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红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目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不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任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断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幼儿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幼儿的可塑性很强,我们幼教工作者应加强这方面的认识,尽早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控制与矫正。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即侵犯,是指有意地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的行为。在儿童中,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行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种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故意打,踢,推或采取伤害他人身体和语言污蔑诋毁,毁坏物品的行为,总体而言,男孩子以暴力居多,女孩子以言语攻击居多。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儿童攻击性行为在20世纪初以来就受到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调查发现,大多数独生子女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倾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造成人际间的矛盾、冲突等,阻碍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儿童集体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至于对以后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安宁,都将极为不利。
心理学家对600多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攻击性行为记录可能有效的预测成年期{30岁}的攻击性{如犯罪行为,夫妻不和,自我报告的身体攻击}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10岁时爱发脾气,攻击性强的,长大成人大多与同事关系紧张。
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特别是心理学家韦斯特就进行过一项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百分之七十的暴力少年犯在13岁时就被确定为有攻击性行为。48%的少年犯在9岁时就被确定为有攻击性行为,而且,儿童攻击性行为越强,今后犯罪的可能性就越高。
三、控制和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游戏对策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良行为,仅仅依靠说教,惩罚去矫正,往往是难以收到更好的成效。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我总结出要想控制和矯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1.利用游戏让幼儿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如有的幼儿在玩橡皮泥游戏时,拼命的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平常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并且,我们还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幼儿组织不同的游戏来满足他们。比如,好问、好探索的幼儿应启发他们开动脑筋,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做一做,一步步引导幼儿去寻找答案,把幼稚的好奇心、求知态度变成发展智力的动力;对于喜欢奔跑的幼儿可以组织他们踢足球、练武术、赛跑等;对于喜欢叫嚷的幼儿,可让他们朗读、表演等。
2.启发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理解和思考,共同设想游戏形象,增强榜样学习。
让幼儿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从动机上改正攻击性倾向。但是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幼儿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形象,给幼儿讲这个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幼儿是不是不受欢迎的。同时设计出正面的形象,让幼儿以角色游戏的形式通过情境表演,共同探讨,增强幼儿向榜样学习的决心,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3.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减少游戏环境中的不利刺激,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
日常中,家长要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阻止幼儿接触不良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玩具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幼儿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因此,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待业的心理因素。
4.利用角色换位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利用角色换位教育幼儿使其深刻体验到他人的情绪、情感,从而控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角色换位可以促进幼儿的自我控制、自我反省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引导理解、续编故事、角色扮演等,有意识安排控制幼儿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体会他人情绪的活动内容,加强攻击性幼儿对被攻击者受的痛苦体验。
5.利用结构游戏和积木游戏,教给幼儿人际交往中的技能技巧,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结构游戏、积木游戏在某些时候需要幼儿之间相互协作、商量,这样不但有利于游戏的顺利进行,同时,减少了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结构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克服困难和相互协作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增加同伴的交往,表现和交流情感。积木游戏有利于幼儿相互谦让,商量等良好习惯的形成。例如:在搭建积木时,由于游戏材料的不足,教师可以组织两三个幼儿在一起工作,在教师的帮助下,相互协商、耐心等待,共同建造。这样幼儿不但会遵守游戏规则,而且还会在游戏中学会人与人之间如何相互谦让、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等行为规范。
6.培养幼儿遵守集体要求和规则,与同伴友好交往的良好品质、习惯。
利用具有竞赛性质和固定规则的游戏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规则游戏可以使幼儿以愉悦的情绪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智力或发展动作,培养集中注意力、爱动脑筋等学习习惯,以及诚实、勇敢、坚毅的品质。一些心理学的实验表明,通过有规则的游戏幼儿学得快,效果好。因为规则游戏有具体的玩具、材料,适合幼儿思维的形象性的特点。而且游戏是活跃的、多变的,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愉快的情绪,在游戏中幼儿自愿地遵守规则,而不是被强迫的,对培养幼儿抑制能力和遵守纪律的习惯有很大作用。这样就大大抑制了幼儿在交往中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总之,对于存在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作为教育者应正确看待,运用合理合适的方式引导,为幼儿以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