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釉材质美的探究

2018-01-26 14:14黄有彬
陶瓷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开片窑变钧瓷

黄有彬

(太一造陶艺工作室,景德镇,333000)

“形如流云,灿若晚霞”、“绿如春水初升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历来的文人对颜色釉从不吝啬赞美之词。颜色釉以其绚丽的色彩,丰富的肌理,赢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颜色釉的材质美给人们带来的审美体验,促使人们去研究其产生的源头,在已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随着新生的颜色釉的出现,进一步增强颜色釉装饰的艺术感染力,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为我们世界增添更丰富的色彩。

颜色釉材质美构成的两大要素是色彩以及肌理。颜色釉的色彩丰富多样而美妙绝伦,常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面对各种颜色釉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颜色釉色彩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是颜色釉先声夺人的艺术语言,乃至是颜色釉的灵魂。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我国第一本关于手工艺的著作,书中载有“画缋之事,杂五色”的对于色彩的论述。南朝的《山水画论》中提出“以色貌色”的理论,作者宗炳是山水画家,他的画论观点在中国绘画历史上颇有影响。而最具影响的是南齐《古画品录》这本著作,作者谢赫提出了“六法”论,把“随类赋彩”定为第四法则。由此可见,历代工匠和艺术家把色彩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颜色釉色彩的形成,归功于基础釉中各种金属的加入。这些起呈色作用的金属在窑炉高温烧制而形成自然色泽。用铁作为呈色剂的颜色釉里,洁润如玉的青釉是最为常见的,远在汉代时期,陶瓷工匠已经熟练地运用含铁的青釉装饰器皿,到了宋代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各种考古挖掘中,我们还常见以铁为呈色剂的还有浑厚的黑釉,深沉的天目釉等。而用铜作为呈色剂的颜色釉里,最有代表性的是变化多端的铜红釉,如祭红、美人醉、郎红等。所谓美人醉,是清代铜红釉里的奇葩,如美人妆上胭脂红,有时候甚至夹有鲜嫩的绿斑,红绿相生,巧妙绝伦。著名的宋代钧瓷,釉里就含有铜成分,所以钧瓷的色彩有的红中泛绿,绿中又带红,千变万化,令人惊叹。

颜色釉的出现,首先是满足实用的需求,随着时代发展,陶瓷匠人把颜色釉装饰在陶瓷坯体上,逐渐实现了从实用性到视觉审美层次的上升,从而构成了传统陶瓷鉴赏的重要部分。唐代诗人徐夤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喷;山中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把越窑瓷器釉色的材质美比喻成“春水”、“绿云”、“古镜破苔”、“嫩荷”等等,对越窑瓷器的赞美恰如其分。时至今日,单色釉已经近百余种,每种都散发自己的独特色彩魅力。

除了单色釉,窑变釉也是斑斓纷呈,并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千年以来,单色釉一直主导着陶瓷的颜色釉装饰,直到窑变釉的出现才打破这个局面。因此,窑变釉的发明促进了后世陶瓷工艺及审美方式的转变。明代王圻的《稗史汇编》对窑变有一段描述:“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而清代影响深远的著作《景德镇陶录》中记载:“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殊数见不鲜耳。”神奇的“窑变”由非人力所能控制逐渐被匠人所利用,既是自然天成、意外之美,又是“天人合一”的物化呈现。

名扬天下的钧瓷便是典型的窑变瓷,素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赞誉。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含铜的乳浊釉,因此所产的瓷器釉色青中带红,犹如飘浮在蓝天中的晚霞。古人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来形容钧瓷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单色釉和窑变釉色彩各擅胜场,组成了颜色釉材质美不可或缺的部分,使陶瓷变得绚丽夺目、多姿多彩而极具视觉魅力。

颜色釉材质美的另一个重要审美对象是丰富多样的肌理。肌理与色彩是构成颜色釉材质美不可替代的因素。人们按照习惯,通常有可视肌理和可触肌理之分。我们通过视觉上是最直接的,视觉上带来触觉感官而感知到物体,像“半刀泥”刻花所产生出来的肌理是可视肌理 。通过皮肤触觉触碰的感受是可触肌理,当我们抚摸青釉表面时会感受到柔和而细腻的质感,而抚摸无光砂岩釉,我们会感到粗糙而毛涩。因而,我们的视觉与触觉都能感受到的陶瓷质感,无疑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有趣的审美体验。

颜色釉丰富的肌理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实陶瓷在烧制过程中,坯体釉层的厚度以及烧成温度会影响颜色釉从而形成自然纹理。这些自然纹理可划分为行纹和开片,其中可出现光亮、乳浊、结晶、亚光等质感效果。行纹是高温熔融状态下,釉色交融流动而形成的。而开片则是因为坯体和釉的膨胀系数不一样,或者釉中氧化硅含量过多而致。行纹与开片通常单独出现,但也同时出现在一个器皿中。譬如著名的宋代汝窑瓷,其釉面浑厚如堆脂,莹润如青玉一般,细小的网格状裂纹布满瓷胎,奇趣天成。行纹中最具盛名的是蚯蚓走泥纹,作为钧瓷的特征之一,其不规则的纹路极类蚯蚓在湿泥上蜿蜒爬行的痕迹,故得此名。谈到陶瓷开片,不得不说别具一格的“哥窑”瓷器。宋代陶瓷烧造工艺技术的进步,使其生产稳定而有效率,而窑变肌理的出现最初属比较偶然的现象,甚至工匠迷信的认为是不详之兆。随着时代发展,陶瓷工匠们在积累的无数经验中,对窑变进行观察分析,逐渐从认为窑变是不祥之兆的愚昧无知中走了出来,反而渐渐认可这种窑变的意外之美。这种审美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窑变陶瓷的长足发展,陶瓷工匠们进入了刻意追求窑变的领域,使窑变陶瓷焕发生机和活力,而宋代“金丝铁线”的哥窑是其中的重

要代表。开片本来是窑变工艺的缺陷,但是这种独特的“金丝铁线”反而成就了哥窑的审美标准和文化内涵。

大文豪苏东坡有诗云“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诗中“兔毛斑”是黑中带黄,并有类似褐丝兔毫的流纹的茶盏,是当时颇为盛行喝茶的茶器。黑瓷还有大小斑点的“鹧鸪斑”;更有宛如黑夜中的银星的“油滴”,这类茶盏日本人十分喜爱,并把一些难得一见的瓷盏奉为国宝。因为产地多在天目山一带,所以统称为“天目盏”。颜色釉发展到当代,别具特色的肌理不胜枚举,并且不断有新的品种出现,进一步丰富颜色釉的装饰。

如玉似冰的越窑青瓷、色彩斑斓的钧瓷,“金丝铁线”哥窑瓷等等,都是各具特色的颜色釉材质美。颜色釉瓷依靠其自然天成的色彩与肌理,在人们的视觉上最为直接而生动地传递美感,使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自然相互交融,进入独特的审美境界 ,获得美的享受。

猜你喜欢
开片窑变钧瓷
斑斓釉画的美丽窑变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瓷器的开片原理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特色窑变组壶
西门亚军作品精选
浅谈哥窑开片的三大美学特征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