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焕发习作教学的诗意魅力
——六年级《感受阳光》诗意习作教学实录与评点

2018-09-25 07:31:14浙江省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冯铁山王凯琪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小河诗意习作

浙江省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冯铁山 王凯琪

点评: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蛟川双语小学 谷淑雨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从写作规律来看,任何写作者是先对客观现实有所感发而生成内在情志,然后才借助语言文字把这种情志表达出来。小学生习作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先练习用视觉、听觉等多感觉器官感受客观世界,触发内心的感动,然后才学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亲身经历的生命感动,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但习作教学的现实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习惯秉承“指导在先,写作在后”的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外在的习作技法、习作知识、习作结构的机械灌输,导致学生“望文生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也指出,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应该立足学生的写作实践。这也意味着,习作教学要从心出发,变外在的规训为诗意的生成。受湖南省国培项目的邀请,笔者近日登上小学语文教学讲台,为国培学员执教了一堂未曾打磨的、原生态的习作指导课——《感受阳光》。特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调动多元的感觉,触发内心的感动

(一)交流思考,探讨“聪明”

师:听老师介绍,六(1)班的同学都是聪明的孩子,大家知道什么是聪明吗?咱们班的同学谁最聪明?请你说。

生1:我认为李铭恩同学最聪明。

师:为什么?讲理由。

生1:因为他写作文可以写出别人写不出的东西。

师:也就是说李同学用他的眼睛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生2:我觉得肖扬最聪明。因为他能够把感情写得很细腻,经常受到老师表扬。

师:除了写作文聪明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面也很聪明?你发现了?请你说。

生3:我们班上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回答的内容是我们想不到的。

生4:我们班上有些同学,可以通过别人的表情,揣摩出他到底是开心还是不开心,如果不开心的话,就会和他一起玩,然后安慰他。

师:这些同学太了不起了,我们应该为他们鼓掌。(生鼓掌)他不仅仅是用眼睛看到别人开心还是不开心,还会用心去感受。六(1)班同学的聪明果然名不虚传。为什么聪明呀?因为我们都有一双——(停顿)智慧的眼睛,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还有一双——善听的耳朵,听到别人听不出的声音;还有灵敏的鼻子,闻出别人闻不出的气味;最重要的是还有一颗善于聆听自然、聆听社会、聆听他人和自我的心。

【点评:冯老师的导入环节别出心裁、新颖有趣。“咱们班谁最聪明”作为课前谈话的话题,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一方面营造了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触发学生用心去感受同学的“聪明之处”;另一方面巧妙渗透写作应调动五官,强调心的感受。作文写得好是因为要运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善于聆听的耳朵、善于嗅闻的鼻子,还有善感的心。“感受阳光”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好了铺垫。】

(二)聚焦画面,感受阳光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带着自己最锐利的眼睛、最聪慧的耳朵、最善于嗅闻的鼻子,还有善感的心,走进我们的课堂,一同来感受——

生:阳光。(板书“感受阳光”)

师:请看这幅画(PPT播放“晚霞”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阳光?请你说。

生1:黄昏时,一抹艳丽的烟霞照着宽广的大海,这是舍不得落下的阳光。

师:真是聪明的同学,不仅用眼睛看出阳光的色彩——艳丽,看出了形状——烟霞,还用心察觉出时间——黄昏以及不忍离去的感情。(转头看其他学生)

生2:我感受到了一抹喜悦的、充实的阳光,因为这幅画里的渔民们他们打鱼归来,渔船满载着夕阳,也满载他们的收获。这夕阳里还有一股海腥味。(鼓掌)

师:这位同学,他不仅用眼睛看,还用鼻子闻,甚至还用耳朵听,似乎听到了渔民打鱼回来爽朗的笑声。

【点评:一幅图画,各抒己见,个性高扬。正因为有了前面环节铺垫,这一环节学生自然调动五官,用心感受,课堂上诗意的生成渐渐开放。学生不仅能够看到画面的色彩,还能闻到海腥味以及感受到渔民收获的喜悦。】

二、品味自然的阳光,生成归真的诗意

(一)眼睛感受森林的阳光

师:现在我们来到了森林里,怎么把森林的阳光写好呢?老师给个句子,你能够按照老师给出的句式,再来感受一下阳光吗?

