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明
(福建省沙县城三小学,福建 沙县 365500)
美术是一种人文艺术,美术教学是教会学生养成良好审美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审美养成是基于民族文化内涵与社会总体价值观的,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民间一些有着优秀文化底蕴的艺术资源,对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与鉴赏力进行培养。与此同时,还能顺利传承我国的一些优秀民族美术资源与艺术工艺,是传统文化精髓得以继续留存并发扬光大。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被时代洪流洗刷而无法发挥功用的民间工艺被逐渐淘汰,面临着后继无人、凋零消弭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尴尬境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人愿意继续去学习、去发扬这些传统手工艺,都想着进入城市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民间的一些收益甚微、耗时耗力的手工艺就乏人问津。加上很多民间艺人大多年近古稀,手艺面临失传。因此急需得到重视与保护。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艺术形式,为优秀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做好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国目前的小学美术教育中涉及民间艺术的方面还是有些稍微欠缺,没有真正的重视民间艺术对于小学生的艺术感的熏陶作用。更多的是广泛涉及一些关于世界各国著名作品的赏析,而忽视了自己身边就存在的具有丰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民间美术资源。所以,将民间美术资源加入到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当中,对于民间艺术传播和发展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将民间艺术形式引入小学美术课堂,让小学美术教育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从小学生起就使他们增加一些对于我国传统工艺的认知,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审美,同时,培养小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凝聚力。
小学美术教育因其自身的对于文化教育的作用不太明显,被很多教师忽视。再者由于目前应试教育还占据教育模式主导地位,以成绩作为最终衡量标准。美术教学由于评分的不确定性被应试教育的考试拒之门外,师生也就逐渐放弃了小学美术的关注度。
由于学校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仍然是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答题作画或做手工的刻板的教学模式。现在的小学美术教学,已经成为学生为了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精神调剂了,失去了美术教育的真正意义且起不到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教学目标。
对民间美术作品的赏析,主要从色彩运用、构图、线条组合、搭配等丰富与巧妙的艺术形式来进行赏析。让学生学会赏析,首先就要加强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民间美术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色彩明了、形式多变,例如刺绣、壁画、蜡染等民间美术作品,都用艺术的手法与形式来展现出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包含着各地域、各民族的不同艺术特征与不同的文化意蕴,同时也呈现着从古到今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的变化发展过程。通过不同的美术背景去仔细探究,从中发现作品中蕴含的巧妙艺术构思与深远的情怀。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可让小学生多接触一些民间美术作品,在丰富多样、风格迥异的民间美术作品中使思想张力与想象力尽情畅游。比如在对刺绣、年画、剪纸、蜡染等常见的民间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首先让小学生对美术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再细细观察作品的细节与构思,教师再进行细致讲解,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到作品的内在意蕴。一个成型的作品乍一看是很简单的,但是制作工艺常常需要数十道甚至更多道,需要的材料、工具、技艺繁多,通过民间艺术家们的精巧的艺术细胞进行构思创作,才能成就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
小学生欣赏、观察、学习、研究民间艺术作品并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关于民间美术作品的知识竞赛活动与鉴赏大赛。除此之外,亲手参与学习制作民间工艺品,是最直接、最有意义的让学生感受民间工艺品的文化内涵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与教学客观条件,组织一些小学生的民间工艺展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研究、设计、亲手制作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与艺术鉴赏能力发展而成的艺术审美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创作民间工艺品的同时,可以多方面借鉴,比如查阅资料、看相关影视、请教相关民间艺术家等方式扩大见识,增加小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程度。
将民间美术资源灵活引入小学生的美术课堂之中,一方面能够促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的充实,另一方面能够利用小学生这个最年轻的群体来实现传统民间工艺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光大,这也是目前传承并保护这种民间工艺的最佳手段。通过对学生进行民间艺术鉴赏教育让小学生产生丰富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并积极的学习传播,意识到其岌岌可危的传承困境,有意识自发的从自己做起主动传承这份民族精华,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时代发出熠熠光辉。
参考文献:
[1]段阳.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4.
[2]李建勋.地方美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3]孙培培.民间美术走进中学美术课堂之教学实践探索[D].济南:山东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