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晋阳小学 杨清蓉
在跟管建刚老师进行作文教学革命之前,我通常让学生把自己写的好文章在全班朗读,然后张贴在教室里。朗读的示范使很多学生开始大量的模仿,导致学生写作内容大量雷同,没有新意,看不到属于学生自己的语言。粘贴在美文栏里的文章,大多时候如聋子的耳朵——摆设,有少数学生会去看。文章被张贴的学生,一直都是少数优生。中差生没有多大长进,写不好的人依旧写不好,无从下笔的人,照样只写几行。
管建刚老师说他选择办作文周报的原因是“周期短,循环快,气血就旺。学生在报上露脸的频率越密,刺激也就越强,写作欲的调动也就越快,越有效”。我采取的是一学期收集学生的好作文打印一次,这样周期拉得太长,学生的写作欲也就无从调动起来。2017年的暑假买了管建刚老师作文教学系列丛书,开始了假期的啃书行动。9月,开学时,我自以为看了一些书,有书上现成方法的指导,加上自己有多年的经验,操作起来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么?暗自窃喜着开始了起我的作文革命。
开学第一天是周五,学生的心思还在暑假待着。我急匆匆地搬出管建刚老师《我的作文动力系统》中“每日素材”的写法,噼里啪啦地讲了一通。周末作业写“每日素材”。“每日素材”没有字数要求,把自己感兴趣的点记录下来就成,五年级的学生肯定没问题。周一,我满怀期待地打开收上来的素材本:
今天不仅被罚抄了课程表,连《日有所诵》都抄了。——陈懿心
今天放学笔袋丢了,很伤心。——熊雅涵
熊雅涵、陈懿心的作文水平算不错的,怎么还写成这样子呢?“每日素材”不是很简单的么?这种质量的素材能选出好的题材吗?连续几天“每日素材”的质量都不行。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做法,哪里做得有问题呢?
管老师在书中强调“第一次示范要到位”,第一周的“每日素材”他都会和学生一起写。我觉得简单,让学生自由发挥,结果学生找不到选择的方向,优生尚且如此,中差生更是茫然一片。于是全班投影评讲、美篇制作展示……一系列补救措施及时跟进。两个星期后学生的“每日素材”步入正轨。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的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每日素材”的草率出场让我错失了“第一印象”的正面影响,以至于后面为了补救而绞尽脑汁。
管老师在会场展示的《周报》,黑白的,简单的Word文档排版。我们班有的是资源,有广告公司搞设计的专业家长,设计出来肯定精美好看,办报还不是小事一桩?
我联系了家长,做了详细的沟通,家长详细了解了设计要求,一份很精美的报纸出炉了。没想到,精美也带来了烦恼。我只看到表象,错误地以为办《周报》就是比谁的报纸好看,版面设计得精美。其实这是误解了《周报》。
专业的广告公司设计的软件,我完全不会操作。根据家长的指引,一步一步把软件装在电脑上,学习了半天,还是龟速,耗时耗神。家长有他自己的工作,需要在完成他自己工作的前提下,才能帮忙排版,第一期出炉后,第二期家长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排版,卡住了。只有我自己来。我排版龟速,时间又紧,匆忙中审稿,第二期报纸出现了作文的重复粘贴,作者名字打错。有的作文多一段,有的作文少一段等错误。第一期彩色《周报》已经闪亮登场了,如果突然降低为黑白版,学生的兴趣一定会大打折扣。我觉得有必要坚持下去。还好,在家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找到了专业的广告公司合作排版。
办《周报》的老师一定要明确,《周报》只是一个发表的平台,重要的是定时定点的出版,以及跟进讲评。盲目追求《周报》设计的精美,就会像我一样因为不够专业而出现各种问题。
第一次投稿的时间到了,有九个学生没交,其中还有作文尖子。投稿数量少,稿件质量低,《周报》出版势在必行,从现有的投稿中选出学生组作文,也许有不太想麻烦的心思,我给学生盖上了录用章。
作文本发给学生后,我给录用的学生强调“文章不厌千回改”,也说了录用了的稿件必须要认真修改,修改情况仍然不好。
周一就直接录用,学生觉得发表是铁板钉钉的事了,修改就没有了动力。周三交电子文档学生也不紧张,他们知道录用的作文肯定要发表。于是周三晚上抱着手机在群里一次一次催学生交电子文档。周四早上一睁眼,我又给家长打电话催收稿件。周五报纸要出版,周四稿件必须要汇总,如果有交不上的,就会留空白。我开始急躁了,烦躁的情绪转嫁到了学生身上。赵梓宸在素材里写:“今天我被杨老师批评了,因为我那篇被录用的作文迟迟没交。”赵慧萌在素材里写:“杨老师把我批评了一顿,因为我忘记把电子档发给杨老师,杨老师就把我的作文取消了。”
