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军志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局面,企事业单位却存在技术人员紧缺,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劳动力市场困境,教育部提出建设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国内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均面临“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的挑战,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改变教育模式和机制,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现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优势,进一步实现转型发展。
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后大多到建筑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检测咨询单位等,就业的第一岗位主要为施工或管理的“技术员”、“监理员”、“设计员”,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施工、设计、监理、检测和管理等技术工作。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结构设计能力和施工技术管理能力。从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情况看,目前各施工、设计单位需要的大量应用技术型技术人才,即能进行简单设计又有一定的实习经验,这些单位吸收每年毕业生达到65%[1]。各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是有一定理论知识,动手能力比较强、又具有一定的实习经验,经过短期培训就能很快进入角色,在某一岗位很快胜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2]。
目前各院校仍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应用技术型本科的学生不同于科研型本科的学生,由于生源问题,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扎实,太深的理论计算不擅长,没有自主学习钻研精神、自我管理能力差,没有集体荣誉感,课堂参与度差,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大量的理论知识也降低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大多数以结构设计人才的培养为主,施工管理方面课程涉及较少,即使开设课程也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理论不扎实,没有经过实战检验,感觉所学非所用,用人单位也觉得新毕业生不适应岗位需要。社会需求要求我们培养方向变革,未来土木工程专业要求既懂施工又懂管理的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应用技术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应由以前的结构设计人才培养向施工技术管理和结构设计双重人才方向转变,高难度的设计任务由研究型人才和强大的设计计算软件来完成。应用技术型本科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施工、概预算、监理、招投标、后期运营维护等工作。
土木工程专业以“工程师”应知应会的技能为培养目标。突出“应用性”和“技能性”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强化建筑道桥施工,弱化市政方向;强化施工技术,弱化结构设计;强化工程管理,弱化复杂原理;强化技能训练,弱化学科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弱化理论验证[4]。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组织修订人员到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咨询单位进行调研,按照企业需要应用技术型人才能力设置模块化课程,设置项目管理模块、施工技术模块、结构设计模块。根据各模块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比例,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上注意突出应用性,体现职业性,增强就业性,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教学课程。
以讲授为主的理论教学有一定的弊端,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上课经常看手机不听课,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看客。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各大高校倡导以学生为主的翻转课堂,引进微课、慕课资源,设置情景教学活动,利用超星、蓝墨等课堂教学辅助教学。将材料力学、工程测量、工程制图、CAD绘图软件、工程力学、结构力学等专业基础课实行课堂翻转,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工程模型、沙盘等教具进行课堂教学。目前翻转课堂教学还没有全面普及,存在很多问题,就像2000年由板书教学向多媒体教学变革一样,需要教师付出很大努力。教师翻转堂课需要准备的情景教学内容很多,要比现在的讲授教学付出很多。很多教师不愿意进行课堂翻转,教学效果差,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联合土木工程各高校专业教师建立翻转课堂资源群,逐步完善课堂翻转资源。
考虑将施工技术、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工程造价、施工组织、BIM软件等专业课教学以一个实际的小工程( 如一层教学楼、实验室等) 为载体,将其设计图纸、施工组织、工程造价、运营维护的各阶段的知识分解到每门理论课和教学实习,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中,从土木工程概论开始认知,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指导学生进行“某工程”建筑方案设计。学生学习CAD 课程后进行建筑施工图绘制,利用revit进行三维建模,再利用结构力学和土力学等课程的课程设计完成结构方案设计、荷载加载计算、结构内力计算、梁柱楼梯灯构件的配筋计算和横截面设计、防灾减灾设计、基础设计等内容进行手算,并用pkpm计算软件进行检算。再通过施工技术与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实习完成“某工程”的工程造价、场地布置、内业资料填写、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等环节,最后虚拟“某工程”层数增加(荷载增加) 或建造地点改变( 提高地震烈度) 等,对其进行虚拟检算、抗震分析,提出加固或改造方案。利用模拟仿真软件进行虚拟建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培养方案修订为三年理论学习一年实践实习,加大实践比例。一年的顶岗实习存在一定的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实习教学,让学生接触到工程实际情况,把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发现自身不足,弥补缺陷,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5]。
随着本科院校逐年扩招,师生比已经严重失调,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尤其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很难招聘到,能够在企业评为高级工程师的企业教师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收入也远远高于高校教师,很难放下当前利益到高校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加上施工现场人员不愿意参与实习,学校又拿不出一定经费支付学生实习的生活费用,这样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计划流于形式,停留在纸面上,不能有效实行,没起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作用[3]。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制定17级培养方案学生在大四一学年的实训共分为二个阶段,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施工的特点,一年的实习安排如下:第一阶段第六学期期末16周至20周共计4周,和第七学期1-16周连续顶岗实习半年,共计20周。第二阶段为第八学期安排14周毕业实习,期间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实行项目制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季节性,所以顶岗实习无法实现集中安排一个单位进行实习。只有分散到每个项目部进行顶岗实习,每个项目部(单位)2-3名学生。实习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管理、施工技术、结构设计等内容。根据项目制各单位分工不同,实习内容根据不同岗位由企业具体安排。顶岗实习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学生均配备2名导师,一名学校专业教师,一名企业工程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实习管理。
加大企业实践教师的招聘力度,对企业教师进行高薪外聘,解决实践教师短缺问题。扩大联系企业范围,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寻找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各种社会资源,学校成立由就业部门主抓的管理部门,将学校相关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财务、机械制造等专业组成专业群与施工、设计单位进行多专业合作。申请专款实习单位联系经费,为各院校联系人报销差旅费。
校企合作是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最好途径。深度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讲授实际工程中经验教训,加强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的联系,保持常态化,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就业部门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学生的专业性质和企业的人才需要制定学生实习培训计划,加快推进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
将课堂理论教学引入到企业施工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由企业工程师和教师一同教学,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工序施工。鼓励高校自主办企业,专业教师负责企业的日常业务,解决学生的教学实习和就业问题,不以创收为目的,只是教师和学生实践的场所。
目前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理论基础强,但没有实践经验,课堂上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照本宣科。为了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考取土木工程行业的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土木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注册类证书,提高双师型教师、企业工程师待遇。完善下场锻炼考核监管制度,提高教师锻炼期间待遇,增强教师下场锻炼积极性。
加大实践教师招聘力度,从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做为专业教师,完善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客座教授定期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四新培训和土木工程专业、行业、就业介绍。为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到工程企业兼职,将项目管理最新模式和最新技术引入课堂。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型迫在眉睫,加快理论教学改革,进行翻转课程建设,引进模拟仿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校办企业,使“3+1”的“1”顶岗实习真正落实。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彭亚萍,王国林,丁文胜.土木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检测评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17,26(02):9-12.
[2] 夏巧丽,况浩阳.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探讨[J]. 智能城市,2016,2(11):99.
[3] 严桂凤、杨学辉.应用技术型高校班主任导师制工作模式研究——以南通理工学院土木A1403班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0-11.
[4] 张明. 应用技术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3+1”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以河南工程学院为例[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9):106-109.
[5] 李丽民,陆仁强,刘卫东,等.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探讨[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6(10):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