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俊国 高爽
沈阳民间收藏家张广胜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当年日本关东军留下的资料,这些史料从一个特别的视角展现赵尚志和他率领的队伍当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九一八”事变后,根据中共满洲省委“在各地创建反日游击队和开展游击战争”的决定,年仅23岁,身为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的赵尚志来到了抗战前线。1933年,他领导创建珠河反日游击队,第二年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1936年1月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1935年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各地的抗日队伍一致同意,组织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8月,赵尚志任抗联第三军军长,率部转战松嫩平原,击败了日伪军的重兵讨伐。
接受过专业军事训练的赵尚志,是一个令日军十分头疼的人物。日军曾悬赏一万元通缉他,叫嚣“一钱骨头一钱金,一两肉得一两银”,还多次派遣日本特务混入抗日队伍内部,企图搞暗杀,均未得逞。1942年,赵尚志被日本特务诱捕,后英勇就义。
当年的抗联是怎样抗战的?张广胜向记者展示了日军关于抗联第三军的众多资料,仔细说来,耐人寻味之处颇多。
在一份“东北人民革命军构成表”中,日军用图表的形式详细列出了抗日部队的人员建制:“军长赵尚志,下辖三个师(总计7000人)、护卫队(骑兵、步兵各400人)、游击队(五支,共计3450人)、山林游击第三独立营(100人),此外还有人数不详的少年队和土人队”。也就是说,当时赵尚志的部队人数至少11350人。
赵尚志是在1935年1月出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的,这支部队在1936年8月改编为抗联第三军,我方资料记载抗联第三军“下辖七个师(也有一说是10个师),全军约六千多人”。通常来说,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强化士气,我方对自己的战斗力只能夸大而不能往少了说,所以部队的真正人数应该少于6000人。
由此,问题出现了:从11350人到6000人,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两个数字差了这么多,原因何在?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日军因为畏敌,通过夸大数字来掩盖自己在战场上的失利;二是赵尚志所领导的部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快速减员将近一半,也就意味着抗联队伍牺牲巨大。
张广胜用另外几份资料来进行印证。在一份1936年10月的日军作战情况表中,详细记录了日军的三支部队——下枝部队、水野部队和梅村部队与赵尚志所率领的抗联第三军某部作战的情况,根据此表,第三军与日军这三支部队共计作战75次,投入战斗人员(日军资料中称“遭遇匪数”)3965人,我方牺牲人员274人,被俘125人。准确地说,“3965人”应该是“3965人次”,因为绝大多数战士一定是一次又一次走上战场,反复鏖战。由此推断,这支抗联部队的人数至多不过千人。那么,这274:1000的牺牲率就非常之高了。
由此,我们不必再深究战斗减员的原因,仅在一个月内同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75次,就足以说明当时的抗联战士面对的是多么疯狂而又强大的敌人,而如此重大的牺牲也再一次证明了抗联战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抗战到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