(PPT出示)

森林里有— —的阳光,她让我看到_________。

生:森林里有金灿灿的阳光,她让整个森林都显得有勃勃生机。

生:在森林里,有温暖的阳光,她让我看到了妈妈的笑脸。

师:妈妈笑什么呢?

生:妈妈看到森林里的树苗一天天长大,她开心地笑了。

生:阳光妈妈笑森林里的小动物特别灵活。

师:森林里的阳光像妈妈,她把爱,轻轻地轻轻地撒下;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妈妈的微笑!你看,这就是一首很好的诗。

【点评:冯老师善于捕捉学生内心感受阳光的信息,利用评价机制,巧妙地给学生的感受作补充、作拓展,这样就生成了一首小诗。语言十分俏皮可爱,富有画面感,无形之中在告诉学生每一个人都是诗人,写作不难,从而消解习作的恐惧心理。】

(二)多感觉品味小河的阳光

师:我们换一个地方,看看小河里有什么样的阳光,她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按照老师的句式,快速作答。

小河里有_______________阳光,她______________;

小河里_________________,她像________________;

生1:小河里有香甜的阳光,她让我听到了鱼儿们的跃动,她让我嗅到了妈妈做糖醋鱼的味道!(鼓掌)

师:你用鼻子闻到了小河的阳光,这阳光里不仅有鱼儿的欢乐,还有家庭的温馨。

生2:小河里有金灿灿的阳光,她让我听到了小河优美的歌声。

师:小河的歌一定是一首非常有节奏的歌,就像同学们吹奏的葫芦丝一样动听。

生3:小河里有柔和的阳光,阳光就像母亲一样。小河的浪花一会儿欢快地歌唱,一会儿悄悄地呢喃,似乎在和阳光妈妈对话。

师:小河似乎在唱:妈妈,您真好;又似乎在说,妈妈:您辛苦了。对吗?

【点评:该环节,冯老师有明确的教学点:其一,调动学生多感官感受阳光;其二,把感受的阳光通过比喻等修辞表达出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冯老师深谙其道,善于捕捉学生言语实践的信息,用真情诱发学生的内心感动,并灵活组织学生的语言,巧妙引出教学点,一步步促使孩子的语言诗化。】

(三)多角度表达自然的阳光

师:同学们,老师再给大家一幅沙漠的画面,如果为这三幅画分别写一句话,组合起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变化?你又会有什么感觉?动动笔吧。

(PPT出示)

森林里的阳光— —,像— —。

光芒四射、朝晖满地、炫目耀眼……

小河里的阳光— —,像— —。

明媚和煦、明丽灿烂、暖洋洋的……

沙漠上的阳光— —,像— —。

酷热难耐、万丈光芒、火辣辣……

(学生写话,教师巡阅。)

师:写好的同学在小组里互相交流一下,你欣赏谁写的阳光,就在上面画一个五角星,然后小组长挑选五角星最多作品的来汇报。

生1:我欣赏程敏同学写的句子“森林里有炫目耀眼的阳光,她像杂技演员在树枝上舞蹈”,因为她把阳光写活了。

生2:我欣赏“小河里有明媚和煦的阳光,像慈祥的母亲,哼着动人的摇篮曲,哄着我们进入梦乡”。(师生鼓掌)

师:和煦的阳光像慈祥的母亲哼着摇篮曲,多么美妙的阳光啊!多么美丽的母亲啊!你们这一组推选出来了吗?

生3:我们组张娜写的阳光特别优美,而王晓红的笔调特别活泼。

师:一个是优美,一个是活泼,那么两个同学都汇报一下吧。

生4:小河里的阳光明媚和煦,河水好像穿上了一件暖和又漂亮的礼服。

生5:小河里的阳光晶莹明亮,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小河玩耍;沙漠上的阳光光芒万丈,把沙漠照得像金子一样闪闪发亮。(师生情不自禁再次鼓掌)

