%,参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80.00%,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DVT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是一种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该疾病大多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老年人群中,主要由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引起,在患者发生DVT后会使下肢出现疼痛、肿胀等局部不良症状,当血栓脱落后还可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对患者生命产生威胁[4-5]。DVT由于多发于大手术、高龄及合并其他疾病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科大手术患者中大多都为老年人,DVT发病率也就逐年上升,加之其容易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且治疗较为棘手,因此有效预防十分关键,而在DVT的预防措施中,护理干预是主要手段,探讨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模式也就成为临床研究重点[6-7]。endprint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護理学也在不断进步完善,常规护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临床护理需求,逐渐被临床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新型的护理模式。综合护理是一种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其较常规护理更具系统性,通过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将之环环相扣,整体协调一致,使护理服务水平及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综合了小组护理及责任制护理两种护理模式的优点[8]。将综合护理应用到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DVT预防的护理中,健康宣教、心理护理能提高患者认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利于患者配合及术后恢复[9]。疼痛护理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疼痛产生的应激反应促使DVT形成,同时还能够避免术后患者因疼痛而惧怕活动锻炼,影响恢复效率[10-11]。下肢锻炼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同时也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预防DVT发生。抗凝治疗可通过从内部阻止DVT发生;饮食干预可提高患者恢复效率,进而减少卧床制动时间,以间接降低DVT发生率等[12]。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DVT及下肢肿胀发生率均比参照组显著更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更为明显,同时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充分证实综合护理确切效果,印证了上述结论。
综上所述,临床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能够有效预防DVT发生,促进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提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海立,孙家元,张弢,等.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盆髋臼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6,33(8):2054-2056.
[2]梁莉娟,醋爱英,杨欣萍,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计划单的制订及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5):1351-1355.
[3]侯训凯,林永杰,石恩东,等.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脊柱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中国药房,2015,21(30):4221-4223.
[4]李家玲,支乐.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探讨[J].当代医学,2016,22(28):101-102.
[5]刘素芳,张向梅.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4):157.
[6]叶华青.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9):289.
[7]刘坚,李惠图,曲承英,等.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J].母婴世界,2016,12(7):156.
[8]武艺伟,武杏伟,闫丽欣,等.综合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5):119-121.
[9]卞娜,王汝娜,孙彦敏,等.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术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147-149.
[10]郭华英.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临床护理[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1):111-113.
[11]刘艳.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7):194-195.
[12]赵萍,徐瑞英.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0):225-227.
(收稿日期:2017-1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