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任红梅
教育家叶澜说:“课堂应是一个可以求知并探索的地方,它应是充满自由的,而在不断的探索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发现。”小学生处于思维形成与发展的启蒙阶段,其思维品质的形成对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唯有这样,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既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还应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数学这门课程在学生求学的任何阶段,都是一门比较难学习、难理解的课程,它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且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老师不能够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是要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老师设计好教学方案,适时点拨,让学生自己“拨云见日”,这样学生们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并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自觉地举一反三,并且很好地调动自身的学习热情,如此一来,学生也不会觉得学习数学有多么困难了,正所谓事半功倍。就如《圆锥的认识》这一章节,在上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学习圆柱时的知识做引,激发学生们对圆锥的好奇心,如此学生们就可以很好地思考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也会对圆锥有熟悉的感觉,那么学生们可以顺其自然地去思考有关圆锥方面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前预习一下圆锥知识,也将对课程开展起到帮助作用。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自身不感兴趣的知识也是一种莫大的痛苦,不能够体会其中乐趣,就不会有热情涌现。人的感情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环境感染,如此兴趣也会自然产生。同样,数学教学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才能够让学生主动投入其中,才会产生相应的兴趣。好的学习氛围就如同人们听到一曲旋律优美的前奏,情不自禁地被吸引,自然就有了听下去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老师可以渲染好氛围,奠定好基调,那么学生们的兴趣自然会涌上心间,积极配合。就如《比一比》这节课,可以将课本中的图片截出来,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一起观察思考,并问学生:他们在比较什么?若是你在此情境中,会如何比较?这样将图片放大,并且让全班同学一起思考,不仅效率更高,而且还创造了一定的课堂情境氛围。又如《年、月、日》一课,老师可以问学生:如果三年过一次生日,那么他的生日会是几号呢?如此,学生们会对此“特例”十分好奇,自然就会有十分强烈的学习和探讨的兴趣,课堂也会有别样的色彩。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这其中的道理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合作交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有社交需要、协作需要和情感需要,这无一不需要人们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却走不了很远,在学习中就可以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点,故步自封的研究往往事倍功半,而交流合作的研究往往事半功倍。在求学中,如果学生们可以积极地时常与老师交流心得体会,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不但视野开阔,而且目标明确。同样,同学之间的交流协作也会起到很好的查漏补缺的作用。就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原材料观察研究,随后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学生们便会对长方体有或多或少的认识,正确的部分老师要及时赞同,而不正确的部分要鼓励学生继续认真思考研究。这样既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热情,也给了学生一次良好的交流合作的机会,渲染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们也可以很好地从同学的身上学习优秀的习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学习若仅限于课堂,则孤陋而寡闻;若放眼于实践,则博学而多见。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实践出真知的问题,让学生们可以尽可能多地进行实践学习,这样也有助于老师变换课堂教学模式,多进行探讨研究,拓宽课堂教学范围,发散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在为学生们选择练习习题时,要有意识地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添加适量中档难度的题目,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最后加入经典的较难的题目,让学生们可以提升思考的角度,拓展数学思维。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老师们可以让学生们灵活运用课本中学习的公式来测量身边的圆的周长,以此处理一些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而在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对课本中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掌握不牢,理解不透彻,从而对半圆的周长理解不到位,认为半圆周长就是圆弧的长度,而忽略了直径的长度。那么此时老师们就要耐心地带领学生再次认真认识并学习圆的周长的知识,也可以辅助多媒体软件,向学生们形象地展现半圆周长的组成,让学生们可以直观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进行导学促思。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引导、情境的创设等教学策略引起学生的学习期待,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该把导学作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诱因。