师:我们的同学不仅眼睛看到阳光的颜色、形态,耳朵还听到阳光的声音,甚至自己也想加入到阳光的世界里,句子越写越有味道,现在把大家写的句子组合一下,读一读。

生(齐读,PPT出示):森林里有光芒四射的阳光,像杂技演员在树枝上舞蹈,让我感受清晨森林的活力;小河里的阳光明媚和煦,像歌手演奏一首轻快的交响乐,让我听到滔滔江水东流去的决心;沙漠上有骄阳似火的阳光,犹如一盏探照灯将沙漠照得格外明亮,让我看到大地的广袤开阔。

师:同学们,文章的开头很重要,好文章的开头,可以叫作“凤头”。把刚才写的一句话当作作文的开头,或者把三句话组合起来,都很漂亮。

【点评:冯老师的习作教学善于搭建思维支架,从探究“森林里的阳光”起步,进而感受小河、沙漠的阳光,然后巧妙结合起来,形成排比,组“句”成“段”,生成“凤头”。学生不仅学会了运用多感官感受阳光,还不知不觉地习得开头的方法。另外,冯老师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发挥学生自主互助的学习效能。不仅调动学生自主感受阳光的积极性,还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传阅、点评、分享,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展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同学欣赏到优秀作品,便于全体同学学习、模仿、借鉴。】

三、品味生活的阳光,生成求善的诗意

(一)感受亲情的阳光

师:谁告诉我,晚上的阳光在哪里?下雨天,阳光在哪里?(声音低缓)你是用鼻子告诉我,还是用眼睛告诉我?还是用耳朵告诉我?还是用心告诉我?(PPT呈现两幅图画,一幅爸爸背着女儿去上学,一幅爸爸下雨天给儿子撑伞。)

生:爸爸的伞很小,为了不让儿子淋湿,他把整把伞都撑给了儿子,自己淋得像落汤鸡一样。阳光就在爸爸撑着的雨伞里。

生:我感受到这是无私的阳光,因为爸爸用无私的爱,把伞撑给了儿子,而自己甘愿被雨淋。

生:爸爸的背上有阳光,因为爸爸背着女儿去上学,也背上了快乐。

生:女儿和儿子的嘴巴里有阳光,他们一定会对爸爸说学校快乐的事情,一定会说谢谢爸爸的话语。

师:阳光真是一个多面手,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或者在不同的时间、同一个地点展现出不同的风姿。只要大家用诗意的眼睛去看,用聪慧的耳朵去听,用灵敏的心去感受,奶奶做的布娃娃里有阳光,爷爷讲的故事里有阳光,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菜里有阳光,老师和我们做的游戏里有阳光,啊,你会发现生活处处有阳光。

【点评:首先,冯老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思考点,通过晚上、下雨天哪里能感受阳光等认知冲突自然转换视角,引导学生由感受自然阳光过渡到品味生活阳光。其次,此环节是层层深入的,学生一开始就捕捉到了图画中最明显的“阳光”——伞,在老师的点拨下,领会到了“背上背”“口里说”“心里藏”等阳光,触发学生内心的感动,也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翅膀,切合诗意语文教学的思想——既品味自然归真的诗意,也品味社会求善的诗意。】

(二)借鉴课文的阳光

师:同学们,三年级学过一篇《棉鞋里的阳光》课文,请大家说说看。在________有阳光,阳光温暖了________,还温暖了________,这是________的阳光,是________。

生1:在妈妈给奶奶的被子里有阳光,阳光温暖了奶奶的身子,也温暖了奶奶的目光,这是爱的阳光,是妈妈对奶奶的爱。

生2:在小峰晒奶奶的棉鞋里有阳光,阳光温暖了奶奶的脚,还温暖了奶奶的心,这是孝顺的阳光,是小峰对奶奶的孝顺。

师:不仅课文里有阳光,我们学过的很多美妙的诗词里,诗人和我们一样,也在采撷着阳光。

(PPT呈现古诗及配套图片)

生1:当李白登上桃花潭上的小船,正要离岸时,汪伦在岸上送来的歌声就是阳光。

生2:孟郊妈妈给儿子缝补衣服的一针一线也是阳光,是母亲对儿子牵挂的阳光。

【点评: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背过的诗词,体味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不仅丰富了阳光的人文内涵,更激活了学生习作的内驱力。】

(三)拍摄生活的阳光

师:课文的作者、古诗词的诗人用自己的眼睛作相机,拍摄了亲情、友情的阳光,闭上眼睛,同学们是否在不经意间捕捉到了生活中的阳光呢?(PPT出示)寻找生活中印象最深的阳光。

