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丽亚
三、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教师需体现“以境入情,以情促思”的原则,结合古诗词的文体特点,立足学习目标和学情,尝试进行以“读、悟、练”为重心的古诗词教学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这一阶段,不要急于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解剖,要强调朗读的整体性。古诗词具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味,朗读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读”是理解的前提,是悟情的最佳手段。“读”要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
古诗词的朗读跟现代文、儿歌、现代诗的朗读都不一样,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节奏。要根据节奏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如五言诗的停顿一般有“二二一”,也有“二一二”。而七言诗的停顿一般是“二二三”,如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七言诗的停顿也有“二二二一”,如《望天门山》后面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样讲究节奏,借助停顿,学生朗读时就会得心应手。
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利用停顿,还可以根据其特有的韵味,巧用四声。读诗的时候,一般来说第一声、第二声读得比较长,第三声、第四声读得比较短,当然也可以把每首诗的韵脚拉长,这样的朗读会更有味道。
如笔者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指导学生朗读时可把句子末尾的韵脚“nɡ”拉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类似的古诗很多。教师在执教这样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先圈一圈诗中的韵脚,再根据这一特点,自由朗读,同桌对读。然后教师抽生朗读,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进行范读。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吟得有滋有味,读出古诗词特有的味道。
教学中许多教师关注古诗词的品析,尤其对于关键词语,舍得花大力气,重锤敲打,却很少有人关注那不起眼的“末梢神经”——标点符号。然而就是那些小小的标点,在古诗词朗读中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如笔者执教白居易的词《忆江南》的最后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发现这小小的问号远远比句号要感情强烈得多,正向我们传达着诗人对江南风光的深深喜爱之情。多次朗读使学生从诗文景象逐渐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对于古诗词,学生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还要有感情地吟诵,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
背景是一首诗产生的前提,有了背景,诗歌学习才有了依托。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追根溯源,顺藤摸瓜,只有对诗歌的来路和去处了然于心,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从而理解诗歌。如笔者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时,许多学生产生了疑问:堂堂大诗人王维为什么会赠诗给元二呢?元二与王维有何渊源呢?于是笔者抓住这个契机,给学生讲述了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故事,同时也介绍了大诗人王维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人的情义,更激发了学生往下读诗的浓厚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古诗词常用一个“眼”来统领情感和意象。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水之深喻情之深,一个“深”字夸张又恰当地赞美了情谊。这样的例子在古诗教学中不胜枚举。在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关键字眼,在比较品评中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和审美体验,再有目的地在作业中通过“找诗眼”“抓字眼”“补充词句”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审美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
词语的学习是第二学段的学习重点,因此要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对于同一类词语还要进行必要的归类和积累,做到举一反三。例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乞巧》时,“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千万条”一句中的“尽”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尽”在这句诗中是指“完”的意思,而“尽”还有很多其他的意思,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把有关“尽”的诗句积累起来。
对于诗歌语言所描述的意境,我们可以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借助于想象,由言生象,由象生情。精心选择“读练”结合点,以理解词义为基础,感悟诗词,把握意境,升华情感,学会运用。
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课文中的插图对于理解诗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甚至习作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看插图,想象诗中描述的情景,写出作者心里的所思所想。
抓住关键词,丰富想象。练习是门艺术,既需巧妙利用文本,又需依托学段特征,找准时机,挖掘诗中的“关键词”“空白点”进行想象补白。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咏柳》一诗,教师可以抓住“剪刀”一词,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春天的柳叶嫩嫩的,柳枝柔柔的,这把‘剪刀’还会剪出什么?请写一写。”此片段练习激励这一学段的学生不拘形式地创意思考、自由想象,理解、运用、创作相得益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关注文质兼美的语言,让一些有意义的诗句“跳”出文本,实现以学致用。例如以下练习。
1.古诗词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______,_____”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情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______,_____”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正在“________”时,朋友的一句话顿解心中疑惑,真是“______”。
小小练习彰显“用”的意识,何愁学生语文能力不提高?
第二学段的古诗词教学中,笔者尝试以“读、悟、练”为教学重心,让学生理解想象、感悟积累,同时辅之以不同形式的练习。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学得自主,学得灵活,学得有滋有味。
参考文献:
[1]徐琼.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教研版),2010(12).
[2]励汾水.实施有效的教学——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语文“疑难问题”解决研讨综述[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0(1).
(浙江省余姚市梁辉小学31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