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金小芬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的重要基础。因此,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知识框架,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数字依次展开,并在多次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片段】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关于孙悟空在花果山上做美猴王时发生的故事,想听吗?花果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美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2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了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4块,我要4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8块,分给它4块。
师: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吗?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1:我觉得孙悟空很聪明。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
生3:我觉得猴3分到的饼比较多?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3:因为猴3分到这块饼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比较大,因此我觉得猴3分到的饼比较多
师:刚才都是大家的猜测,那你们有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想法,让这三只小猴都心服口服呢?怎么验证?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桌面上学具盒中的学具(其中一条长方形纸片为事先放入,其他都是五年级数学学具盒中原有的),小组合作,共同验证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师:实验做完了吗?结果怎样?哪个小组先来汇报验证的情况?
师追问:你们是用什么知识点解决问题的呢?(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组3:我们组把16个小正方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有8个,就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二份有8个,就是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4份也有8个,就是所以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1: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分数的大小与分子、分母的大小无关。
生2:从左往右,分数的分子与分母越来越大。
师追问:那分子与分母发生什么变化了呢?
生3: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一个相同的数。
师追问:那从右往左看,分子与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
【反思与感悟】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大胆猜测、动手实践、操作验证,使得学生能把自己在操作、思考基础上的全新发现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发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感受数学探究的乐趣,享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听故事,猜测三个分数是否相等,当第三个学生认为最大时,笔者没有直接否决,在教学中,学生所有的积极参与都应该受到鼓励和重视,要尽可能地“引出”而不是“堵塞”学生的真实想法,给各种基于思考的观点与想法提供碰撞的机会,课堂上多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这些问题会暴露学生不一样的思维,会把课堂对话引向更深层次,也会让数学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
因此,教师要舍得让学生在思考中“浪费”时间,只有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慢慢地学”,学生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思维状态,才有可能想得充分,想得明白,进而深刻感悟分数的基本性质。因此,我在教学时没有急于把结果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联想学过的知识或借助学具,自己想办法动手尝试验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我喜出望外的是第三组学生取了16个小正方体当作单位“1”,分别计算出三个分数各表示多少个小正方体,从而学生已感知比较分数时,应在同一个单位“1”里面比较。经过探索,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证明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度,这样克服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教授知识时应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在观察中发现,在应用中总结,最后运用知识。
这正如奥地利诗人里尔格所说:“对自己心中所有求解的疑问要有耐心,并且要试着去爱这些问题……不要寻求无法给予的答案,重点是去体验当下的问题……也许你会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在未来的日子里迈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