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彦 曹锡山 张志浩
(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学生的学校社会行为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下表现出的对自我、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为各种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积极的学校社会行为(社会能力)指的是在学校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协调一致的社会行为,消极行为(反社会行为)指的是阻碍个体社会化进程的一种行为,往往会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的行为。有研究表明,在学校的特定环境下,社会能力越强的个体反社会行为发生率越低,其社会适应能力越好。影响学生学校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师生关系、人格特质和亲子依恋类型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学校社会行为。
师生关系是在学校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建立的一种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联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素质化教育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建设越来越重要,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重要部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可以直接反映中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并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社会行为。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对于学校形成良好的积极情感,提升学生参与班级、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与同学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联结,促进自身学业成绩的提高。不良的师生关系,则可能会使得儿童产生孤独的情感,对学校产生消极的情感,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退缩、疏远以及攻击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校社会行为。除了师生关系,亲子沟通的模式同样会影响儿童的学校社会行为。Olsion认为,亲子沟通是家庭凝聚力和社会适应的促进因素。家庭治疗理论同样认为,不良的亲子沟通和依恋关系会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国内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亲子沟通问题对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要明显高于其他的因素,究其原因可能是不良的亲子沟通使得父母没有很好地了解他们当下的心中所想,以致于双方形成了相互对立的认知冲突,进而出现一系列的学校社会适应不良。尤其中国父母对子女的行为约束行为往往是训斥和命令等强制措施,更加重了儿童的社会适应不良。
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儿童学校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学校社会行为的因素,重点进行学生的消极行为研究。杨阿丽指出,高年级的学生,积极的行为较之于消极行为会逐渐增多。张英指出,在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上,大多数家长更多的侧重于学习成绩,忽视了自己孩子学校生活的实际状态,不能很好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以及积极学习行为减少。有研究证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危险因素对于个体的影响。反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年纪差异,在反社会群体中,消极的学校社会行为与年龄成正相关。学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和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都是消极社会行为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支教作为大学生西部志愿服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支教运动的开展极大地缓解了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极大地改善了落后地区的教育生态。自“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开展10多年以来,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进一步树立起在基层实践中锻炼成长,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积极导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大学生支教运动在实际运作中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压力,应届毕业生是否胜任文化传承者角色,发挥积极作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议题,大学生的支教行为有多少社会价值,支教运动的政府巨额投入是否如预想的回报一样,是否将支教投入转化为基层教育硬件建设更有成效?支教是否真正改变了西部贫困地区学生的学校社会行为,塑造了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养。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校社会行为就是一个较比好的反映指标,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综合反映。向娇认为,逐年递增的应届毕业生为西部支教的运营提供了很好的人才保障。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府对于支教运动的积极主动作为,说明政府已经认识到机制化的支教活动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支教运动被体制化同时应该趋向于减弱政府的主导性,在保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动用社会力量来完成运动的实施。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较大,因此对于当前中小学生学校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和反社会行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韩少梅指出,与小学生不同,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比较容易受到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学校类型的中学生的评分有显著的差异性,重点中学学生的社会适应的能力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其反社会行为明显低于普通中学的学生。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阿勒泰地区清河县等6个县区选取双语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13份,有效回收率94%,其中初中生313人,小学生300人;男生283人,女生330人。
学校社会行为采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编制的《学校社会行为量表》进行测量,研究被试在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卫生人员的指导下填写问卷,本量表包含65测验项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包括社会能力和反社会行为两个维度,其中社会能力涵盖人际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学业技能三个维度;反社会行为涵盖敌意—易怒、反社会—攻击、苛求—破坏三个维度,此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5。
学生的自尊测量采用由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进行调查,共10道题目,采用likert 4点计分,从1~4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主要测查个体自我价值感高低和自我接纳的程度,如“我希望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总分越高表明个体自尊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8。
