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君
近几年,为致力于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并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也为转变教师“重教轻学”的教育观念,改善“耗时多,负担重,课堂效率低,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厌学情绪日益增强”的不良现状,我校在一些学科中推行使用“助学案”,以“助学案”为载体,推进学校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面对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总要经历一段痛苦的蜕变过程。教师从最初的茫然无措、怨声载道,到接下来的多渠道学习,反复探讨,不断完善,又到如今的教学模式的初步成型,几年来,每一个投身于这次教学改革的教师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更看到了此次教学改革的诸多成效。这里,我主要说说语文“助学案”的使用,以及其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没有使用助学案之前,每一次新的阅读教学开始前一天,教师也会布置一定的预习要求,例如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生字字音、字形等,但这基本落实在口头上,一些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会自觉认真地去完成,但对另一部分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这种预习要求等于没有。此外,这种提前的学习作业因停留在口头上,学生的自学效果教师难以监控,更难以评价,这样就导致到了课堂教学阶段,只有真正进行了充分自学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研讨中来,而另一部分学生,对课文根本还没有学习过,哪来的体会、理解、感受?于是日复一日,恶性循环,这样的学生就逐渐成为课堂的旁观者,始终游离在课堂教学之外,学习兴趣降低,厌学情绪日益增强。而一堂语文阅读课,常常只是几个学生发挥的舞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在使用助学案之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助学案上,我们设计了“提前自学”部分,有朗读课文的要求,有生字检测的题目,有作者情况、创作背景的资料查阅,有就整体感知课文设计的问题等。提前一两天下发给学生,学生按助学案要求完成提前自学部分,教师再收上来批阅。这样,一方面,学生的提前自学有明确的要求,还有基础的考查、知识的链接、阅读的思考,同时还有阅读习惯养成指导,学生的自学可以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助学案的批阅,可以对学生的自学效果实时监控,更能全面了解学生的自学效果,进入课堂教学时也能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多数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可以一带而过,就能预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对课文的深入探讨和理解。还有,教师通过对助学案的批阅并给予相应的评价,一定程度上能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同时,教师教学时也会发现一堂课上学生的参与面越来越广,更可喜的是,因学生有了提前充分的学习,对课文有了基本了解,进入课堂探讨阶段时,学生思维的火花更容易得到碰撞,对课文的理解远远比以前当堂短时间内学习时更深入全面些,学生在探讨过程中更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得到加强,急于表现自我的欲望得到提升。如此活跃的课堂氛围,其高效性就可想而知了。
如何更好地使用助学案,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问题。在使用助学案的前期,学案上设计的“课堂研讨”内容只是在助学案上呈现出来,要求学生在完成提前自学要求后浏览一下“课堂研讨”内容,是要在课堂教学阶段才去落实。但通过与外校的沟通交流,我们的理念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其实,仅让学生完成学案上的“提前自学”部分,这样的自主学习是不完整的,是片面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贯穿整篇文章,整个过程。学生只有事先对“课堂研讨”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体验、感受、理解,才能在课堂上拥有与他人交流探讨的自信和“资本”,而且在课堂上还能节省出独立思考的时间,用于在小组内充分地交流探讨,而不是如以前那样,因时间匆忙,小组内的交流和全班范围内的探讨只能流于形式,草草收场,不见高质量的分析结果。于是,我们对学案的使用又作了新的部署,学生的课前自学,要完成“提前自学”和“课堂研讨”两部分内容。不过,为了不增加学生自学和教师批阅的负担,在学案的设计上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为此,我们在每一个助学案设计定稿前,都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再明确下来,保证了助学案的高质量,更重视让语文助学案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载体。
这几年,我校语文教研组还就课题——“语文助学案中目标引领和主问题设计的研究”开展细化研究,确定“语文学科助学案中教学目标的细分和具体呈现方式的问题”“语文学科教学中各类课型中依据目标进行助学案教学的问题”“语文学科课前预习情境、主问题的设计与确立的问题”三个子课题,并通过具体的阅读课文助学案的设计去尝试、摸索、探究,促进研究的专题化、深入化、日常化,更使助学案设计走向模式化、精细化、高效化,已初步形成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赏析、作文教学、复习课等不同类型的语文助学案,进一步使助学案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载体。
教育改革的道路从来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对于学科“助学案”,我们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还有许多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但这些都阻止不了我们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