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盈“知音”意蕴

2018-01-26 14:59江苏无锡梅村实验小学陶美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知音苏教版剪纸

江苏无锡梅村实验小学 邹 莉 陶美华

知音,源于伯牙绝弦的故事,原指人与人的关系,也可由人人关系,发展为人与大自然,人与世间万物的关系。推及教学,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课堂文化。倘若教师能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那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催生成长力量的课堂就会呈现,真实的学习、有效的学习就会真正发生。

一、做文本的知音——让经验在场

读文先辨体。做文本的知音,了解课文的文体特点,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教师心中有文体意识,可以帮助教师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选准教学策略;另一方面,教师基于不同文体阅读方法的认识与经验,设计并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开展针对不同文体作品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语文学习能力,掌握了不同文体作品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融会贯通。因而,语文教师要擅于做文本的知音,要立足文体特点,凸显文体意识,强调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属于叙事性散文,主要讲述了姥姥剪纸技艺“神了”,还“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以及作者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要教好这篇课文,教师无疑首先要做文本的知音,要关注这类文体的特点。“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学生读散文要关注语言背后蕴藏的情意。“你姥姥神了”,一句质朴的乡邻评价,一个“神”字,除了道出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还是不是蕴藏着其他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其他语句,从多个角度想一想、品一品,是不是还可以琢磨出姥姥是用心、用情进行剪纸的?以及剪纸背后对我的那种舐犊情深?它紧紧系住了作者一生,是不是很“神”?读散文还要关注有画面感的鲜活文字,如课文中乡邻评价姥姥剪纸神了的语句:“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要做引路人,引导学生多琢磨琢磨。也要让学生模仿这一句式,做适当的迁移与运用,在整齐而富有变化的句式使用中进一步品味这种看似普通,实则形神兼备的精妙语言文字应用。

《我叫黑脸琵鹭》是苏教版第三册新增的课文,安排在《美丽的丹顶鹤》之后,两篇写动物的说明文放在一起,一篇用第三人称介绍,一篇用第一人称自述,编者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让学生阅读后明白,同样介绍事物,既可以用第三人称介绍又能自述。第一人称自述的写法,其优点是语言生动,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充满童趣更吸引人。所以教师教学这篇课文,可将重点放在认识第一人称上,并让学生学会用第一人称介绍事物,体会用词,特别是动词运用的精准。

二、做课程的知音——让关联在场

一篇文章,作为文本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是有区别的。作为文本,解决的是讲什么的问题,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是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讲什么并不能也没必要全部转化为教什么。因此,作为课程重要载体的课文,要集中解决的是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和阶段课程目标。做课程的知音,就是要求教师敏锐而精准地把握和凸显文本承载的语文核心价值与使命,体现编者意图与回应课程关切的问题。以下我们还是以苏教版课文《姥姥的剪纸》《我叫黑脸琵鹭》为例。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关“中国民间艺术与文化”的第一篇散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循着鲜活的语言文字,倾听作者心声,触摸情感温度。组织教学时,可以以读为主线,以情贯穿全程,以“姥姥的深入人心体现在哪些地方”这一主要问题为线索,进行有效的教学推进、目标达成。这个主问题吻合了文本主旨,覆盖了文本整体,又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因此,可以避免烦琐的分析,让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呼之欲出。教师教学散文,抓句子容易涣散,一涣散,情感也就容易生出太多的触角,就不容易把握了。教师可以再抓情感的聚焦之点——字词组织教学。这篇课文中,可抓的字词有哪些呢?一个“深入人心”,一个“神”,一个“善”,一个“熟”,这些,都是表情达意的字眼。在品味这些字词的同时,还品姥姥的剪纸技艺,品她的勤劳善良,更品剪纸带给乡村人的情,品剪纸对“我”的熏陶,带给“我”的浓浓亲情。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要教给学生连字成词、连词成句的能力。在《我叫黑脸琵鹭》教学中,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可围绕文章的词句来进行,特别是第三自然段,通过动词描写展现黑脸琵鹭捕鱼的画面,生动形象,用词精准,是学生感悟语文魅力的好材料。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品读回味“插进、半张、摇晃脑袋、蹚行、搜寻”等词语、用“一边……一边……”说话练习,特别是对关键词语“小汤匙”的理解,可为学生架构具体的文字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促进深层次的感悟。这样的教学,更加接近语言的真相,学生更能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生长点和获得感。

三、做学生的知音——让顺应在场

倘若,语文教师做不了学生的知音,则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必将失去颜色!语文教师的专业性,不但反映在准确把握教材上,更体现在对学生的理解上。没有对学情、学力的准确认识与把握,就不可能有语文教学的优质高效。作为语文教师,经常要问问自己:学生自学课文和上了你的课之后有何区别?40分钟后,学生走出课堂能带走的又有哪些?教师在课前,要十分明了课堂到底教什么。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简单教;能够迁移的方法和技能要重点教、重点学;能让学生受到熏陶、获得语文素养提升的地方要反复教;难理解的、多元理解的要让学生自己体验,自己发现。

做学生的知音,还要找准文本的切入点,不要让学生在文本外面兜圈子。教师可以因题而问。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教师可用一个看似波澜不惊的文本作为切入点:“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引导学生感悟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两棵香气拒虫的樟树、两棵睹物思人的樟树。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一步步让学生感受着樟树的外在美、内在美,以及宋庆龄的人格美。教师可以抓关键句,直奔中心。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西湖》,“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抓住该句串起教学,往往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习题,借助编者的智慧。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军神》,课文后有这样一道习题:“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理解它,可以统领全文教学。教师还可以利用文中矛盾,引起冲突。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爱如茉莉》,课文中多次提到了“真爱如茉莉”。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在病房里“爸爸怎么不在陪床上睡?”而要“握着妈妈的手睡觉”这一场景,激疑设问:“爸爸妈妈可真傻,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耗着呢?”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体会父母之间的爱。再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放小鸟》时,教师必须化解“看到喜欢的就想据为己有”与课文中小男孩放鸟的举动这样一对矛盾。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喜欢小鸟吗?既然喜欢小鸟,为什么还要把它放回去呢?难道他不喜欢小鸟了吗?”让学生置于矛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与体悟,从而进一步明白小作者放掉小鸟正是爱小鸟的表现,明白了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体会到文本中所包含的真善美。♪

猜你喜欢
知音苏教版剪纸
知音
剪纸
山水知音
苏教版与人教A版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剪纸
剪纸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火风与霍尊:是父子,更是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