学步儿童;难题犯难;救灾画面

言语实践:___________ ,阳光是__________。

生1:当第一次来到学校,老师满面笑容,那笑十分灿烂,这是我感受的阳光。

生2:我也想说说印象中最深的阳光。当我还是孩童的时候,学着坐公交车来学校,阳光是爸爸、妈妈鼓励的话语、关爱的神情。

生3:当我被难题阻碍,焦头烂额时,阳光是老师为我讲解时呼在脸上那暖暖的、香香的热气。

生4:我印象最深刻的阳光是我犯错误时老师向我投来了一抹微笑,那笑容代表着宽容,代表着鼓励我不要再犯错误。

师:老师微笑的时候,表情怎么样?周围的环境怎么样?同学们要善于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阳光,写出别人感受不到的感受。

生:我印象最深的阳光是繁华的上海外滩,鳞次栉比的高楼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感受到大国崛起的自豪,也懂得了自己将来的使命。

师:你这个阳光很有气魄!我想你将来一定会为我们中华民族崛起做出巨大的贡献!同学们,这位同学所写的阳光与众不同。但是怎么把自己找到的阳光写得活灵活现呢?老师的要求是做摄影师。

(出示PPT)做摄影师(老师读),看得见生活的慢镜头(学生读)。

(出示PPT)(出示范文,师生对话讲解镜头)

印象最深的阳光是奶奶菜园里忙碌的身影(全景镜头)。

奶奶会在春天,把蔬菜种子撒进菜园的土里,把它们埋好。左手提一只水桶,右手拿一只水瓢,一株一株浇水(连续镜头)。几天后,种子就会发芽,翠绿的嫩芽也会慢慢地舒展开来,随风摇摆(连续镜头)。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仔细地察看着每一株菜(全景镜头)。阳光丝丝缕缕地照在奶奶的头上,脸上,肩上(近景镜头)。奶奶弓着背,手一刻也不会停歇,一会儿给蔬菜捉虫子,一忽会儿又清除杂草(连续镜头)。有时也会喃喃自语:“除草要除根,根没有除干净,又要长起来的。”(特写镜头)脸上常常冒出一颗又一颗汗珠,晶莹剔透,一滴一滴地掉进蔬菜叶子里(大特写镜头)。奶奶种的菜种类可多了:有青嫩嫩的白菜,有脆生生的萝卜,有红得发亮的辣椒,还有绿油油的黄瓜,多得真是让人数不胜数!(全景镜头)

师:请同学们拿出预学稿,按照老师的示例,同桌之间研讨一下自己昨天晚上完成的习作《挥手之间的阳光》,识别写到了哪些镜头。如果没有,请修改、补充、完善。

(学生再次研讨,教师巡视,然后学生汇报。)

生:我这篇作文,主要描写了老师的动作和自己的特写镜头。我脸红发烫,缓缓无力地举起打招呼的右手,嘴角哆嗦着想说些什么,却又实在不知怎么组织语言。

师:他特写了自己的脸红发烫、嘴角哆嗦的镜头,这个镜头事实上反映了内心的忐忑不安。

生:走廊上,刘老师捧着一本书,缓缓向教室走来,同学们都走上前去跟刘老师打招呼。

师:同学们都走上去跟刘老师打招呼,这写的是整体情况,叫全景镜头。

生(继续):渐渐地,走廊就我一个人了,豆大的汗珠子在我额头上滚动。

师:她说到了豆大的汗珠,这是什么镜头?这就叫特写镜头。

生:我原来的作文是这样写的:“第二天早上,在学校走廊,老远就看见语文老师走过来,我很矛盾,不知道该不该打招呼。老师越来越近,她看到我的时候笑了笑。于是,我也尴尬地举起了手,无声地打了‘招呼’。”学习了老师的示范,我和同桌一起修改了一下:“老师已经快到我面前了,今天老师穿着一套藏青色的西服裙,阳光从教学楼屋顶投射过来,显得格外神采奕奕。脚步声越来越响,仿佛在催促我赶紧做出决定:打招呼,还是不打招呼?我已经嗅到她身上熟悉的香水味儿了,脸红发烫,嘴角哆嗦着想说些什么,却又实在不知怎么组织语言。这一刻,我终于做出选择了,缓缓地、无力地举起打招呼的右手。老师停下脚步,笑意慢慢浮到脸上。‘老师,那天对不起!’我轻轻地,像蚊子那样小声地说。‘没关系,你这几天作业写得不错。’老师笑了,我也笑了。”

