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高崎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年第7-8合刊(以下简称“本刊”)的“本期话题”指出: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对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大数据技术让教师对学生学情进行全程动态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平板课堂更是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智慧课堂教学体验。可以说,新技术正冲击着课堂教学。如何把握未来数字化教学方向,如何提高当下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每一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笔者在导读这一期杂志时,尝试从新颖的课堂技术与成熟的教学理念两个角度进行整理与解读,希望能与读者共同探讨。
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借用相关平台和移动学习终端设备提供的精准数据分析,不仅可以使学情数据化,也可以促进思维可视化和学习个性化,这也是未来数字化发展的方向。“本刊”的第4页到第20页共5篇文章,就围绕平板课堂与微信公众平台和大家讨论新技术对课堂的积极影响。平板课堂为学生带来更加精致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体验,积极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大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智慧精准教学。傅蒋、甘霖老师的文章《实施精准教学,打造智慧课堂》就提出了借助平板的教学辅助功能来实现智慧课堂的方法。
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基本经验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利用平板电脑,可以更快捷地开展教学前测,有充分的时间留给教师仔细分析,并将前测结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的前测速度快,真实性高,大大提高了教学精准度。
高效的课堂不仅在于教师有效的设计与引导,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效率。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更深度地自主学习,是教学追求的目标。教学中,教师准备的有限素材往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用平板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便捷地推送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平板电脑教学和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那就是一个有数据分析而另一个则没有。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借助平板电脑,教师能实时得到学生的各项教学数据分析,如分析学情前测数据——以学定教;分析课堂练习数据——关注学生个体;分析课后作业数据——及时微课指导;分析错题本数据——回顾复习好帮手等。使教师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最终显著提升教学效率。
可见,平板电脑给课堂带来的最大变革是学习的数据化,教师可以根据数据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分享中提高学习效率。同样,曹骏老师的《微信说题: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学习指导新探》也有着类似的功能,借助微信公众平台上学生说题的学习方式,通过微课录制,供学生观看、学习,即时反馈与交流,以此来解决学生解题时重方法、轻思路,无法准确表达思考过程时缺乏解题的信心和能力等问题。
新技术在课堂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似乎在告诉我们,新时代的教师要学会运用新颖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变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及时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课堂上做到因材施导,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课后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课堂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如作业推送、错题分析、拓展性学习、说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等。当然,任何教学手段,都必须尊重一定的教学规律,并服务于教学本身,技术仅仅只是教学辅助,而不是课堂主体,我们要善用新颖的技术来变革课堂教学,发挥其最大价值,让师生真正感觉轻负高质,提升学习效率。
我们相信,技术的发展可以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是数字化教学的美好未来,但如何在缺乏教学设备与技术的情况下提高课堂效率,仍然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本刊”中就有不少文章值得我们借鉴。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已经成为一个需要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随着课程标准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都在发生着改变,教材也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修改,教学者应该将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质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利用好教师的第一手资料,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这个方面,“本刊”彭晓丹老师的《整合教材资源,优化习题设计——基于“三角形内角和”不同教材习题比较的视角》一文,从习题类型、习题数量和各版本习题的异同点三个方面展开比较研究,最终得出习题优选的启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仅要处理“怎么教”的问题,更要处理“怎么学”的问题。聚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真正触及“学生学习机制”的课堂没有发生典型性的变革。以讲代学、以练补学仍是当下课堂的主流。那么教师如何由知识灌输者变为学习发动者呢?
1.创设优质情境,点燃学习真热情
正如“本刊”邵珠利老师的《优质问题情境:自主学习真正发生的引擎》一文所写:学生是否能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投入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质量如何。优质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自主建构,能够引领学生自主反思学习的过程,能够突出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2.成立学习共同体,乐享研究真发现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生与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本刊”张静波老师的《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学活动设计策略——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视角》一文,分别以“开展项目学习,植根真情境;前置预学活动,驱动真任务;成立学习共同体,乐享真发现;设置登山型支架,助推真探究”四条策略铺就让学生真正发生学习的“道”。
3.“活动任务”真探究,“挑战任务”真思考
围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梳理知识点,提炼出几个核心的教学环节,并且设计成“活动任务”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在核心活动任务的驱动和引领下,在交流想法、分享智慧的氛围中,逐步形成共识,逼近数学内核,强化数学思考。同时,针对部分教学中削弱难度、缺少梯度以及忽略跨度的现状,教师可以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作为驱动源来实施教学,从过程经验、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和操作经验四个角度来展开,推动学生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本刊”季云老师的《“活动任务”引领下的“分享与交流”式课堂教学》一文和金秀叶老师的《以挑战性任务推动解决问题教学策略谈》一文正是从这两个角度来阐述任务驱动机制的,相信会让你有所收获。
4.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促进真学习
小课题的开发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旨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好玩。“本刊”王宏进老师的《以小课题研究促进学习真正发生》一文,以“卷纸有多长”教学为例,从“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实践研究—总结反思”四个方面展开实践研究,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是好玩的,进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动力。这样的小课题研究有四个特征:一是贴近生活,便于开展研究;二是收集信息,有效整合多方资源;三是巧妙转化,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四是利用生成,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说这样真实有效的小课题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模拟演示、实践探究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将活动开展到位,将探究落到实处。“本刊”在这方面的文章,在这一期中尤为丰富多样。如何丽老师的《扣核心问题育素养之源》一文和赵薇萍老师的《几何直观,化无形为有形》一文从计算教学和数形结合等角度分析了低段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张锡义老师的《抽象算法不可忽视算理支撑》一文和邓兴云老师的《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四策略》一文从高年级的课例中分析了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如任杰老师的《从“读图”到“画图”——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张靖老师的《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崔小兵老师的《将“做”数学落到实处的几个关键点》等文章,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课堂探究中将知识探究过渡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值得一读。
不论是用新技术改变课堂教学,还是用成熟的理念提高学习效率,其本质都是以生为本,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在独立思考和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本刊”中还有不少优秀的教学案例,值得各位读者细细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