更要命的是,一慌乱,稿件汇总的时候,把学生应该发表的作文给漏掉了。尽管我道歉了,学生接受了,我却一直觉得这种操作方式有问题,翻书继续向管建刚老师学习。终于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我的法子,绿色竞争,每期报纸能发表十七八篇,周一选稿,初选录用35篇左右,根据学生的修改质量和修改态度,再删去一半。这样的修改学生自不敢掉以轻心。”“学生作文及时上传,每次可以多录取两篇,最后发过来的两篇‘待录用’。所谓‘待录用’,就是等以后有了版面再发表。”
我及时调整了稿件录用方式,周一根据稿件质量初选录用,周二根据稿件修改的质量和态度终选录用。周三交电子文档,超过晚上十点的不予录用。这一招真灵,孩子们不仅认真修改,生怕被刷下;交电子文档的时间也不用我一再催促了。
稿件录用不能因怕麻烦,就早早地就决定了录用入选。要像管老师那样,办《周报》每一个阶段都恰当地运用竞争机制。这种良性的竞争,才会让学生更大程度地重视修改,更及时地提交录用文章的电子档。
读了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革命》,我被上面的各种奖励吸引住了,积分活动、基本分、扣分、稿费标准、免做回家作业券、单元考试加分卡、单元考试重做卡、等级评奖、班级币。看得我热血沸腾,兴冲冲地选取了才运卡、优先录用卡、积分卡、免做回家作业券、单元考试加分卡、单元考试重做卡,联系广告公司做成卡片。
拿回来后,我把所有的卡片放在一起拍照在QQ上发给管老师,管老师回复:“不急于一时,还有三年时间。”管老师的话背后的意思是,这么多激励不能一哄而上。
当时我没有领悟到管老师话的含义,心想,我带的学生今年五年级了,不是四年级。卡片已经做好了,不能按暂停键。在班上宣布一系列的奖励机制,当天一片哗然。蒋柏江在“每日素材”里写:“杨老师像个大明星似的被‘狗仔队’;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我们都好奇地盯着老师手中的卡片……”李思怡也写:“今天杨老师有一些卡:优先录用卡、考试加分卡、免作业卡、才运卡……同学们听了,高兴得那叫一个乱……”
这些卡片亮相后,的确引起了强烈的冲击。由于刺激的杂乱,需要达到的要求比较高。这个冲击波如灿烂烟花瞬间闪现,熄灭后又恢复了一片沉寂。学生也就觉得这些动力可有可无。学生稿件的质量不高,投稿兴趣不高。还有学生在素材中写道:“被录用真麻烦。”这样的状态是我没想到的,我又陷入困境,实在忍不住了,在QQ上把我的困惑告诉管老师,他回复:“慢慢来,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激情澎湃之中的。总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作文也是,班级也是。”
是的,不可能一直处于激情澎湃,可我想把激情维持的时间长一些,再长一些。2017年12月深圳行知营的培训学习,现场聆听管老师的作文革命讲座,听到管老师根据发表文章的篇数,给予学生荣誉称号,点醒了我。根据发表篇数让学生在报纸上署名,把荣誉称号加上。学习回来,给学生来个隆重的授予称号仪式。火苗一丢下去,学生的激情再次点燃。
恰当的动力系统会让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多而杂的动力会让学生感到迷惘,反而起不到动力激励的作用。慢慢来,一个动力系统不新鲜了再抛出另一个新的动力系统,才会让学生作文激情保留时间长一些。
管老师说,如果《周报》上的发表对于普通学生是遥不可及的事情,那么就没什么用。办《周报》不能成为优等生的展示地,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表。我们班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后进生基数大,一直是我心里的痛。通过作文发表,刺激后进生进而提升语文成绩。
《周报》开始行动了。小萌是一个性格非常内向的女孩,不怎么说话,不善言辞,作文水平不高,很多时候写作对象不明确,语句也不通顺。又是周一的投稿时间了,小萌交来《寒冷的一天》。作文直接录用,从她抿嘴笑的样子,感受到她内心的喜悦。
周二交打印稿,小萌没有交,我想她比较内向,不好多说,简单交代务必要用手机或者电脑录入,转身就走了。周三交电子文档的时间到了,小萌还没交,我在她爸爸的QQ上留言,没有回应。周四,我们的电子文档要全部传给广告公司那边才行,我有些着急了,把小萌叫到办公室问:“电子档什么时候交呢?”小萌使劲摇头不说话。看着她不说话,我更急了:“电子文档在哪里呢?你想不想发表呢?”她摇头摇得更凶了,一个劲儿地哭,眼泪哗哗地往外流。
我在网上对管老师说起这件事,他及时点醒了我:“她没有办法输入,你帮她输入,用你的手机输入,这样不就把事故转化为故事了吗?”我把手机拿给小萌,让她在办公室录入,这个文静的女孩破涕为笑,每节课下课都按时来输入,脸上洋溢的是幸福。
急于想让火花闪现,没想自己的急躁差点把火苗给浇灭。给予后进生的发展等待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好心办坏事。