生:我修改的时候,还加上了心理描写,是以自己的心理描写作为镜头。“怎么办,她越来越近了,到底要不要打招呼?我心里嘀咕着,越来越忐忑不安。这时我脑子里有两个声音炸开了花,有一个声音说:你应该和老师打招呼,这是最基本的礼貌。而另一个声音说:你快跑,这是骂过你的人,万一又批评你一顿,看你的脸往哪搁。”

师:这位同学加上了心理描写,事实上呢,告诉大家的第二个习作的秘密,请读一读老师送大家的第二把钥匙——(PPT呈现)听得见内心的声音,写出真情实感。

【点评: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与众不同”和“印象深刻”的阳光。这里的教学不再是老师的示范,而是放开手脚,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会。在此环节,冯老师采用了一种新奇的教学策略——做摄影师,拍下感动的画面,品味生活的阳光。把习作与摄影结合起来,用眼睛作摄影机,拍下全景,进行扫视,也不忘记录特写镜头,再加上从听觉、视觉、嗅觉三方面来表达感受,学生不仅看得见生活的慢镜头,还听得见内心的感动。】

四、创新独特的结构,表达至美的诗意

(一)回归自我,总结思路

师:这篇文章就写完了吗?没有,我们还要加上一个结尾。老师的结尾是这样的“每当我品尝奶奶做的菜肴时,就会想起年迈的她在阳光下挥锄、播种、耕耘的身影,想起她脸上那来不及拭去的汗水。”我们一起读一读,预备起。

生(齐读):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美味的菜肴,更是奶奶勤劳的双手为我撑起的一片爱的天空。

师:把开头、结尾,再加上中间看得见的慢镜头,和内心感动的声音合起来,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回顾一下,理一理文章的思路,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PPT展示学习要点)

师:首先,大家注意:开头,观看自然的“阳光”,要用上修辞手法。感悟生活的“阳光”,一定要用镜头,也就是——(生:做摄影师)做摄影师,看得见生活的——(生:慢镜头)慢镜头。接着体会“阳光”背后的感动,叫“做心灵的美容师,(生:美容师)听得见内心的感动”。

师:请同学们注意写自然的“阳光”,到生活的“阳光”,有一个“脖子”,这个“脖子”叫什么?

生:过渡。

师:我们把自然的“阳光”叫脑袋,过渡叫“脖子”。脖子太长了好不好?

生:不好,那叫长颈鹿!

生(齐读):自然界中的各种阳光如此独特,生活中的一些阳光也让我们印象深刻,我脑海中记忆最深的便是奶奶菜园里忙碌的身影。

【评点:一堂两课时的课,学生很容易忘记前面学过的内容,冯老师及时总结,对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起到了启迪思维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冯老师教学特别注意用生活化的事物形象化习作教学的名词术语,除了上一个环节的“做摄影师”,这里还把作文的过渡叫“脖子”,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二)巧妙变化,鼓励创新

师(缓缓道来):请看——4秒钟;闭上眼睛,想一想——开头,要注意写自然的“阳光”,用上修辞手法;过渡,要注意总结所写的自然的“阳光”,巧妙地写出印象深刻中的生活“阳光”;正文,要用两种手段:其一,做摄影师,看得见生活的慢镜头;其二,做心灵的美容师,听得见内心的感动。文章写完了,还要有一个结尾,可以把“阳光”的内涵揭示出来;也可以是你获得的总的感受。好了,把眼睛睁开。

(PPT呈现结构)

师:这样的结构还可以怎么变呢?如果同学们机械模仿,50个孩子都这样写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老师看第一篇习作可能会开心,第二篇也许还会微笑,第三篇就开始皱眉了,第四篇呢?恨不得一巴掌拍死你。

(生大笑)

师:我们要怎么写才不让老师拍死呢?我们要像孙悟空一样变变变。

(PPT出示“变变变”环节)

