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位”理念下高校卓越农林人才协同培养的思路、实践及成效

2018-01-26 20:56:04陈晓阳姜峰郭燕锋
中国农业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林

陈晓阳,姜峰,郭燕锋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引言

21世纪初以来,我国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催生了一批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改革滞后,我国农林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资源紧张、新进教师生产实践经验不足、农林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低、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农林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脱节,还有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低等突出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华南农业大学经过10年的研究、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农林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与思路

(一)改革背景

2000年,华南农业大学由农业部划归到广东省主管,根据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始大幅度的扩招。到2006年,招生规模高达1万名,6年间在校本科生数量猛增4倍,由于教学条件建设滞后,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滑坡。2006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提出由扩大规模为重点的外延式发展向提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变,以实践教学环节为突破口,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本世纪初以来,广东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催生了温氏集团等一批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针对广东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2008年华南农业大学制订了农林专业本科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确立走“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道路[1]。

2010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卓越计划”,华南农业大学在农学等专业组建了“丁颖实验班”,2011年华南农业大学将农林本科人才教育教学改革整合为农林人才卓越计划。2013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设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014年,华南农业大学有8个专业入选为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二)改革思路

首先,问题导向。重点要解决四大突出问题:(1)农林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创新能力不强;(2)实践教学资源紧张,新进教师生产实践经验不足;(3)农林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低,学习动力不足;(4)农林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脱节,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低。

其次,围绕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明确卓越农林人才应具有的品质,这也是改革的目标。据调研分析结果,明确了作为卓越农林人才至少要具备五大品质:一是卓越的思想品格。农林行业条件艰苦、待遇低,农林人才必须要有崇高理想、艰苦奋斗精神和“三农”情怀。二是广博的知识结构。农业是基础性的产业,要求农林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懂管理,会经营。三是卓越的创新能力。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林产业的组织方式、经营模式都在发生巨大变革,要求农林人才要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四是卓越的团队精神。农林产业系统复杂、产业链长、具有多功能性,需要多学科和专业协同[2],要求农林人才具备卓越的团队精神。五是开阔的国际视野。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业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准的农业科研拔尖人才,以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三,围绕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一要明确以什么理念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华南农大经过长期实践与总结形成了“三本位”理念,即坚持“育人本位”,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把本科人才培养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把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做为立校之本,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原则,落实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把思想教育与“三农”情怀教育相融合人,并务实化,着力培养热爱“三农”,立志献身“三农”的新农人。坚持“社会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需求链上。坚持“学生本位”,以学生为中心,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使命,尊重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实施分类培养,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二要明确以什么方式和途径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作为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资源长期紧缺,但是社会却蕴藏着无穷的资源,通过协同地市、产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为我所用、合作共赢”,也可解决教育与市场、产业脱节的难题。

第四,以培养目标导向,从思想品格、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五个方面,改革和优化农林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实现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五,以“三本位”理念为导向,重点解决五个方面问题。一是以思想为引领,解决学生不想学农、也不爱农的问题。农林类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低,2006年不足10%,学生对农林专业兴趣低。按照“立德树人、德育优先”的思路,华南农大建立起专业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想教育和“三农”教育务实化,贯穿于农林人才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二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解决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脱节的问题。农林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与现代农业契合不紧密,导致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2006年仅21%。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社会需求导向原则,按产业链和需求链设置专业,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契合社会需求。三是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扩招导致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弱化,2006年农林专业实践课程不足15%;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上得了讲台、下不了田”,尤其是部分年轻教师到生产一线少,实践经验少,不敢承担野外实习和生产实习教学任务。由此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加强对实践教学平台整合、优化,建立共享机制,强化学生创新业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四是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分类培养,建设智能课堂,解决农林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学生对农林事业发展前景缺乏有效认知,对农林科研及产业发展趋势了解不充分,对就业前景信心不足。通过自主选择专业和类型,构建分类培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3]。华南农大通过开展教学信息化建设,搭建智慧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支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五是解决教学质量监控不力和评价体系不科学等问题,重点解决学生评教方式方法、教学督导组织建设、质量信息综合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农林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措施

(一)思想引领,将服务“三农”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

1.实施增进“三农”情怀的思想教育计划。为夯实学生“三农”精神教育,华南农大从2008年起,开设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4A系列课程,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服务和献身“三农”的精神,做“富豪情,有志趣,下得去,稳得住,干得好”的新农人;邀请著名专家做现代农业发展的报告,引导学生热爱农业,立志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林情怀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如农学专业教师将“中国稻类作之父”——华南农业大学首任院长丁颖教授、“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以及“南粤楷模”——华南农业大学老校长卢永根院士先进事迹和科学成就带进课堂,使学生深受教育,增进了“三农”情怀。