第一个上《作文周报》的后进生是小雨。他写自己不想做俯卧撑,而假装要去喝水。因为事情真实,作文发表后,引起一阵轰动。那段时间,小雨的学习专注度大幅度提升,上课不时举手回答问题。在小雨需要加大火力激励的时候,我转移了后进生的关注对象,小雨觉得被冷落,刚被点燃的学习热情又没了,滑到了之前的上课发呆、家庭作业不完成的状态。
第一张优先录用卡奖励的还是后进生小鑫,小鑫的《难忘的数学课》上报后,状态好起来了,上课认真听讲,回家认真预习。一次,我发觉学生预习情况堪忧,逐个检查孩子们的预习情况,结果检查到小鑫的时候,我诧异了,词语的摘抄,查找意思,书上不懂问题的标注,都做得那么认真。在课堂上当众给他发了优先录用卡。他手上的那张卡片让学生眼红。他的素材也频频上“美篇”。即使在写教材作文的时候,也有很大提升。就是这样的小鑫,在我转移点燃其他学生的时候,他比以前更懒惰了,考试作文居然不写。我发觉情形不对,找到他们组长调查,出来的原因让我很惊讶:“原来他和另外一个同学下了赌注,看谁可以考得更差。”
后进生之所以落后,不是智力差别,而是因为他们的自制力弱,惰性严重。需要战胜这些,他们比起优生需要更多的刺激。在我急于转移目标的时候,就让后进生的惰性战胜了想进步的决心。管老师说,后进生激励更需要持续性,一两个月持续关注一个。是的,在他们有一定的自制力时才能转移关注对象,要不然竹篮打水一场空,会让后进生在原地踏步,或者滑得更深。
还有关键的一环就是作后讲评。所以我把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看了两遍,拿着笔做了不少批注。什么“说话力”训练、“敏感力”训练、“特写力”训练、“构思力”训练、“思考力”训练、“语言力”训练……我都仔细拜读。开学之初,我把自己学到的作文讲评知识在课堂上讲了起来。这时候,我的作文讲评是和《周报》脱节的。作文训练是单独,报纸发下来就发下来,没有讲评更没有欣赏、挑刺。
学生的素材中老是用“很倒霉”来结尾,刚好看到书中“敏感力”训练中的“倒霉背后是什么”。认真研读后,我煞有介事地用了一节课把这个现象给讲了。讲完后,学生居然都是似懂非懂的样子。
有一天我猛然发现,学生只有刚发报纸的时候认真看报纸,其余时间很少看。《周报》上没有任何读过的痕迹。这有违办报的初衷。再研读管老师的书,才知道管老师的作后评讲是和《周报》阅读结合起来的。照搬管老师的办法,积分抢夺、讲评周报,选佳作,抽取才运卡。
抢分大战,谁找出周报上的错误,得分就归谁。为了夺得积分,学生课间都在找报纸上的错误。学生选取佳作,佳作和老师公布有三篇及以上相同的可以抽取才运卡,才运卡可以换取优先刊用卡,学生周末都在家里认真勾画,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佳作。大声呼喊作者的名字,让孩子们感受那种发表的自豪感。
在作文讲评课上,我把报纸上的问题找出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训练,学生的作文在训练中一点一点提高。《周报》的讲评让作者体会到荣耀。周报的讲评也让学生开始重视了看报。看到学生拿到报纸就迫不及待读报的认真样子,我才又一次从弯路上绕回来了。
作文讲评、训练,要根据周报中学生的问题,找到适合的训练点。作文讲评要与《周报》的内容紧密结合。这样学生看报的积极性也会慢慢提高,在读《周报》的过程中,他们也会适当地吸收别人的优点,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刚刚写出来的作文,如同作者心中初生的宝贝,尽管这个宝贝并不完美,却是作者的心血累积。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不提出缺点又不行。这个度是我们须要把握的。语文老师的每一句话,对学生来说都是有分量的。学生期望得到老师的认可。
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没有修改。我放弃了这篇看起来还不错的作文,选择另一篇修改认真的作文。我说:“我看中的就是修改态度,这篇文章写得一般,修改得很认真,冲着这种态度,录用!”然而强调态度的同时,我忽略了挑刺的力度。力度太重的挑刺让学生心中的成就感打折扣,学生心目中刚刚点燃的火苗熄灭。想要把熄灭的火苗再次点燃,需要花费更多的工夫。如何温柔而又恰到好处地挑刺,对我来说是严峻的考验。
讲评学生作文的时候,先要把学生作文的优点放大,在他喜不自禁的时候,再说出文中可以改进的地方。学生才不会那么难受,那刚刚燃起的创作热情也才会得以保护。在“作文革命”的这条路上,我走得跌跌撞撞。在即将摔倒时,看书和向管老师请教,让我回到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之前看过王佳老师写的《轻易不学管建刚》,是的,“轻易学”你会感觉像是上当受骗。而当你反复、仔细地阅读,所有的细枝末节都注意到了,你才会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