【点评:“变变变”的环节同样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和深度更进一步。老师先引导学生把握一般的习作结构,给全体学生搭建了思维的支架;为了防止千篇一律,特地设计了“变变变”,学生可以增加自己对阳光的思考和创作,在自己的习作中渗透诗思——即智慧的创造。】

(三)深化感受,融洽关系

师:同学们,下面送大家一首小诗,请带着诗意的眼睛去看,用聪慧的耳朵去听,用自己敏感的心去感受,诗意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就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中。

生:(齐读)

清晨

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校园

春风拂面的微笑

那是一缕散发和善的阳光

课堂

带着鼓励的眼神登上讲台

笑语盈盈的指导

那是一缕洋溢慈爱的阳光

课间

踩着欢乐的节拍融入操场中规中矩的示范

那是一缕演绎认真的阳光

还有

成功时,您那挥舞的教鞭

分明就是前进的号角

犯错时,你那智慧的点睛

俨然就是导航的灯塔

失败时,您那温柔的抚摸

轻轻弹去我们的胆怯和沮丧

老师啊,您就是孩子心中的阳光

师:最后一句,我们再深情地朗读一遍!

生(齐读):老师啊,您就是孩子心中的阳光。

师(微笑):要播撒阳光首先要打开我们的心扉,感受阳光,记录阳光。请以“感受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谢谢同学们!今天的课上到这里!(鼓掌声)

【点评:冯老师自己的“下水文”演绎“阳光”,不仅给孩子提供学习、借鉴的模板,还能够在朗读中使学生体会诗中的真情和阳光的独特。】

【总评】

从习作教学目标看,冯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每一个学生在识阳光、品阳光、寻阳光的过程中,感受自然归真的诗意、社会求善的诗意以及表达自我至美的诗意。在此基础上,通过写好一句话,到写好一段话以及一篇文章的言语实践中学会传递、分享“阳光”。习作目标做到了立体圆融,也就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德行培育同构共生,水乳交融。

从习作教学主体看,冯老师特别尊重学生的习作主体地位,辩证处理好师生角色定位以及主体间性的关系。教师作为指导者、组织者、评价者,冯老师善于触发学生的内心感动,也善于捕捉学生生成的信息,根据学生学习进程搭建思维的支架,然后放手让学生去破除支架;学生作为探索者、合作者、实践者,冯老师以“个体+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以“班上谁最聪明”导入,巧妙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从听觉、嗅觉、视觉三种感官去探索自然、社会和自我的阳光,发现习作写好开头、正文、结尾的秘诀——做摄影师,拍下感动的镜头,自然流露内心的声音。注重每一环节学习结果的评价,引导学生习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看得见进步,也辨得清差距。

从习作情境创设看,冯老师在课堂中创设了晴天的阳光、雨天的阳光、黑夜的阳光、森林的阳光、河水的阳光、爸爸为孩子撑伞、爸爸背我上学等时间与空间不同情境,尤其是奶奶在菜园里辛勤耕耘、学生在走廊相遇老师的典型情境。这些情境巧妙融合了学生习作的“知、情、意、行”与生活的“真、善、美”等元素,从而形成一种诗意“场”。学生身临其境,自然生发生命的感动,由感动引发出德行的善以及自我追求的美。

从教师诗意情怀看,整堂课的氛围让人感觉轻松有趣,冯老师一直保持微笑,语速不快也不慢,说到重要的地方会加重语气。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冯老师的教学语言。冯老师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投入了激情,或高昂,或深沉,或欢喜,或悲痛,或严肃,或可爱,或幽默,尤其是学生汇报的语言贫乏时,他会组织学生的话语,既给学生做了示范,又开启了下一环节的教学,让人觉得特别自然和亲切。老师身上有阳光,学生身上也有阳光,这堂课就散发了浓浓的诗意。

猜你喜欢
小河诗意习作
诗意地栖居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3:14
贪吃的小河马
清澈的小河
少先队活动(2021年3期)2021-06-11 05:43:48
冬日浪漫
Evaluation and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patic Injury by Traditional Drugs
被耽搁的诗意
中国三峡(2016年6期)2017-01-15 13:59:16
习作展示
春日诗意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