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 王新芳
当课文成为教材时,就具有了教学价值,那就是根据文本特点与学生的发展需要,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即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言语表达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技能,而且被心理学家列为创造能力之一,它是从事富有创造性的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等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也提出:语文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为核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文化背景,生长出言语智慧。所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目前,小学生在课堂上言语表达不流畅,无深度、无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葫芦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遗憾屡见不鲜。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许多教师都有同感,学生课堂言语表达不堪言状,普遍低水平和不均衡,绝大部分学生则表现为只言片语,言颠语倒,条理混乱,缺乏独立见解和创造性表达。
那如何为学生搭建支架,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呢?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合理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如果能在教学中抓住这些插图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巧妙练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激发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中心、人物品质、作者感情的把握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在《船长》这篇课文中,插图描绘的是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像一尊黑色雕像一样徐徐沉入大海的画面。为了让学生们体会船长高大光辉的形象,笔者先让学生们反复朗读最后的重点段,然后,用深沉激昂的语调创设情境:“同学们,在阴森可怖的薄雾里,在迅速沉没的舰桥上,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面对死神的来临,他难道真是一尊没有生命的黑色雕像吗?他在告别人世的一刹那间没有一点留恋吗?”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大家都在静思默想。笔者继续引导:“也许,船长,他是一个儿子,是一个丈夫,更是一个父亲,他心中有太多的不舍。”笔者让大家静静地再思考三分钟,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设身处地站在主人公的立场上,说得真切,悲痛感人,声情并茂。听着学生们沉重感伤的语言,感受着这个伟大的灵魂和人格美,无须再过多地点拨,生成带来的是美的精彩。随后笔者让学生写一段话,以主人公第一人称的形式写写哈尔威船长的内心独白,可以写给他的妈妈,也可以是写给他的妻子和他的孩子。有学生这样写道:“亲爱的孩子,请原谅爸爸不能陪伴你健康成长了。记得前几天你在码头送我出航,你那瘦小的身躯挤在人群中,挥起小手向我告别。每当想起这个情景,我就想要流泪。孩子,我是多么想陪伴在你身边啊!但爸爸身为一名船长,在突然发生事故时尽可能把乘客和船员转移出去是我的责任。你说,我是该苟且偷生、单独求活、自己先离开呢,还是坚守在岗位上,把大家有序地转移出去、恪尽职守呢?如果我选择了前者,我该如何面对乘客们的家属与质疑呢?孩子,你不要难过,虽然我离开了你,但我一直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关注你的,请原谅爸爸吧……”这个环节交流时,学生那感人肺腑的话语喷薄而出,读者听者无不扼腕动容。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画,走入人物的内心,展开合理的想象,表达得生动真切。
小学课文虽然以写人叙事为主,但由于感情抒发、表现方法等因素的限制、影响,有些课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形成了“空白”。抓住人物描写的情感空白点、语言空白点、心理空白点等进行扎实到位的训练,就能丰满人物形象,让人物更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的重点段第2自然段写了肖邦告别老师和同学,告别自己的祖国,告别华沙城的情景。综观全段,埃斯内尔只说了两句话,送行的同学和肖邦只言未发。老师埃斯内尔紧握肖邦的手深情嘱托时,他感动地点了点头;埃斯内尔送他祖国的泥土时,他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出发前,他回首望了往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疾驰而去。难道肖邦真的没有话说吗?不!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千语万言不知如何表达,他在强忍悲愤,他在强抑激动!这些,文章没有表述出来,学生能体会到吗?所以笔者便设计了两处对话的练习:
1.在学习“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这句话时,这样设计:
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师生设计语言。
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___”
交流时,学生扮演文中送别肖邦的同学,老师扮演肖邦进行对话。
生1: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师:生是波兰人,死是波兰鬼。
生2: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师:我永远记得你们!
生3: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师:我也会想念你们的。
生4: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师:“我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上。
……
虽然学生的回答比较简单,但的确已经根据当时的情境去想象了,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当时分别的环境。通过这样的说话训练,老师演肖邦并与学生进行对话,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肖邦与同学之间的深厚情意,还使肖邦的一颗爱国之心显现无余。
2.在学习“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这句话时,这样设计: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在心里默默地说:“__________________。”
生1:祖国,我会回来的!你等着我!
生2: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生3: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生4: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生5: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此时,学生仿佛就成了肖邦,道出了他的心声,他的爱国之情,就在一句句激昂的话语中。课堂上到此处,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在学生们激昂的描述中,人物的形象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鲜明起来,既真正理解了人物的内心,又很好地进行了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展现出相同的情感倾向,那就是深刻理解了肖邦赤诚的爱国之心。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师提供补充这一对话场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其中积极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可见,想象补充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发掘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既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提高言语表达能力的过程。
作者为了召唤读者的参与,根据表达的需要,往往欲言又止,在故事情节上留有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想象。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些情节的空白点,进行有效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发现课文对于谈迁第二次写《国榷》的情节不丰富,留给学生许多表达的空间。于是,笔者便让学生想象谈迁再写《国榷》的四幅画面,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风雨袭来,踩在泥泞的道路上,谈迁……;风雪交加,露宿墙角,谈迁……;四处寻访,遭受冷言冷语,谈迁……;伴着孤灯,奋笔疾书,谈迁……”有一个学生写得尤为精彩:“那天,狂风怒号,大雨如注。谈迁要去拜访一位前朝的官员,年老体弱的他撑着伞在狂风中艰难地前行,犹如暴风雨中的一株小草,一阵狂风刮来,谈迁摔倒在泥泞中,谈迁告诉自己:‘我不能向厄运低头!只要生命还在就有从头再来的机会!我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完成《国榷》!’于是,谈迁奋力爬了起来,继续前行……”这样的情节描写,不仅帮助学生体会谈迁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更可促使学生们调动过去的阅读经验,顺应课文合理推想可能发生的种种场景,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语言得到训练,而且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当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也可以作为课堂延伸练习让学生课外去填补。有效利用情节的空白点,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细节,是教师创造的一个教学手段。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为学生搭建支架的方法远远不只以上这几种,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文本,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为出发点,否则就会弄巧成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巧妙点,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好的支架,会带给学生更多的聪慧,带给课堂更多的活力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