2.实施增强“三农”情结的“三进计划”。以“三下乡”活动为载体,实施学生“三进”计划。一是进村头,了解农村;二是进田头,了解农业生产;三是进农民屋头,了解农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三进”计划在引导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和献身‘三农’”方面成效显著,华南农大连续19年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

3.实施校园文化与思政工作协同育人计划。通过实施以华南农业大学丁颖教授笔名命名的“竹铭计划”,以学校学术报告厅命名的“红满堂大讲坛”和在学生宿舍区建设的“思创园”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的精神,增进“三农”情怀。实施“红满堂大讲坛”等活动,请著名专家袁隆平院士做现代农业发展的报告,引导学生热爱农业,立志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又如“思创园”由“一街、一廊、一馆、一园”四部分组成,包括“三农”教育与农业创新创业实务化基地街、思创融合“三农”文化长廊、“三农”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体验馆、农业创新创业创意园,让学生在社区活动中提高“三农”意识,并立志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以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1.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强化实践教学育人环节。一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华南农大规定农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并增加实践教学独立学分;二是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调查报告显示,2016届毕业生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的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3%,其中茶学等12个专业毕业生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的总体满意度达到了100%。

2.建成“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平台开放共享机制。一是整合全校资源,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实习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学科训练平台”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成立了独立建制的“公共基础课实验中心”“农事训练中心”“基础教学与训练中心”。三是建立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学校7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均全面向本科生开放[5]。2016学年,有4334名学生在各类实验室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占当学年度毕业生总人数的48.3%,各级各类实验室共向学生开放达1465.14万人时数。

3.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一是以“创新创业学院”统领创新创业教育,独立建制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全校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和选拔创业项目,实施重点培育,并对学生组建的初创企业提供辅导[6]。二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华南农大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2个学分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同时,开发开设了农业创业、互联网创业、小微企业创业等特色课程,并推出了58门创业慕课。三是建孵化平台,拓展创新创业实践链条。华南农大先后投入1000万元,设立了院级、校级及校外三级孵化平台,建成了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基地。华南农大设立了500万元创投基金,并与中科招商集团等企业设立了20亿元的创投基金。2016年以来,华南农大为学生创业项目成功对接风险投资5000多万元。

(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汇集教育教学资源

1.科研与教学协同育人。一是建立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机制,引导学生在大二参加教师的科研团队,以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师将水稻精量穴直播机、水田激光平地机、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和拖拉机等科研成果搬进课堂,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2.高校与科研院所协同育人。华南农大通过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和华大基因等20余家研究机构合作,共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聘请研究人员作为大学生毕业论文导师。

3.高校与政府协同育人。华南农大先后与茂名市、汕头市、珠海市、肇庆市、顺德区人民政府等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共建教学实习、就业双基地等形式,为本科教学和学生创新创业等搭建平台。

4.境内外协同育人。一是与28个国家(地区)的82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分别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29所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办学。二是建立了与国(境)外大学学分互认。其中,最受欢迎模式是“3.5+0.5+1制”,即3.5年在本校学习,半年在国外学习,1年读国外研究生。

(四)教书育人,打造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大力引进优秀教师,改善师资结构。与2006年比,华南农大2017年12月教师总人数由1700人增加到2700人,生师比由22∶1降到18∶1,博士学位的教师由28%提高到65.99%,国(境)外学习和研究经历的教师由13%提高到37.5%,直接从康奈尔大学、瓦赫宁根大学等世界知名涉农高校引入不少优秀毕业生,补充到一线教师队伍中。

2.政策导向,引导教师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华南农大在职称评审上向教学倾斜,增设教学型教授和副教授岗位,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每年评选“十佳优秀教师”,并给予重奖。多举措创造制度环境,营造氛围,把教书育人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

3.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一是确定农林学科新进青年教师三年内继续从事科研或到生产一线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实施“四个一工程”,即“由教授领一个团队,联一个企业,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实施教师“三进计划”,即进政府、进企业、进农业园区,在服务“三农”中丰富实践经验。

