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太仓市明德小学 闻中秋 陈 武
课程基地建设,作为区域推进课程校本化的一种探索,正走向学校并形成一种新型校本课程开发模型。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其意义在于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我校在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体系过程中,始终以健雄少年科学院为发展平台,紧紧围绕课程基地建设开展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构建科技校本课程基地建设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神是六大核心素养之一。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学校提出“依托健雄少年科学院,构建科技校本课程基地”的特色建设项目,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太仓市明德小学是由世界杰出的女性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的父亲吴仲裔先生于1913年创办,是一所江苏省实验小学,也是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学校秉承“明文德治”的办学宗旨,传承和弘扬明德传统,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以机器人特色为主,多项基础科技活动为辅的科技教育课程,有力地推动了以科技教育为切入口、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新课改明确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校本课程的建设。近年,国家又提出“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
我校从学校特色入手,把校本课程做成品牌课程,辐射学校的办学能量,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确定为十三五的发展愿景。作为吴健雄博士的母校,明德小学自觉地传承和发展科技教育,开展了科技特色建设项目,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在吴健雄精神的引领下,依托健雄少年科学院,丰富科技校本课程。学校长期对吴健雄精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以“爱国、至善、求是、创新”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明德小学最为宝贵的教育财富。同时,学校作为科技特色学校,拥有较强的科技资源,对构建科技校本课程已有坚实的基础。二是我们认为在进行课程开发、建设、整合的时候,必须依靠少年科学院作为载体进行整体架构和整合优化,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三是与学校十三五苏州市规划课题“依托健雄少年科学院 构建科技特色校本课程”高度契合、相辅相成,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1)硬件建设方面:学校将新建教学楼命名为健雄少年科学院。该楼由吴健雄博士的家属亲自题词,设有科学教室,网络教室,机器人教室,未来教室,无人机教室,创客空间,物联网教室,科技实践室等。这些场所营造出浓郁的科学氛围,同时也是学生科技教育、科技校本课程活动的主阵地,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中心任务是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爱动手、爱动脑、爱创新的思想。
(2)软件建设方面:建立一整套有关少科院运行的模式,包括少年科学院的章程、管理机构,并成立了吴健雄教育研究中心,聘请吴健雄博士的家属,东南大学吴健雄研究学院、上海物理研究所(太仓分所)和太仓科协等专家成立理事会,定期对少年科学院工作进行决策咨询、学术导向、师资培训、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开展科学教育、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少年儿童科技苗子,评比产生健雄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等,使我校科技教育内部环节进一步得到优化和整合,提高了育人效能。
课程资源是课程基地最具特色的部分,对课程基地起着支撑性作用,学校根据自身科技特色,依托健雄少年科学院,整合学校科技资源,主要开发三类课程。第一类是体验式课程,它是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定期邀请专家进行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和讲述吴健雄小故事等,让学生从小喜欢上科学。第二类课程是实践式课程,也是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课程既有依托少年科学院举行的全国科普日活动、科技节活动,又有科学课、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第三类课程是研究式课程,它面向个体或小组学生,主要是培育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是从科学和信息技术学科中开发出来的具有研究性质的项目学习,如机器人项目、无人机拍摄项目、创客项目、SCRATCH编程项目、STEM项目研究等。从实践中可以看出,这三类课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具有明显效果。
同时,学校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合理开发校本优质科技教育资源,通过与红旗小学的共建,引进东南大学吴健雄研究学院、上海物理研究所、太仓市科协等优质资源,解决健雄少年科学院课程基地建设中资源匮乏的瓶颈问题。这种合作是一种立体式、互补型、开放性的合作,既有横向合作共享,又有纵向有效衔接,既有教育领域内的共建共赢,又有教育领域外的社会支持。
(1)开放实验室。健雄少年科学院包含科学实验室、智能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等12个实验室。它向科技社团和科技项目研究成员开放,充分提供学生研究的学习平台。
(2)成立“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实行导师制度,由导师组织开发校本优质教育资源,负责规划设计、团队分工、组织协调、平台搭建、课程开发、学习考察、评价考核等工作。名师工作室的设立,有效地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和特长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完成一个个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们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支撑课程基地在这一学科领域开展的各项活动。
(3)建立e学习平台。主要包括科技社团互动平台、项目教学互动平台、项目研究互动平台。在实施丰富课程的过程中,“e学习平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时空和互动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搭建展示交流平台。依托少年科学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科技节活动和社团展示活动,通过表演、比赛、成果展示等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推进科学教育的不断深入。
依据学生不同年级段的学习内容,健雄少年科学院成立了传统的船模、建模、航模、车模、电子百拼、机器人社团,还利用资源成立无人机、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SCRATCH编程等社团。每个社团分别聘请校内外辅导员各一名,期初制订社团活动计划,并组织实施,期末做好展示汇报。
学校通过社团内特长考级认定、科学院内学术荣誉晋升,突破传统的学校考试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关注个性和综合素养发展。构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多元评价体系,使用学分制,并作为明德三好学生评价标准之一。在科学研究和比赛方面取得成果的学生还可以参评健雄少年科学院“院士”“工程师”等荣誉,并被授予相应的证书。
总之,在科技特色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我们以健雄少年科学院为平台,围绕课程基地建设开展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校本课程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潜能,为学生兴趣、特长、职业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特色校本课程的开设和课程基地的建设,使之成为学校对外开放和交流的窗口以及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并通过对外交流,不断丰富和充实我校的校本课程和课程基地的特色活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