父母依恋模式采用本研究使用由Armsden和Greenberg(1987)编制、宋海荣(2004)修订的青少年依恋问卷,选用其中的父亲和母亲分问卷,该问卷用来评估青少年感知到的自己与父母间的关系质量。每个分问卷25个题,采用likert 5级计分,1代表“从不这样”,5代表“总是这样”。信任和沟通维度上得分越高,依恋质量越好;疏离维度上得分越低,依恋质量越好。已有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宋海荣,2004)。本研究中,父、母亲依恋问卷的系数分别是0.75和0.81。
课题组成员根据测验要求编制规范测试指导手册,手册经过专家初步审核,并由30名内地中小学生进行试测,确定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地方后,进行最后统一复印。对被试的实测由一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负责,学生填完问卷后当场收回,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使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对调查的小学上进行单样本T检验,我们得到以下结论:阿勒泰地区少数民族小学生社会能力与全国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平均得分相差不大,然而在反社会因素阿勒泰地区小学生的测试得分却明显高于全国小学生的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阿勒泰地区小学生和常模的比较
对调查的中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以下结论:阿勒泰地区中学生社会能力明显低于常模水平,然而在反社会学校社会行为维度上阿勒泰地区中学生的测试得分高于全国中学生的平均水平。(见表2)
表2 阿勒泰中学和全国常模的比较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小学生的自尊、亲子依恋关系和学校社会行为达到了显著的相关,其中自尊水平、母子信任、母子沟通和母子疏离与社会能力的相关分别达到了0.42、0.58、0.46和-0.64;自尊、父子信任、母子信任和母子疏离与反社会行为的相关分别达到了-0.43、-0.65、-0.49和0.57。
维吾尔族自治区是宗教氛围浓厚的地区,学生由于在其父母的影响下,具有一定的宗教主义倾向,无法很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潮流。浓郁的宗教氛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尤其极端宗教思想与当代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这会增加少数民族的中小学生的内在冲突程度,使得中小学生出现一系列的失范行为,在校期间表现出一系列的反社会学校社会行为。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7-12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儿童道德和行为学习主要来源于对外界榜样的学习,除了学习老师的教育之外,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接触的社会文化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习惯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对价值的内化和技能的获得是个体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父母和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对儿童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儿童行为的奖励或惩罚是否符合社会常规要求、是否给儿童树立了与社会价值判断一致的行为榜样等都是儿童价值内化的重要依据。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各个民族有自己特有的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会使中小学生发生价值判断的偏差,从而影响自我控制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其自我管理技能的发展。已有研究发现,幼年养育类型等家庭因素与儿童行为问题有显著相关性。阿勒泰地区的中小学生与学校、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内地教育具有一定的差异,加上教育教养资源的局限,都会削弱互动的积极效果。这是导致中小学生的不良社会行为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差异的原因,由于维吾尔族特有的游牧文化和传统习俗,也对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也正好佐证了国外的有关研究结论:我们传统认为攻击行为多的个体通常会受到同伴的疏离的想法是错误的,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甚至百分之五十的具有高水平攻击性的男孩不但不被同伴排斥,反而获得了较高的同伴地位。
表3 阿勒泰中小学生学校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及相关性
一直以来,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升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不断优化自身的教育环境,努力引进人才,扩充教师队伍,加强素质教育力度,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学习大多数属于“好孩子”趋向,对老师充满敬畏,期待老师的赞许和表扬,所以对于老师的要求和布置的任务都能较好的完成,在学校生活中人际关系比较和谐,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管理技能和学业技能都能稳定地进步和提升。再者,此阶段的儿童很少受到外界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以教师的教育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教师的行为为榜样行为。中学时代,学生的学业压力比较大,课程也比较繁重,学生、家长、老师几乎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和积极的学业行为减少。中学时期正是学生的青春期,此时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相对较大,自我意识变强,表现为反抗学校和家长束缚的逆反心理,事事都要自己做主的意愿很强烈,难以约束和管制,以至于学生的良好社会能力发展较慢。中学时期繁重的学习压力,也对学生的良好社会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阿勒泰地区的县区发展相对于内地沿海城市比较落后,男性在家庭生产过程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在城镇和农村的社会生产中,女性并不像内地发达地区一样独立。在家庭中,抚养孩子一般是由母亲担当,母亲在子女的人格形成和品质塑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维吾尔文化当中,男性是家庭的守护者,要承担家庭的大部分责任,因此儿童特别崇拜自己的父亲,并以得到自己父亲的认可而自豪,因此当父子之间相互信任、互相理解与鼓励,儿童的自尊心和积极的学校社会行为就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1] 王雁,蔡练.福利院与普通家庭儿童行为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3).
[2] 杨阿丽,方晓义,李辉.云南省中小学师生关系发展特点及对学校适应情况的预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
[3] 张英,刘志军.高中生学校社会行为现状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3).
[4] 刘志军,王艳.初中生学校人际关系与社会行为、自我概念的关系[J].心理研究,2008,(1).
[5] 向娇,云阿荣.解读大学生西部支教运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
[6] 韩少梅,徐涛.学校-社会行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9).
[7]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 薛兴邦.上海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
[9] Elizbeth A Stormshak,Karen L Bierman,Carole bruschi, Kenneth A Dodeg D Coie,&the conduct problems Prevention Research Group The relation between behavior problems and peer preference in different classroom contexts Child Development,19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