4.从企业全职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华南农大在编引进大华农董事长陈瑞爱、温氏集团副总裁蓝天等任畜牧兽医教授、副教授。华南农大先后聘用企业69位杰出人才为在编教师,聘请97位知名企业高管为实践教学兼职教师,以整体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5.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华南农大从2007年开始实施“卓越师资计划”,先后共派出320名农科类出国访问学者(半年以上),要求出国访问学者从所访高校至少带回一门专业课程。在全球聘请135位农林类高传承人才作为“丁颖讲座教授”。

(五)创建“温氏模式”,校企协同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华南农大与温氏集团构建了“五个捆绑”的协同机制。权利捆绑——联合成立研究院、学院或股份公司,高校参与管理,责任捆绑——共同分担风险和责任,利益捆绑—实行股份制;科研捆绑——共建研究平台,人才捆绑——双方互聘人员。五个捆绑的协同机制,解决了高校与企业汇聚资源、协同育人中合作难题,实现了“能协同,真协同”。华南农大构建“校内课程学习+企业课程学习+公司实习实训”的教学模式,采取“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畜牧本科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机制还体现在“六个共同”:一是共同设计培养方案;二是共同使用学术资源,如实施校企人员互聘“双百计划”:100名教师任企业科技带头人,97名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到校任教;三是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实践类课程由集团承担,毕业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四是共享科研教学平台,双方先后建成了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科研教学平台[7];五是共创奖教助学机制,分别在学校设立了“大华农奖教金”“大华农优秀兽医人才培养基金”等;六是共同实施质量监控,其结果用于协同育人的改进。

三、农林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效

(一)学生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1.学生学业成绩显著提升。自2014年以来,华南农大农林专业本科生专业课程一次性通过率达到97%, 平均绩点达3.0以上的学生占总人数的80.2%,比2008年分别提高了4%、11%。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425分以上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90%左右,超过了全国“211院校”平均水平。

2.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5年以来,华南农大学生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300多项,其中国家级800多项、省级1500多项。农科毕业生升学率从2010届的12.5%逐年增加至2017届的30.6%,其中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双一流”高校,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QS排名前50高校录取毕业生从2010届的63名增加至2017届的273名,增加4.3倍。在2016年国际基因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中,华南农大代表队获得“最佳新应用项目奖”“最佳教育和公众参与奖”“植物合成生物学最佳成就奖”三项单项奖,并获得全球总决赛总季军,名列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与悉尼大学之后,创中国高校参赛最好成绩。大学生创新团队“睿航科技”入选2015年度全国50名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017年6月,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参加2016—2017赛季在美国路易斯维尔市举行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摘得CROWN AWARDS荣誉。

在2016年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华南农大4个创业项目从全国12万个创业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两银两铜,在全国2110所参赛高校中排名第20。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学生在第六届艾景奖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中斩获全场唯一的“杰出设计奖”。华南农大于2017年列入“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并入选2017年度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二)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多年来,传统农林专业一直招生困难。然而,通过该项目的教学改革,华南农业大学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受到社会的肯定,生源质量逐年改善。从2014年开始,非农林专业学生转入农林类专业人数逐步增多。如近三年,动物医学专业因转专业转入人数净增加25~33名,每年均要新设1个班级。2014年华南农大在广东省农林专业招生首次实现全部一本线上录取,2015年农林专业录取最低分数线超一本线3分,2016年超过18分,2017年再超一本线29分。

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华南农大连续5年农林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其他学科,就业专业对口率从2006届的21%增加至2017届的59.9%,高出全国农科平均水平(47.1%);毕业生总体创新能力保持在80%以上,自主创业比例连续5年均为全国“211院校”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94.6%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好。2014年华南农大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结语

华南农业大学从设立育人目标、凝练育人理念、建立制度保障、构建育人机制和具体措施层面构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开展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功探索了“理念引领、整体设计、制度保证、机制激励、开放共享”的全链条人才协同培养体系。实践以立德树人思想为引领,专业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教育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本位”理念,构建了“五捆绑”合作共赢机制和“六共同”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了卓越农林人才协同培养的机制,实现了“能协同,真协同”,突破了高校办学资源的局限,改善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促进了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高。

猜你喜欢
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林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作品精选
声屏世界(2022年21期)2023-01-07 12:53:10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声屏世界(2022年15期)2022-11-08 10:58:04
华南农业大学生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作品选登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华南风采
海峡姐妹(2019年8期)2019-09-03 01:00:46
记华南女院前三任校长
海峡姐妹(2018年10期)2018-12-26 01:20:56
华南掠影
海峡姐妹(2018年10期)2018-12-26 01:20:54
苏萌娜 初心不渝 情牵华南
海峡姐妹(2018年10期)2018-12-26 01: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