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同仁小学 侯永萍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小班化课堂教学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分组讨论这种共同参与,给予主体更多机会的方法则有了用武之地。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知识能力,不同的思维方式,讨论使他们学会了交流,学会了理解并尊重他人,提高了合作的能力。探究性的讨论则使知识鲜活起来,使学习富有生机。
真正的小组讨论意味着围绕学习课题的集思广益,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各种思想、观点的相互印证补充,相互碰撞启发,不能把小组讨论仅仅理解为外在的同伴间的语言交流。要使讨论具有实质性的效果,就必须对组织讨论的方式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尤其是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指导他们运用讨论法加强交流,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是一项重要任务。
刚入学新生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差,这时再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式的互助学习,则讨论时会带有茫然性,有时讨论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或一言不发这“一闹一静”的两个极端中,这时的小组讨论就会流于形式,无法使学生进入到深度学习之中。因此,在进行小组讨论教学的初始阶段要让学生明白之所以分成若干组并不是游戏,更重要的是互相学习,共同探讨,达成共识的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时的要求要低些,让学生真正明白上课时的讨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例如,教学《人有两个宝》一课时,对为什么说“手和脑是人的两个宝”这一问题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讨论“自己做事时是怎样用手又用脑的?”如果是初次讨论,出现杂乱无章是正常的,这时教师可以给小组成员编号,规定学生按照序号轮流发言,一轮发言结束后可以自由补充。以这样的方式规范学生的交流,能使新生明确在小组讨论中自己必须参与,从而为养成交流合作的习惯打下基础。
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讨论则无法贯彻,而如果缺乏讨论的兴趣学生就不愿参与。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做个观察者,对各组中不太愿意合作、缺乏信心的学生要给予更多关注,一旦发现他们有参与的意识,就要将这“星星之火”保护好,储存起来,相信这点点“星火”终有一天可以“燎原”。
教学时我们常常会发现,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表达的机会容易被其他学生抢走,长此以往则形成两极分化,也就违背了小班化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的原则,因此低年段教师就应该把这样的分化降低到零。课堂上教师可故意引导学生把发言的机会首先让给那些参与度不高的学生,交流中无论对与否首先赞扬这类学生表达的勇气,以增强他们参与的信心。
对学习个体来讲,善于交流,勇于表达,并不是天生的。对学习小组来讲,学习成员间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掌握讨论方法协调好组员的关系,需要平时的训练。长此坚持,组员间、各组与教师间,将会达成默契,最终形成习惯。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小班学生在进行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时,“论而不吵,动而不乱”,达到了合作教学中较高的境界。
讨论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才能有针对性地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在出现问题时,不要急于组织讨论,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时学生都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而且达到了小组讨论的最佳效果。
师生间、学生之间形成默契则为讨论的深度与广度奠定了基础。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如讨论时,鼓励倾听者提出不同意见,要求参与者对他人观点进行评判,或进行自我反省等,这样的讨论就更加充实,具有更高价值。
小组讨论交流具有比较宽松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意识,积极表达使讨论蓬勃开展,学生表达的欲望强烈,教师们也喜欢这样的课堂状态,以为学生已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却是倾听,这里的倾听既有教师对学生语言的倾听,也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持续性的倾听。
好的讨论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参与者要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只有在倾听基础上才能进行判断,并吸收更多的信息。在讨论时,如果教师发现听的质量不高,可让学生通过复述他人的观点来训练倾听的能力,或者组织学生谈谈自己发言而大家不听时的内心感受。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们明白,倾听是对他人的尊重,是良好的学习方法之一。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一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活泼的学生参与性较强,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好像教师教学比较省力,其实不然,他们往往口若悬河,过于自信,而使其他组员失去了参与的机会。对这样的学生,将难度大些的问题留给他们,或使其成为组织者与讨论的总结者、归纳者,让他们的能力发挥得更充分。而对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让他们对一些浅显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有意留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其取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
首先,讨论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而不是海阔天空,乱聊一气。例如,《小河与青草》一课,对“清澈见底”一词的理解,可让学生通过“清澈见底的小河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从水的颜色,水质,水中的动物、植物,水中景物的倒影等各方面进行讨论,这都是合理的,但也有学生只对河边的景物产生兴趣,教师就要明确告诉他,这不在讨论的范围中。
其次,让学生知道讨论时,不只是听,自己有提出意见的权利,有自己的观点更值得称赞。教师要不时深入小组中,问问他们还有什么想法,以进行引导。课前预习,课上补充,可使学生明白如果做了充分的准备(如收集资料等),课上就能及时弥补本组讨论的不足,为自己创造更多表现的机会,帮助本组共同提升学习效率。在这种小组讨论中,组员之间将传递更多的信息。
当然还要训练学生控制语态,掌握常用语。一个人的声音、神态能够传递很多信息,如音高要适量,不影响其他组;语速要适中,能让人听清;神态要大方,交流更舒适。运用常用语如“我认为……”“我有不同观点”“你有什么看法?”等进行表达。对胆小内向的学生来说,要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赢得他人尊重。
在分组讨论时,教师决不能做一个旁观者。相反,应积极参与,如同是其中一个组员与他们共同交流一样,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教师应每组巡视,给予及时的帮助。讨论后对每组成果进行评价,对表现突出的组员要给予激励性评价,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意见,便于全班及组与组之间的互学和提高。
教师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会从合作学习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多角度的评价能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评判,并总结出有益的经验。
在低年级小班化合作教学中,讨论法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课堂不再是一言堂,不再是问答式,这里有讨论、有对话、有质疑……师生共同活动,人人各抒己见,既有认同,也有争辩,人性得以充分展示。低年段的讨论法只要使用得当,训练到位,那么到了中高年段闪现深层思维火花的高质量的小组讨论定会做到“鱼满而网合,水到而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